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宪莹 孙国梁 吴军瑞 杨傲然△
痛经在妇科临床上是非常多的多发病和常见病,多发于青壮年女性,其主要表现是在患者经期时及经期前后出现的周期性的小腹部疼痛、坠胀,伴腰酸或出现其他诸如恶心呕吐、乳房胀痛等其他全身症状[1]。根据痛经的发病机制原因,通常将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以及继发性痛经[2]。中医认为痛经应该归属于“经行腹痛”这一范畴内。其主要病机是血瘀或者寒凝,以致气血运行不畅。或因血瘀所致血流滞碍,脉道不通或闭塞而“不通则痛”[3];或因素体不足,胞宫失于濡养而“不荣则痛”。辨证分为气滞血瘀、湿热瘀阻、寒凝血瘀、肾虚血瘀等几个证型。因此,中医对于痛经的治疗主要以化瘀止痛为主。近年来,对痛经患者进行穴位埋线结合中药治疗,成功降低了患者的疼痛程度并且取得了较大的疗效。现举例100例患者进行分组讨论,具体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本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100例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2组患者均为痛经患者。试验组年龄19~27岁,平均年龄为(23.3±3.5)岁;对照组年龄18~29岁,平均年龄为(24.4±4.6)岁。试验组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9年,平均病程为(7.52±2.3)年;对照组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8年,平均病程(8.2±2.5)年。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组患者资料对比,具有可比性(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月经周期规律且行经时间为3~7 d;②符合痛经诊断患者;③知晓并签署同意本次研究的患者;④无精神疾病患者。排除标准:①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患者;②哺乳期妇女;③对治疗药物过敏患者;④子宫及盆腔严重感染,接受过盆腔或子宫手术的患者;⑤不愿意配合治疗患者;⑥有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⑦所选穴位处有皮肤破损或有创口,皮肤过敏的患者。
1.3 方法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常规选取足太阴经脉和任脉上的穴位为主,每周治疗5次。试验组使用穴位埋线配合中药进行治疗,方法如下。穴位埋线治疗方法:取2 cm医用聚乙醇酸线备用;取关元、气海、次髎、三阴交为主穴。肝肾阴虚加肝俞、肾俞;寒凝加归来、地机;气滞血瘀加太冲、气海;气血亏虚加脾俞、足三里。将患者安置为仰卧体位,取穴,消毒,将聚乙醇酸线体装入埋线针后迅速刺入穴位,将线体植入穴位,后退出针头,再将消毒棉球对埋线处进行按压防止出血。每15 d埋线一次,每次月经来潮前1周操作,连续操作3个月。中药治疗方法:使用炒白芍15 g,枳壳10 g,柴胡9 g,当归10 g,白术10 g,香附10 g,乌药10 g,茯苓15 g,五灵脂10 g,小茴香10 g,炙甘草6 g,延胡索10 g。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进行加减:气短乏力的患者加党参;肾虚患者加川续断、菟丝子;冷痛寒气重患者加肉桂、艾叶;患有恶心的患者加姜半夏。用药方法:水煎煮,每日1剂,早晚服用,月经来潮前7 d服用,连续服用1周,以1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连续服用3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对2组的COX痛经症状评分量表(CMSS)[4]、疼痛持续时间、疼痛视觉评分(VAS评分)[5]、中医伴随症状评分、治疗完成后的疗效以及满意度展开详细的观察。疗效评判标准:经过治疗后痛经患者疼痛感消失,停止治疗后的连续3个月经周期内没有任何复发痕迹为痊愈;经过治疗后痛经患者疼痛感得到明显的改善,停止治疗后的3个月经周期内仍出现间断性的痛经病症复发为显效;经过治疗后的连续3个月经周期内痛经患者疼痛感明显减轻为好转;经过治疗后痛经患者疼痛感没有任何改善为无效。总有效率=好转率+显效率+痊愈率。
