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
——以“货币金融学”为例

2021-03-27 16:53
中文信息 2021年9期
关键词:金融学货币教学法

余 丹

(湖北经济学院金融学院 湖北武汉 430205)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科技进步的生命,高等教育是培养现代化人才的重要场域。且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在金融学专业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如何根据金融全球化、一体化的新形势与面对未来知识经济的需要,有效开展专业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工作,确保这类理论既能够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又能够结合理论创新教学内容和方式,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在人才培养中获得具有发散思维、创新能力、卓越素养的综合性金融领域人才。以上便是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教学阶段的重要课题之一。

由于金融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更加重视基础知识和原理的教学部分,与其他人文类学科相比在教学内容部分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均重视理论知识教学,且其中的主要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因素,呈现的方式也十分直观。但是随着金融在经济建设阶段的比重逐渐增加,金融理论也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的知识传递上,需要建立与生活和工作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教学平台,金融基础理论知识自身的特殊性和直观性也需要在教学阶段进行完善和整合,迎合教学改良的需求。

一、创新教学内容,保持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

传统教学环节中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背诵,而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创造精神和创新思维的调动工作。为了提升的当下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力度和水平,迎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需要创新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式。

现阶段市场经济发展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发达国家重视金融转型工作、发展中国家重视产业结构调整等,各个国家的金融改良都在如火如荼开展,金融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必须适应这种变化的要求,如果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完全按照教材内容的编排讲授,对学生了解和分析现实中的金融现象显然是不够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效果和质量都会出现波动。以专业基础理论课“货币金融学”为例,教师在该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要重点讲授货币、信用、利率等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在进行基础知识教育、案例教学之余,还需要将社会上、国际领域内出现的重大变革对其进行讲解,既要密切跟踪货币供给与需求、金融风险与监管等理论的最新发展,也应高度关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热点金融问题,如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国际性金融机构的改革、各国货币政策手段的变化等。在此基础上逐渐优化教学体系、充实教学知识内容,适当融入金融教学理论的最新知识成果,以及金融实践的最新发展,不断补充新知识,能够展现出货币、金融等环节现代化知识发展,进而有效提升学生对金融知识的探索欲、好奇心[1]。

二、重构知识板块,建立符合专业特点的教学体系

一方面,金融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内容以金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为主体。金融知识课堂教学中涉及信用贷款、银行工作、经济市场、货币流动、货币供求等与国家经济政策、民生发展等相关的知识内容。可见将教学局限在课堂知识传递是不完整的,需要将学生习得的知识内容与实践相联系,帮助学生建立金融思维模式,分析金融知识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货币金融学”课程的架构上,教师可以对课程内容重新进行细分,将其分为理论分析板块、应用与管理分析版块,实现多板块的创新组合。其中理论分析版块需要涉及货币供求、银行利率、通货膨胀等内容;应用分析版块涉及金融市场运作与管理、业务风险规避与预测等;管理板块主要有银行工作与货币监管等。这种知识框架界定形式能够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学习,力求能够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金融工作能力。

三、创新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对于同一学习阶段,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做好区分和侧重。例如,经济类和管理类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货币金融学”教学的要求是不同的:经济类学生的实施掌握能力标准较高,需要全面理解教材中的知识内容,理论常识,并且以此为基础挖掘更深层次的理论,利用所学得的知识内容解决社会现状、经济问题。而会计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的知识内容时需要将其与企业发展、个人分配等内容相联系,主要是国家金融政策的变动对市场主体带来的不同影响分析、风险资产定价分析等等。一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总是站在一个比较抽象的角度进行教学,很容易使那些非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觉得“货币金融学”课程空洞无物、枯燥乏味,主观上抵制学习,从而影响了该门课程的学习效果[2]。

1.案例教学法

在“货币金融学”等金融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比较抽象地利用讲授教学等方式介绍货币应用、货币种类等,分析金融市场的功能和形式,金融市场的调整手段等知识内容,缺少必要的案例说明,导致学生学习的完整性受到影响。结合案例教学形式能够一定程度上转变教学局限的现象。

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其启发意义、实践意义十分鲜明,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基本素养,解决教学阶段的知识内容重点与难点。教师从金融活动案例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内容,结合课堂教学内容适当将其融入进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例如在金融衍生工具讲解中,可以引入巴林银行破产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案例中的金融衍生工具作用,将其联系到我国银行管理中进行分析;在讲解货币政策时,可以介绍目前美国实行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其与传统的货币政策进行对比;在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这个部分,可以探讨学生感兴趣的次贷危机及其引发的世界性金融危机。灵活应用案例内容既能够有效活跃课堂氛围,又能够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探索欲望[3]。

2.启发互动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实施的主要形式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析问题、教师对学生的思路进行解读和理顺,得出问题的最终结果,在课堂教学环境中能够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由于金融理论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意义,需要教师在教学阶段重视学生的参与性,了解学生对讲授知识的理解与反馈能力,借助启发式教学实现良好的师生沟通,进而获得理想教学成绩。为了确保学生在课堂小组讨论中都能够积极参与,教师可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将讨论课题布置给小组,学生在小组内收集资料、集中讨论,而后选择一名小组长代表小组发言。这种教学方式具有集思广益的效果,且回答问题的成果较为理想。教师还可使用课堂辩论的形式,设置一个话题,学生从正反两个方向分析,最后由教师加以总结。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比如在“货币金融学”的课堂讨论中,向学生们提出“在目前通货膨胀压力较大的背景下,我国货币当局提高利率对于降低物价水平的作用到底有多大”的问题,学生们在收集资料并加以整理和分析后,展开激烈的争论,随后,教师即可从家庭、企业、政府、国际部门等各个角度全面总结提高利率的影响。在课堂讲授阶段可以从学生接收到的知识信息着手,培养其对社会热点事件的思考与挖掘能力,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而后教师进行总结和对比。由于这类问题讨论具有发散性,学生的思考和主张并没有明显的“对错”关系,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探索精神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有效提升其思辨能力、质疑精神,对学生成长和发展颇有助益,并且激发了他们对实际经济问题的兴趣,使他们可以更深入自主地去思考经济问题[4]。

3.研究式教学法

研究式教学法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对于一些具有开放性和发散性的问题可以借助这一教学方式研究和解决。研究式教学法的准备阶段局限在课下,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教学内容,结合课堂学习的知识点,查阅相关资料,利用小论文的形式展现自身想法,教师在审阅之后需对其进行点评和分析。

例如“货币金融学”讲解阶段,教师选定的小作文题目需要与其生活现象相结合,课题内容可定位“消费信贷的开展状况及制约因素”等,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完成论文,能够有效提升其思维整合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知识联系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为学生将来撰写毕业论文或是进一步的科研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研究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相比具有鲜明优势。教师在讲解课程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需要借助小作文、小调研的形式帮助学生独立思考。教师需要将教材内容当作教学方向指导,但不可过于迷信教材内容,而是引导学生利用发散思维开展学习,树立其人文主义、探索精神等品质,实现创新性人才培养目的。

总之,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金融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逐渐深化,社会上对于金融方面人才的需求也偏向多元化、素质化的方向,在确保理论基础知识教学顺利开展的同时,能够融入核心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鉴于此,教师需要将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进一步革新,确保能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更为理想的效果,助力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等方面全面进步,培养出更对市场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猜你喜欢
金融学货币教学法
一国货币上的面孔能告诉我们什么?
古代的货币
浅述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在价值投资中的应用分析
古代的货币
浅析数学方法在金融学中的应用
中国金融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
钱荒遇上货币空转
“假弱”教学法你用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