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横生辟新境
——杨万里诗歌“趣”谈

2021-03-27 16:53张晓凡
中文信息 2021年9期
关键词:理趣杨万里诗人

张晓凡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宋代封建制度虽然由盛转衰,文学事业却空前繁荣,以宋词之辉煌、瓦舍文学之兴起以及宋诗之再振为典型代表。其中,杨万里是影响一时的文学大匠,他所创的“诚斋体”展现出独特的灵动与情趣,为南宋诗坛带来新鲜感受,甚至被誉为是“南宋诗歌思想大转变之始”[1],杨万里也由此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历史中的一个独特人物。杨万里认为诗歌应具备一定的艺术力量,富有余韵之“味”“诗已尽而味方永”[2],而并非只是华丽的辞藻。他在文学上所具备的难得的独立和觉醒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中国古代传统诗学“感物”与“缘情”观念的重新回归,也对应着一种“以趣为美”的创作倾向,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一、异趣盎然别样美

异趣,即独特视角下所发现的独特趣味。杨万里作为文学大家,有着敏锐而细致的艺术触觉,他擅长以独特的视角去观照生活中寻常之景物,从其中看到与众不同的别样趣味和美感,再加以形象生动的笔法描绘,其诗作中常常表现一种颇为不同的异趣。

第一,打破物我界限。杨万里艺术创作不走寻常路,主要体现在他笔下的“物”常常成了“我”,在物我界限上打破常规的审美体验,例如,《秋山》:“乌桕平生老染工,错将铁皂作猩红。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杨万里将乌桕这种平常乔木戏称为老染工,赞扬它用色彩打扮秋日山峰的辛劳,虽是写景诗作,却透着十足的人情味;再如,《暮热游荷池上》“细草摇头勿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在诗人眼中因酷暑难消而藏入碧伞的荷花早已萎靡不堪,但池边的细草却十分机灵地告诉诗人,“风而来了”,“快敞开衣襟拦住西风”,整首诗洋溢着浓郁的情趣,生动形象的细草着实令人喜爱;再如,《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一诗中“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诗中的“山”如同“人”一般,会“拦”和“放”过路之人,将“山”喻“人”则诗中充满鲜活的生命力,使诗歌读起来饶有情趣;又如,《过上湖岭望招贤江南北山》一诗中“岭下看山似伏涛,见人上岭旋争豪。一登一陟一回顾,我脚高时他更高。”这首诗中的“山”更加促狭,见到诗人攀登不仅要与之“争豪”,甚至还要将自己变得“更高”来阻拦诗人,登山俨然成为“山”与诗人之间的竞赛,“趣”之味仿佛就要从纸面上透出来。

第二,巧妙运用熟字。杨万里经常会以一种诗性的审美思维去观察平常生活中平常事物,熟字平平无奇却因诗人的巧用赋予了诗歌以新鲜活泼之趣,带给人新奇之感。例如,常字——“嫩”,《寒食雨中,同舍约游天竺,得十六绝句呈陆务》:“溪曲曲乱山中,嫩水溅溅一线通。两岸桃花总无力,斜红相倚卧春风。”这首诗中的桃花虽然是平常笔触,于暮春时带着一丝丝离愁,“嫩”字却增添了一丝活泼跳脱之感,令人在淡淡哀伤中体会到了一种异趣。再有“肥”一字,诗人写有“小雨新肥半圃蔬”(《夜坐》)一句,以形容人体态的“肥”字,非常形象地描画了在小雨滋养下的形容半圃的蔬菜,令人眼前一亮,给人以新鲜的审美体验。

第三,立意奇巧新奇。杨万里诗思奇巧,不落俗套,仅以“夕阳映在水面”这一常见景色为例,前人已有佳作,或壮阔“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或萧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或骈俪“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难以写出新意来。但杨万里却能另辟蹊径,他作有《湖天暮景五首》(其二)一诗,“坐看西日落湖滨,不是山御不是云。寸寸低来忽全没,分明入水只无痕。” 诗人并未展示全景,而是细致地描画了夕阳徐徐而落的瞬间,用词准确生动;再如,《新柳》“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杨万里从细微处入手,写柳条的色彩“浅黄”,柳条因为水中的倒影显得分外长,将陈旧的景象写得新鲜活泼,令人眼前一新。

二、理趣妙思多新颖

理趣,即富于哲理思辨的独特趣味。钱钟书先生指出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则“多以筋骨思理见胜”[3],理趣是宋人诗歌的典型特征,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大家创作了众多的“思理”诗,杨万里亦是如此,他有着敏锐的洞察力,非常善于捕捉事物的特点,有着丰富的人生底蕴,对外物有着极富思辨性的思考与观照,他又有着良好的共情心理,能够将“情”融入景物之中,最终杨万里的理趣诗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在构思和笔法上灵活多样,在立意和诗境上新奇且富于深意,诗作新颖独特且充满了生机与灵动,显示出诗人极高的文学素养和审慎善思的思维方式。

