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泽国
(双峰县石牛乡动物防疫站,湖南娄底417709)
猪丹毒一般为散发性或地方性流行,属人畜共患传染病,其病原为红斑丹毒丝菌(Erysipelothrixrhuriopathiae),俗称猪丹毒杆菌[1]。以 3~12 月龄猪易感,近年来发现种猪亦可感染发病。本病临床呈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3 种表现,急性型表现为猪只突然死亡,主要特征为高热(体温可高达42℃以上)、败血症,如防治不及时,往往会给养殖户带来较大的损失;亚急性体温一般会上升到41℃以上,1~2d 后,会在胸、腹、背、肩及四肢等部皮肤色彩出现大小不等的深红色方形或菱形疹块,界限明显,俗称“打火印”,该类型猪丹毒一般呈良性经过,病程也较长,死亡率1%~2%;慢性型多由急性转化而来,主要表现为心内膜炎与四肢关节炎,一般皮肤不会出现坏死现象。现将笔者中遇到的一例比较典型的临床案例的诊治情况报告如下,供同行参考。
该猪场为外购仔猪进行育肥的小规模商品猪场,环境条件一般,设施相对简陋。2019 年3 月底购进仔猪 165 头,体重 20kg 左右,分 2 栋 16 个栏舍饲养,购进前已经免疫过口蹄疫、猪瘟、伪狂犬及蓝耳病等疫苗。4 月底开始发病,首先一栏出现2 头死猪,体重35kg 左右,另有6 头架子猪精神沉郁、不愿采食,耳根、颈部和大腿外侧皮肤潮红。
2 头病死猪胸、腹和四肢等局部皮肤发红、发紫,黏膜呈青紫色;其它病猪精神萎靡,不愿走动,食欲减退,饮水正常,耳根、颈部及大腿外侧皮肤有不同程度红色疹块出现,与周边皮肤界线明显,体温升高,均在41℃以上。
剖检病死猪可见整个消化道卡他性和出血性炎症;肺脏充血、水肿。脾脏充血、显著肿大,呈暗红色,质地稍微柔软松弛,切面呈圆形红晕;全身淋巴结肿大、充血、出血,弥漫性暗红色,切面多汁;肝脏充血、水肿,肾脏肿大、出血,呈弥漫性暗红色,肾脏被膜易剥离。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和剖解变化,初步诊断为猪丹毒,但考虑到急性型猪丹毒容易与猪瘟、猪肺疫、猪副伤寒、猪链球菌病等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混淆,所以采集了病死猪的肾脏、肝脏、淋巴结和血液等病料送双峰县畜牧兽医局实验室进行细菌检查。结果检出革兰氏阳性、纤细、短直的小杆菌。
根据发病情况,特别是临床症状和病理的典型变化,结合实验室细菌检查结果,诊断该病为急性型猪丹毒。
首先迅速隔离患猪,病死猪剖检后严格消毒并深埋处理,防止扩散。
立即对整个猪场内、外环境彻底消毒。栏舍用戊二醛溶液消毒,舍外用3%氢氧化钠溶液,每天对进行1 次消毒,连续7d;用20%的石灰乳液,对场区地面、栏舍外墙面进行消毒。
为防止疫情扩散,对全场猪只进行饲料和饮水用药。饲料中添加10%阿莫西林粉剂3kg/t 和2%长沙绿叶奥得曼A,连用7d;同时饮水中连续2d 加入100PPM阿莫西林可溶性粉,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并迅速控制病情。
双黄连注射液+青霉素,混合肌内注射,第1天注射 2 次,第 2~3 天各注 1 次,连用 2~3d。
保持猪舍卫生、调节猪舍内的温度,减少天气或饮食对猪群产生的应激。注意保持猪舍清洁和通风,及时清理粪便、污水,同时供给全价营养饲料,少喂多餐,防止饲料变味。
通过采取以上综合防治措施,疫情没有扩散到其他栏舍,除隔离患猪死亡2 头外,其余患猪全部治愈,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根据临诊症状、流行情况和病理变化,一般可以确诊。必要时可进行实验室相关检查:急性型采取肾、脾组织,亚急性型采取疹块部的渗出液,慢性型采取病变内膜组织和患病关节液,制成涂片后,革兰氏染色,镜检,如见革兰氏阳性(紫色)的细小杆菌,在排除李氏杆菌的情况下,即可确诊,另外还可进行免疫荧光和血清凝集试验等。急性猪丹毒要注意与猪瘟、猪肺疫、猪链球菌等疾病鉴别。
该病在南方地区夏秋季节常常多发,对于基础设施较差的中小型养殖户,尤其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适当降低饲养密度,保持舍内通风换气。注意做好防鼠、灭鼠工作,防止猪、饲料与其他带菌动物接触。新购仔猪需隔离观察30 d 以上[2]。另外,猪群的保健也很重要,平时可在饲料或饮水中适当使用一些多维、黄芪多糖等营养免疫、抗应激功能性添加剂,以提高猪群抵抗力与免疫力。
免疫接种是目前最有效的防止手段,在每年春秋两季接种对饲养的生猪接种猪丹毒疫苗,另外断奶仔猪注射疫苗[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