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爱明,鄢涛,黄奕雯,邱恒清,罗士仙,饶鸣鹏,陈雨沛,肖慧红,张庆生*
(1.吉安市畜牧兽医局,江西吉安343000;2.泰和县畜牧兽医局;3.青原区农业农村局;4.吉安县畜牧兽医局)
吉安市生猪生态循环养殖小区(以下简称“养殖小区”)是集生猪养殖集约化、动物防疫现代化、粪污处理无害化和粪污处理资源化于一体,年出栏2万头以上,占地66.67hm2以上的大型规模化生猪养殖区,是顺应新形势、新要求的生猪养殖模式,《江西农业农村参阅》、《农民日报》曾分别作专题宣传报道[1~2]。现将养殖小区建设情况报告如下。
2017年以来,受环境污染整治、非洲猪瘟疫情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作为传统生猪养殖大市的吉安,生猪产能迅速下滑,猪肉价格快速上涨,生猪产业保供稳价的形势日益严峻。面对危机与挑战,吉安市一手抓生猪退养行动,逐步淘汰环保不达标的小规模生猪养殖场(户),一手抓养殖小区建设,加速推进生猪产业转型升级,致力走出一条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化、品牌化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生猪养殖新路。
以“走绿色发展之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一是分类整治,“堵住”源头。对于环保、防疫条件达不到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的生猪养殖场,且不符合改造提升条件的,坚决关停退出。二是创新理念,“疏通”渠道。支持原址改迁、异地新建,打造养殖小区[3],引进先进产能,淘汰落后产能220万头,引进发展先进产能380万头,实际增加产能达到160万头。
一个关键是抓“三个一流”的规划设计。配套高标准粪污处理系统,采用“固液分离+混凝初成+厌氧发酵+气浮+消毒处理”等技术,做到环保水平一流;引进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推广运用自动化、智能化先进设备,做到养殖技术一流;将生猪养殖与沼气发电、有机肥生产、种植业结合起来,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和农业循环发展,做到生态效益一流。另一个关键是抓“两个统一”的建设施工。建设“生猪养殖区、废弃物处理区、有机肥生产区、有机种植区”四大功能区、建设面积66.67hm2以上、一批次饲养生猪2万头以上的统一的建设标准;坚持采取猪源、供料、防疫、经营和废弃物收集处理统一的管理模式。
第一种是自建自养模式。由实力较强的投资主体依托自身的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投资建设养殖小区并自主运营。比如,安福县甘洛乡石溪村生猪生态循环养殖小区由安福县乡贤黄志强投资建设并自主经营,小区固定资产投资1.2亿元,占地面积466.69hm2,能繁母猪存栏5 700头,2019年出栏生猪10万头,年沼气发电500万kW·h,年产有机肥3万t,年利润达2亿元以上。第二种是自建租养模式。由大型农业产业化投资开发企业投资建设养殖小区,建成后将养殖小区委托、转让、出租给专业养殖公司进行运营。比如,青原区富田镇生态循环养殖小区由江西禧鼎科技有限公司投资4.5亿元建设,养殖小区建成后转租给生猪养殖龙头企业福建傲农生物科技集团运营,实现互利共赢。该养殖小区年可出栏生猪10万头。第三种是龙头带养模式。由大型生猪养殖龙头企业投资建设养殖小区,按照“公司+农户”养殖模式,带动农户在养殖小区从事生猪生产。比如,吉安县安塘乡生猪生态循环养殖小区由国内著名生猪龙头企业温氏畜牧有限公司投资,带动20余户农户从事生猪养殖,年出产生猪12万头。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成立吉安市委分管领导任组长、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常务副组长的吉安市规范生猪养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养殖小区相关政策制定、组织协调、监督管理等工作。发改、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林业、自然资源等相关部门主动作为,协调配合,形成了推动养殖小区建设的强大工作合力。
二是强化政策保障。2017年8月以来,吉安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系列文件,畅通养殖小区建设的立项、环评、林地审批等绿色通道,加快养殖小区建设进度。将养殖小区纳入全省重点项目,在用地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全市协调解决了400hm2林地指标,极大满足了养殖小区建设用地需求。
三是强化资金保障。在项目安排上,全市所有的生猪标准化项目向养殖小区集中倾斜,吉安县为每个养殖小区安排630万元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资金。在财政支持上,将养殖小区生产、防疫等设施设备纳入农机补贴范围,市、县财政对2019年下半年和2020年引进的种猪和能繁母猪给予600元/头补贴。在金融信贷上,创新信贷政策,以经营权、养殖圈舍、保单和生猪活体等为抵质押贷款,全市养殖小区共贷款6.85亿元。在民间融资上,通过招商引资,吸引社会和民间资本40亿元投入养殖小区建设。通过广开渠道,多方支持,有效解决了小区建设资金投入问题。在养殖保险上,做好政策性保险和商业保险双重保障,对育肥猪、能繁母猪的保费保额提升为3倍。