2.1 2组患者CMSS评分、疼痛持续时间、VAS评分、中医伴随症状评分对比治疗后,试验组CMSS评分、疼痛持续时间、VAS评分、中医伴随症状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CMSS评分、疼痛持续时间、VAS评分、中医伴随症状评分对比 (例,
2.2 2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多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疗效对比 (例,%)
2.3 2组患者治疗后满意度对比治疗后,试验组总满意度96.00%高于对照组的36.00%,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满意度对比 (例,%)
目前我国女性痛经的发病率高达33.19%,其中有36.06%属于原发性痛经,包含了45.73%的轻度痛经,38.81%的中度痛经,13.55%的重度痛经。在2011年加拿大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重度原发性痛经女性高达60%,其中51%的女性日常生活受到痛经的严重影响。
东汉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中述:“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土瓜根散主之”。这是我国最早关于痛经的记载。而近年来的中医中药对于原发性痛经的研究也有了很大的进展,中医针对痛经的治疗原则是以调理患者体内的冲任气血为主,但又要根据患者不同的证候,或活血、或清热、或散寒、或行气,实者泻之、虚者补之。平时通过辨证求其因以治本,行经期时通过调血止痛以治标。在这种基础上结合患者的身体状况,对其或保肾、或养脾、或调肝,使患者血和气顺,冲任流通,让患者的经血能够顺畅,则达到痛经自愈的效果。根据不同的病因导致的痛经,以不同的方式治疗。
穴位埋线是通过持久刺激穴位来达到治疗的目的,穴位埋线使用的线体能够对机体造成持续性的刺激而获得长效针感,能够调节平衡,提高患者的免疫能力。穴位埋线疗法是一种融多种疗法、多种效果于一身的复合型的治疗方式,这种治疗理念正好与中医的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的原则相符合。在穴位埋线时结合辨证服用中药对痛经进行治疗,能够达到良好的疏经活络、调理气血的作用,以达到“通则不痛”“荣则不痛”的目的[6]。现代临床上对于穴位埋线疗法的使用非常广泛且具有优势[7]。目前,临床针灸治疗模式基本上沿袭了传统的针刺模式,即依赖针灸针使穴位获得局部刺激,治疗基本上是每日1次或隔日1次的间歇性的刺激模式,这使得针灸学的发展大大受到限制。首先患者对针刺的恐惧感限制了针灸疗法的推广应用;其次,在整个针灸治疗期间,患者须要每日到医院接受针刺治疗,需要耽搁很长时间。穴位埋线疗法是针灸医学治疗模式的一次重大改进,这种刺激方式是长效的,符合现代医学发展的方向,埋线治疗可以使刺激长达2周甚至更长时间,节省患者的时间和费用,更减轻了患者的治疗痛苦。
本研究中,气海穴为人体气之海,稳固下焦,通调任脉,助运化之机[8];关元穴固本培肾;次髎穴对应第2骶后孔处,其浅层是臀中皮神经,深层为第2骶神经和骶外侧动静脉的后支,均可以起到调节内分泌及止痛的效果;三阴交穴则有调理气血之用,乃是脾肝肾的交会之穴;足三里为人体主强壮之要穴;肾俞有补肾之效;太冲则作理气调血、疏肝解郁之用,埋线疗法更是有延长镇痛时间的功效。而取穴埋线之上配合逐瘀汤各方加减,如茯苓、白术健脾;白芍、当归、枳壳行气养血;小茴香、乌药行气止痛;延胡索、五灵脂活血止痛。各种药材配合使用,用于痛经治疗效果极其出色。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发现,试验组的CMSS评分、疼痛持续时间、VAS评分、中医伴随症状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中,试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0.00%,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治疗满意度96.00%也明显要高于对照组的36.00%。
综上所述,穴位埋线疗法结合中药治疗痛经,对于患者疼痛的减轻有着极大的效果,更能及时改善患者的症状,2种治法的结合使用,具有非常良好的远期效果并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