胡春月 克迎迎 张吉哲 刘 刚 崔京澳
(河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在新形势下,党支部建设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更完善的发展路径,要根据以往缺乏效率建设、管理、发展、应用模式的原因找出适合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党建模式。高校学生党支部是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开展品牌化建设有利于提高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工作效率、增强其社会影响力与辐射力,对于高校党支部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党委对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建设要做出正确的引导,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领导方针与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不辜负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在这方面高校党委的引导目前处于一个良好的态势,但是,在这中间也存在一些问题[1]。
目前高校党建对于学生党支部成员的教育活动主要依托于重大节日与重大活动,以组织成员参与系列主题教育作为党员教育活动的主体,教育活动多以党课、讲座、观看教育视频、参观各类展馆等作为主要形式。
大学生群体所具有青春焕发、朝气蓬勃的活力,生活上开放的环境与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活跃的思维和较强的创造力促使当代大学生能够迅速适应并接受新鲜事物。而多数高校的党员教育活动形式未能及时匹配当代大学生的特点,缺乏具有创新型和实践性的思政教育活动,导致多数同学在接受党员教育时感到枯燥乏味,逐渐失去了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近年来,高校党支部对学生的发展严把质量关,通过各种理论考试不难看出在被推选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同学在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上存在明显差异,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也直观地体现了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缺乏深度思考。
当代大学生思维敏捷,乐于探索和创新,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学习能力,对未知常常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但是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多开展的是一些书面学习,较少参加实践活动,缺乏实践经验,人际交流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较弱。而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唯一标准,唯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才能够提高学生党员的综合理论水平。
在高校学生党支部的日常工作中,工作重点多为思想理论的学习和重要文件精神的宣传教育,而在党支部成员的管理上缺少完善的制度,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党建的重要性。学生党建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党员的正确价值观,切实提升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部分大学生入党动机功利化严重,从而导致极少数学生党员出现党性不纯、意志薄弱等问题,深刻地影响了学生党员的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素质,不仅有害大学生党员的形象,而且不利于学生党员的未来个人发展。
创新型党支部品牌,不应仅着眼于制度体系建设,更要注重支部成员的思想建设。支部建设要想达到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地水平,绝不是依靠自上而下的政策规定或整齐划一的模式运作,而是在全体支部成员拥有高度自觉的政治认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相互协作、守正创新的结果。这种创新建设的精神实质才能最终渗入支部建设理念、建设目标、建设内容之中,才能更为支部成员接受进而更好地践行下去。
支部建设应摈弃事务管理思维,将组织育人思维放在工作的首位。条目化的制度、规则和程序易使支部管理依循“惯习”按照流程办公,育人实践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管理轻引导”“重部署轻落实”“重速率轻效率”的现象;若支部陷入工作型、任务型思维定式,实难摆脱自上而下的强迫性、控制型境域,抹杀了组织育人的应有功能,消解了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效力[2]。为了解决这一困境,我们在建设基层党组织时必须摆脱传统思维定式,改善烦琐的制度与程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在铸魂育人上下功夫,通过立德来树人,通过铸魂来育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德才关系。
通过实施高校学生党支部、团支部、班级相互协作的工作模式,优化组织工作结构,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明确三方工作职责,打造三方协同的高效的实践平台,推动品牌建设。与此同时,巩固党支部对团支部和班级的领导地位,确立党支部、团支部、班级“一体两翼”的组织格局,实现三个组织思想协同、制度协同、组织协同、行动协同的“四个协同”建设目标[3]。加强支部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坚持育人为本,充分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合理诉求,将党员发展规划有效融入大学生涯发展规划。通过搭建发展式平台进一步巩固育人阵地,夯实育人载体,完善育人体系,落实育人功能,让学生体验到作为党员的存在感、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和身份认同感[4]。