四是强化监管保障。强化跟踪问效、常态督查,对小区建设情况实行每月一调度一通报,协调解决建设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督促各地加快养殖小区建设进度。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将小区建设纳入高质量发展综合考评体系,对推进措施有力、工作成效明显的地方给予表彰,对工作不力,进度缓慢的地方严肃问责。
通过打造养殖小区,初步形成粮饲统筹、农牧结合、养防并重、种养一体的绿色畜牧业发展新模式,为吉安市生猪稳产保供目标任务的完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先后建设并运行养殖小区38个,完成投资额59.46亿元,建成栏舍面积139.59万m2,存栏生猪65.98万头,存栏能繁母猪14.32万头,分别占全市生猪存栏量、能繁母猪存栏量的29%、66%。
养殖小区强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推广了治污水肥一体化、种养一体化和第三方治理综合利用等新模式,配套有机种植示范区,结合六大富民产业和各县(市、区)特色产业进行布局,探索出了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新途径。截至2017年底,全市已关停退养问题猪场6485家,中央环保督查反馈吉安市100家未配套建设治污设施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17家信访件问题猪场和省环保督查反馈吉安市70个畜禽养殖污染问题清单已全面整改到位。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设施配套率、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分别为96.52%、100%、100%。
养殖小区选址有严格的要求,与交通干线,居民区、屠宰场及其他养殖场距离1 000m以上,严格实行分区管理;建立健全了车辆、人员、物料进出管理、动物引进、消毒管理等生物安全管理制度,配备了1名以上执业兽医或大学本科以上兽医专业人员;建立专门的车辆洗消、烘干点,严格执行非洲猪瘟自检制度和调运检测制度,大部分养殖小区建立非洲猪瘟病原学检测实验室;实行人员和车辆消毒通道分离,防鼠、防苍蝇、防蚊虫等现代化设施设备齐全,通道、入口等关键位置消毒严格;通过全面提升生物安全防范水平,有力破解了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难题,为全市有效防控非洲猪瘟疫情提供了良好遵循。
受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减少人员流动,尽可能提高生物安全成为养殖小区的焦点。小区的林地面积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产业链向纵深发展推进不够,品牌化建设的步子迈的不大,一些优良的资源没有得到更好的开发。
小区大部分干湿分离后的猪粪,远距离运输后,主要用于蔬菜和瓜果等经济作物种植利用,推广面和就地返地利用率还不高,种养结合的深度还不够。有机肥加工的模式单一、规模不够大,技术研发不够,粪污资源化利用效益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养殖小区分布趋于集中、不够均衡的苗头逐步显现。泰和县、安福县、吉安县等3个县共计建设养殖小区19家,23%的县占了全市养殖小区的50%;但有个别的县养殖小区还未建成,进度明显偏慢。
根据各县(市、区)土地承载能力,引导发展较好的县(市、区)适度放缓建设步伐,激励建设较慢的县(市、区)加快推进力度,防止过度集中发展现象的发生,实现全市养殖小区全覆盖、均衡发展。加大正邦、温氏、傲农、大北农、双胞胎、牧源等国内知名生猪养殖龙头企业的引进力度,不断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引导养殖小区加大有机肥生产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养殖小区在井冈山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生物有机肥研发中心,为全市有机肥行业提供技术支持,带动有机肥行业快速发展,实现养殖小区有机肥生产全覆盖。
依托龙头企业在资源、技术、市场、区位等方面的深厚优势,打造集种植、贸易、饲料生产与研发、畜禽养殖与深加工为一体产业链,不断拓展吉安生猪养殖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促进种业、饲料、兽药、屠宰加工融合发展;力争新增一级以上种猪场7个,种猪自给能力达100%;新增5条以上10万头/年生猪屠宰加工生产线,生猪屠宰加工能力达到400万头/年,真正实现由“调猪”向“调肉”转变;饲料、兽药工业产值提高到100亿元以上,推动养殖企业向上下游延伸。
通过小区示范带动,重点支持龙头企业、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施用有机肥,打造一批有亮点、有特色的有机种植基地,形成新干县、峡江县、井冈山市等地的中药材产区,遂川县、井冈山市、永新县、万安县、泰和县等地的茶产业区,吉水县、青原区、吉州区、吉安县、安福县、遂川县、万安县、泰和县、永新县等地的果业区,促进全市有机农业发展,既解决畜禽粪污处理家里“臭”,又解决果、菜、茶品质提升墙外“香”的问题。
积极开展非洲猪瘟无疫小区、无非洲猪瘟无疫区建设试点与推广,充分运用免疫标识、种源回溯和网络远端视频监控等手段和技术,对饲料加工、生猪品种选择、生猪养殖、疫病防控、产品加工和市场销售等各个环节实施生猪产业全链条质量管理,保障猪肉质量安全,满足老百姓的消费升级需求。运用农业报纸杂志、政府公关、农产品贸易展销等各种信息传播方式,从多方面传播统一的品牌形象,吸引消费者对吉安生猪区域品牌的积极感知,提高吉安生猪区域品牌的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