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柳蕴 张 敏
过敏性疾病(Anaphylactia)又称为变态反应性疾病,指接触致敏物质引起以体内特异性IgE活化,肥大细胞脱颗粒,嗜酸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过敏反应或变态反应的疾病。由于累及器官的不同,临床症状表现各异,如累及呼吸道时,可表现为咳嗽、鼻塞鼻痒、打喷嚏、喘息等;累及消化系统时,表现为腹泻、腹痛等症;累及皮肤,一般可见红斑,并伴不同程度的瘙痒;部分可表现为眼部不适症状如眼痒、流泪等。近年来,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据WAO估计,超过20%的世界人口患有IgE介导的过敏性疾病。在哮喘患者中,50%以上的成年人和至少80%的儿童为过敏性哮喘,占儿童人口的5%~15%[1]。全球有10%~40%的人口患有过敏性鼻炎[2]。研究发现,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饱受一次以上荨麻疹困扰的人,占人群总数的15%~20%[3]。由此可知,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和荨麻疹占过敏性疾病中的大多数,故本文重点讨论上述3种过敏性疾病。
目前西医治疗方法可大致分为以下4点:①变应原回避;②药物治疗,如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抗白三烯药等;③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即在明确变应原的基础上,让患者反复接触变应原提取物并逐渐加大剂量,使免疫系统对其耐受,从而控制或减轻过敏症状的治疗方法;④抗IgE治疗,如奥马珠单抗、美泊利单抗等[4-6]。研究发现,一种完全人源化的单克隆抗体Dupilumab通过抑制IL-4和IL-13的信号传导来改善过敏性鼻炎相关的鼻部症状,IL-4和IL-13为发生免疫疾病的关键驱动因素[7]。鼻内抗组胺药(如氮卓斯汀)可迅速缓解鼻部症状,优于口服抗组胺药。建议作为过敏性鼻炎的一线或二线疗法[8]。神经介素-U(NMU)在哮喘模型中放大了过敏性气道炎症反应,这表明NMU可能是过敏性哮喘气道炎症有意义的靶标[9]。丁酸酯通过抑制嗜酸性粒细胞的运输和生存方式而改善过敏性气道炎症[10]。Tsoi等[11]研究表明IL-13 mRNA在损伤皮肤中的表达占主导地位。然而目前尚不能根治,西药不良反应多,多数患者症状反复。
中医学未曾提及“过敏”病名,但就其症状特征的描述早有体现。比如,过敏性鼻炎,古籍中以“鼻塞”“鼻鼽”“鼽涕”“鼻流清涕”“不闻香臭”等论述多见;过敏性哮喘,古籍中多见于“哮病”“喘证”“喘哮”等章节;荨麻疹的论述,多见于“瘾疹”“赤白游风”“风疹”等病。部分论著和医案中散见关于接触某些致敏物质如烟气、鱼虾、漆等,突然出现皮肤瘙痒红肿,或咳喘不息,或鼻塞流涕的记载,亦有提及子母相传,即现代遗传的观点。可见“过敏”病从古至今一直存在。古代医家大都以风、寒、湿、热、虚的观点阐述其病机,运用祛风、清热化湿、催吐、补益肺肾、健脾益气,及针灸、熏洗等多种方法治疗。然而古代医家对过敏性疾病的认识并不完善,其论述大都散在于相关章节或医案中,无相关专著,给后世医家学者留下了充足的发展空间。
3.1 过敏性哮喘目前国家尚未发布关于过敏性哮喘中医证型的分类标准,临床上普遍参考哮病章节诊疗,而哮病主要指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哮喘有其特殊性,强调有明确过敏原接触,显然其证型对于过敏性哮喘并不完全适用,笔者通过搜索相关文献资料发现,过敏性哮喘的中医证型可概括为风痰阻肺证、热哮证、痰瘀互结证、肝郁气滞证、寒哮证、肺脾气虚证、肺肾两虚证7个证型。
薛博瑜等[12]将本病分为以下证型:发作期:①寒哮证;②热哮证;③寒包热哮证;④风痰哮证;⑤虚哮证;缓解期:①肺脾气虚证;②肺肾两虚证。书中明确说明肺部过敏性疾患可参考治疗,可见,发作期实证为主,缓解期虚证偏多。刘华平[13]通过对223例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CARAS)患者进行临床观察, 根据中医望闻问切辨证,结果如下:风痰阻肺证96例>风痰郁热证34例>肺气虚证32例>外寒内饮证31例>脾气虚证17例>肾气虚证8例>血瘀证5例。李月梅等[14]采用穴位敷贴法辨证论治本病患者,肺寒型选用一号方、肺热型选用二号方, 肺气虚型、肾阳虚型和肾阴虚型统一选用三号方加味,临床效果对比脱敏法明显提升。李伟强等[15]认为宿痰伏肺,风邪外袭为本病证型,予风哮方治疗过敏性哮喘患者55例,连续治疗4周后发现试验组患者的肺功能改善程度优于单纯西医治疗,且血清TIgE、IgG4、ECP水平明显降低。徐建升等[16]认为肺脾肾虚弱,宿痰停肺为过敏性哮喘缓解期证型,并对本期患者30例开展连续4周的临床研究,予自拟麒麟固本丸健脾益肾,行气化痰,结果显示治疗组显效率(53.33%)明显高于对照组(26.67%)。陈宏等[17]认为肺肾亏虚为本病证型,并对54例过敏性哮喘患儿用补益肺肾法进行治疗14 d,结果表明观察组IL-4、IL-13值低于对照组,IFN-γ值高于对照组,证明补益肺肾法可提高临床疗效。此外,有学者[18]认为宗气亏虚影响肺脾肾三脏的生理功能,阻滞气机,加重肺系之“伏痰”,从而导致本病的发生。
3.2 过敏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即中医学的鼻鼽,笔者认为其证型可概括为肺虚感寒证、脾气亏虚证、肺经伏热证、肝气郁结证、肾气不足证5个证型。
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以下简称《标准》)中归纳鼻鼽分型:①肺虚感寒证;②脾气虚弱证;③肾阳亏虚证。王永钦[20]列出5证:①肺寒饮泛证;②肺气亏虚证;③脾气亏虚证;④肾阳亏虚证;⑤郁热熏鼻证。其中郁热熏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