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洋
(青岛德县路小学,山东 青岛 266001)
语文乃天生重要,是语言和文学的集合体。自古以来,口语与写字在语文教育体系中,始终处于最基础、最核心的地位,联合国将“教育水准”位列人类发展的三大核心指标之一。自小学语文课开设后,教学工作者对其教学改革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歇过。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入新时代,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自信,都无疑增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都必不可离开从娃娃抓起,要从小、从基础做好语文教育。因此,小学语文口语与写字基础教学的意义和作用更加凸显,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创新教学实践,改进提升教学质量,这是新时代所赋予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与历史责任。
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我们以“许党报国,何事不可为”的勇毅担当,激扬“敢为天下先”的创新豪情,勇立教育发展潮头,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争当教育改革先锋者。
根基不牢,地动山摇。小学是打基础筑地基的关键时期,而语文又是一个人对外交流沟通的基本语言,对于个人成长发展来说是尤为重要的,如何牢牢把握住孩子的关键时期,用好力、用准力、用对力,对我们每名教育工作者都提出了要求。特别是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抓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点,通过课堂生动教案,开展语文素质教育;让每个人都有提高、每个人都不落下,切实疏堵点、解难点、答疑点,即完成了教育大纲的硬性要求,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层次,还引发了大家的阅读学习兴趣,让语文基础学科焕发出新的魅力。
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牢记为党育人的初心,坚定为国育才的立场,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改革创新作为最本质的作风贯穿在语文教育各方面,用开放视角在更大的文化空间中配置教学资源,用新的要素组合推动教学创新,用改革破除阻滞要素优化教学的机制,更加注重用文化的脉络谋事、用创新的力量干事、用专业的素质成事,不断深化语文教学的改革,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让更多美好在春天里萌芽、生长。
语言交流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基础。口语教育是语文教学的开端与基础,是开启学习一切科学知识大门的金钥匙。从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社会性发展阶段来看,此阶段的学生语言发展主要表现在口语语言、简单书面语言和内部语言的发展上;同时,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想、道德意识,能够以他人的立场来考虑问题,实事求是地评价他人等发展主要特征。对此,在口语教学教案组织上,应紧扣时代需要、学生特征、科学策划、生动施教。
教学实践中需要注意,口语不是简单的朗读、复述、背诵,而是文化的传承和讲述,老师在教学生之前,首先自身要把文章吃透读懂,讲出文章背后的“秘密”。同时,我们要不断丰富口语教学课堂,把讲好中国故事、中国精神嵌入口语教学之中,创新口语教学方法,挖掘教材的深刻含义,精准凝练其精神实质与深邃内涵,把深度的故事讲成有温度的故事,把精神故事讲成精彩故事。
如一年级上册语文统编教材书的首页,56个民族小朋友身穿民族服饰欢聚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在这节看图说话教课中,教师应该紧紧把握主题,重点教授学生我们是中国人,56个民族一家亲。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说出以下几点:第一,中国有多少个民族?你是什么民族的。第二,你能说出几个民族的名字?知道它们有什么风俗习惯?他们住在哪里?有哪些节日传统?第三,让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出示幻灯片,让学生用线连一连看看各个民族喜欢吃什么做什么。第四,通过画一画,用图片的形式加深学生的记忆,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各民族的特点、生活习性,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民族服饰,学生自己动手绘画,进行展示,感受各民族不一样的民族服饰的美。通过系列教育手段,让学生在讲述思考中,初步了解中华民族状况,同时,通过课堂引导,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新时代的儿童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密切关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殷切希望。