一方面,日常生活中的理趣。杨万里善于在琐碎日常中感悟人生,《水螳螂歌》“清晨洗面开篷门,巨螳螂在水上奔。前怒两臂秋竹竿,后拖一腹春渔船。偶然拾得破蛛网,挈取四角沉重渊。柳上螳螂工捕蝉,水上螳螂工捕鳝。捕蝉顿顿得蝉食,捕何曾得鱼吃。”诗中运用了新奇有趣比喻,将渔民们穿梭水上、奋力撑竿的身影,比作奔走在水上的水螳螂,慨叹无论是渔民还是水螳螂都在为生活忙忙碌碌;再如《有叹》“饱喜饥嗔笑杀侬,凤皇未可笑狙公。尽逃暮四朝三外,犹在桐花竹实中。” 这是一首聊以自嘲的诗作,诗中杨万里将凤凰和猕猴进行了对比,从事物自身特点出发,分析二者在本质上的相类之处,自己也是深陷“桐花竹实”的“凤凰”罢了,语言浅显却意义深刻。

另一方面,自然山水中的理趣。例如,《桂源铺》“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诗人描绘了小溪虽然受万山阻拦却仍然奔涌前行的景色,看似写景其实却是在比如人生,若人受阻碍又当如何呢?应如小溪一般奋勇抗争;再如《寄题王国华环秀楼二首》(其二)“平地看山山绝低,上楼山色逐层奇。不知山与楼争长,为复楼随山却移。”诗人从平地道登楼,从不同的角度观赏山色,山色各异令人产生疑问,究竟是山在与楼争长短,还是楼在围绕着山移动?整首诗语言浅显易懂,却道出了一个有趣的道理;再如,《云际寺前山顶却望幡竿、鹧鸪诸山二首》(其一)“远近青山列尽屏,近山浓抹远山轻。高屏已出低屏外,更有孤峰出一层。”杨万里所描写的是青山已高,但青山之外又出一层的“山峦”,似乎这世界上并没有所谓的至高山峰,人生若存在一些遗憾也似乎是一种必然。

三、俗趣之乐亦难得

俗趣,即寻常生活中的独特趣味。“大俗”即“大雅”,杨万里在选择诗歌题材和运用艺术语言方面贯彻了“细大不捐、雅俗并陈”的艺术理论。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得以体现:

第一,善选俗世题材。杨万里喜欢从身边人、事、物入手来选取诗材,他往往能够在琐碎生活中传达一种文学美感,展现一种难得的活泼生气和生动的生活乐趣。例如写农家插秧的《插秧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写渔父劳作的《过百家渡四绝句》(其一)“也知渔父趁鱼急,翻着春衫不裹里”,写儿童扑蝶的《宿新市徐公店》“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写自己《饮酒》“今日偶不饮,无事亦有思”,写《闲居初夏午睡起》“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在诗人的笔下,无事无物不可入诗歌,诗成为诗人记录所思所想、所见所闻的重要载体。读其诗,满满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犹如亲见诗人的日常生活,品味之余也令人向往。

第二,善用细小意象。意象是客观物象灌注创作主体情感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是诗人创作的重要元素。杨万里在诗歌创作实践中,总是非常青睐一些细微琐碎的意象, “以小见大,以少总多,发人之未发”[4]。例如《冻蝇》《观蚁二首》(其二)、《嘲蜻蜓》《嘲蜂》等,是描写体态微小的“蝇”“蚁”“蜻蜓”和“蜂”,杨万里在诗中细致描写了苍蝇“双脚挼挲弄晴日”的动作,蚂蚁“全军突出阵成行”的队形变化,蜻蜓“不曾餐”只是“照水”的行为,蜜蜂专用“鼻看花”的习性等。惟妙惟肖的描写,再现了一幅幅鲜活的日常生活图景,浓厚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第三,善用口语化表达。杨万里的诗歌语言十分“浅近和口语化”[5],一方面,杨万里使用了较多的俗语俚语,体现出了他在运用诗歌语言方面的创造性。例如,《观稼》中的“老子朝朝弄水田”,《过下梅》中的“行人自趁斜阳急,关得归鸦更苦催”中的“关得”,《和张功父梅诗十绝句》(其一)“老无半点看花意,遮莫明朝雨及晴”中的遮莫和《夜坐》“喜事何曾梦,灯花诳杀侬”中的“侬”。同时,要强调的一点是,杨万里在选取及运用俗语方面确有建树。俗语虽有乡野味道,但是在杨万里的笔下却并不突兀、恰到好处,例如《端午独酌》和《午憩马家店》中的“笑杀”和“恼杀”“杀”是当时常用的程度副词,形象描写了“笑”与“恼”的强烈程度,使一种似乎无法衡量的情绪体验变得生动起来。同时,杨万里还吸收了民间歌谣的养分,仿作了一些民间歌谣。例如《竹枝歌》歌谣皆以口语入诗,读之朗朗上口、颇具韵味。

杨万里作为南宋文坛上的大家,通过不断地文学创作实践,最终形成了以“趣”为美的诗歌创作倾向,异趣盎然之美、理趣妙思之美以及俗趣欢乐之美,成为杨万里艺术创作的主旋律,在其诗歌作品中俯仰皆是,体现出了不同于他人的艺术性和生命力,这也正是杨万里外在文学艺术上取得重大成就的关键原因。对杨万里的诗歌作品进行深度剖析,了解其诗学创作的思想和主旨,有助于进一步把握杨万里的艺术风貌并理解他对南宋乃至后代诗歌发展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猜你喜欢
理趣杨万里诗人
晒娃还要看诗人
诗人猫
杨万里诗一首
理趣课堂:有意思与有意义
“理趣”是一个怎样的概念
理趣理念的提出与优化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