3.1 注重思想引领,突出政治功能
学生党员要始终将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净化政治灵魂,增强政治免疫力,把握舆论导向,坚守舆论阵地,坚持学习制度,筑牢思想防线。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增强党性修养,不断增强学习效果和质量,巩固学习成果,筑牢精神支柱,在实践中不断淬炼党性修养、提升政治站位、提高政治能力。
3.2 聚焦课堂联动,注重学思结合
多角度、多平台开展相关活动。专注党课教学内容的系统研发,形成贯穿入党启蒙,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发展对象培训和党员培训的课程体系;立足校园素质拓展活动的规划整合,将党员的优秀品质培养和综合素养提升融入校园活动之中;紧抓校外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建设,努力实现党员教育实践的常态化、项目化、基地化和品牌化;充分占领大学生党建工作网络阵地,发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优势,畅通党建工作的“七经八脉”,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缓解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压力。
3.3 强化骨干培养,发挥先锋作用
积极发挥优秀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扩大影响力。从办好事、办实事着手,以服务同学、服务学校、服务社会为途径,引导党员做好“创先争优,为民服务”;深入提炼树立典型经验、典型人物、典型事迹,持续推进党支部形象工程,树立学生党支部的形象,扩大学生党支部的影响,充分运用校内外以及网络等宣传平台,广泛宣传典型,鼓励广大学生学做先进,争当先进。
3.4 落实养成计划,彰显党建特色
支部应结合各个专业、年级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依托专业特色,组织特色党日活动,积极开展富有特色和成效的品牌创建和示范工作。通过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校企合作、兄弟院系合作等方式拓宽学生综合实践渠道,建设一批优质、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让学生能够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学校的育人质量[5]。
在经济学领域,品牌化建设的意义在于使顾客加强对产品的认同感,提高产品销售额,以获得更多的利益。在高校党建工作中,品牌化建设对于推动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发展和提高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均具有重要作用[6]。在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战略任务,进一步提升党建工作水平。
将品牌融入高校党建工作中,是提高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的客观要求,是对新时代党建工作模式的积极探索,是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创新发展的有力抓手。
品牌化建设对于高教党建工作来讲,一方面,可以有效改善高校党建工作的工作质量,解决高校党建工作的根本性问题,提高高校党建工作的效率和培育人才的水平与质量;另一方面,高校党建工作的品牌化建设有利于改善高校党建工作的形象,为高校党建工作树立高亲和力的社会形象,推动高校党建工作创新发展,增强高校党建工作的影响力和内在力量。
首先,落实辅导员谈话制度,除常态会议及活动外,应经常开展谈心类活动。学生支部的支部书记和支委会成员大多数为各学院辅导员,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路人,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提前发现并及时解决学生问题,以交流的方式为学生指点迷津,帮助学生突破迷茫,获得积极的引导。
其次,注重典型的力量,深入挖掘具有一定影响力和代表性,并且具有可复制性的典型经验、人物和事迹。充分利用校园内外、网上网下等宣传平台,通过报告会、座谈会线下交流会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形式,充分发挥优秀典型的模范带头作用,鼓励广大师生学习优秀典范经验,争做优秀先进代表学。例如,退伍同学返校后可以在全校作报告,积极传递正能量,坚定信仰,树立新榜样;担任国旗护卫队的同学、新生军训教官的同学,继续发扬在工作中形成优良的道德修养、思想作风、能力素质、纪律观念,推动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发展,引领全校学子成长成才。
最后,结合专业知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志愿服务等公益性社会活动。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点,与高等院校深入到大学生群体内的学生组织,例如,表白墙、论坛、微博、抖音等校园账号合作,以新颖的方式传递时事政治和党内故事,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
建设好高等院校自己的公众号,为提高大学生对党的文化、党的建设的积极性,适当利用学校内的人才资源,定期发起人才召集活动,例如,声优、美工等具有特长的同学加入公众号的建设中,将公众号的内容不仅仅局限在文字符号上,声优的朗诵,美工别出心裁的图画不仅可以吸引更多同学的注意力且对校园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具有现实推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