又如在“万众一条心,黄土变成金”本课教学中,教师应在教会学生识字的基础上,进一步领悟到团结协作力量道理。在唐诗《悯农》教学中,通过诵读教学,使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更深刻地感受到农民劳动辛苦,粮食来之不易,同时,通过教学进一步把脱贫攻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深度有机融合,让学生对伟大祖国的强大无比自豪、无比荣光,作为当代中国儿童学习生活在这样的伟大国家充满着幸福感。
再如在读绘本教学实践中,通过让学生们讲述革命战争年代英雄先烈们的红色革命故事,让学生感受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理解那一代英雄儿女的苦难和担当,通过将红色基因渗入每个学生血液、浸入心扉,走心、入心、直抵学生心灵。在讲授革命英雄事迹故事时,让学生们知道英雄的烈士们,为革命事业不怕牺牲,抛头颅洒热血,他们不是不珍惜生命的可贵,而是生命之上有视若珍宝的理想;不是不珍惜生命的甜蜜,而是生命之上有高至云端的信念,最终达到由想到讲,再由讲到想,最终融入灵魂,铭记心灵的教育效果。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在伟大民族发展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对文化的发展从未停滞过。从象形文字起,中华文明一直是与文字紧密联系的,中华文化也是通过汉字传承的,所以对于语文来说,汉字是根也是魂,必须讲好、写好。在我国古代曾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教)教授学生,其中“书”主要用写字和书法来进行传播知识教育。中国书法有着历久弥新的传世魅力,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伟大创造。
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书写文字的联想过程,让语文写字教学始终把文化传承紧密结合起来,使写在书籍的字“活”起来,让优秀传统中华民族文化“潮”起来;同时,更加注重把生态文明思想根植于学生识字写字全过程,使学生增强对生态环境的感性认知,让学生自小养成爱护、保护祖国美丽生态家园的关爱意识和自觉行动,让文字真正鲜活起来,让学生理解到文字的真谛。
如在写字教学中,课文“万众一条心,黄土变成金”中教育学生认识“木、林、森”这三个生字,可采用以下方式加深记忆。第一,教师出示图片问:大家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呢?猜一猜这会是什么字呢?引导学生回答完后要给予鼓励:“对,是木”。第二,通过结合日常生活,加深学生印象。比如:“让我们给木字找个朋友好不好?”然后教师出示树木一词,讲明词组的相关知识点,就能很好地引发学生的兴趣。第三,具体指导木字怎样写。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板书范字,写这个字时要注意什么,即“撇”“捺”要舒展,同时,学生跟老师书空两遍,练习写“木”字。第四,学习林字,出示汉字林。教师:“你能给林字找朋友吗?”教师出示树林,而后进行拓展思考比如(很多树在一起就是“树林”,同样很多竹子长在一起就是“竹林”,很多松树长在一起就是“松林”)。最后教师再出示不同图片(即树林、松林、竹林图片),进一步加深学生记忆。第五,学习“森”,教师先出示“森”字,然后让同学对照前期的木字进行联想,如果三个木连在一起,就相当于三棵大树在一起,所以组成了森林,这就是“森”字,它是前鼻音。第六,通过教唱儿歌,“双木林,三木森,大树手拉手连成大森林”等形式,加深学生记忆。第七,自由读、小组读,巩固练习,学习生字 “木、林、森”,也可以视情组织比赛。
再如山、水、天、地、河、川等单字的认知上,对于简单笔画的汉字,教师需要在写出正确笔画的基础上,对知识点进行融合,把文字和场景结合讲述,通过描绘出一幅山水天地间的美丽风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每一个字的理解,同时还可以结合当前社会主流思想,教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环境理念,教育学生要热爱环境,保护环境,从而将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意义、作用根植于学生学写字的全过程中,实现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字卷。
实际教学中需要注意,不能仅仅停留在注重写字的笔画、书写结构与布局上,还要鼓励将写字升华到书法层面,尽情展现中国文字书法的魅力和张力,给学生们带来书法美的感受。引导孩子带着感情去写书法,而不是机械的生搬照抄,同时,还要注意通过书法作品和书法艺术交流活动,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在指导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过程中,也促进他们道德理想的“真、善、美”形成与确定,以至于培养全面发展、为社会创造价值的有用之人。
综述,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承担的不仅仅是教书育人的使命,更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介绍者和传播者。在日常的口语与写字教学中,必须注重方式方法和拓展提高,把知识点讲清讲透,把课文背后的故事、背景交代清楚,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同时,还要紧贴教育实践和社会风气导向,把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耕耘于学生思想深处、灵魂根处,永筑爱国思想之根基,牢记民族奋斗之坚劲,使之学生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与祖国伟大复兴梦同频共振,勠力同心,培养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