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娟
(博兴县文化馆,山东 滨州 256500)
古筝是一件伴随我国历史文化、在这片华夏神州大陆上滋生的传统古老民族乐器。它的音色优美,音域广阔、演奏技巧多样,具有相当丰富的表现力,由于古筝的表现力丰富,韵味深长、音色淳美、古朴典雅,弹奏起来时若玉珠落盘,时若翻江倒海,跌宕起伏,变幻莫测,气势磅礴,令人陶醉,因此,它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古筝是我国最古老而富有特色的民族乐器之一,它的音色醇厚明亮、优美亮丽[1]。演奏形式上既能够表现行云流水的自然和优雅婉转的柔情,又可抒发淋漓尽致、意气风发的豪迈。其炉火纯青的艺术魅力和精致的工艺手法,深受人民群众的喜欢。接下来我们一起讨论分析这个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古筝文化。古筝是中国传统文化形式的主流,也是我国传统乐器的代表之一。古筝是一种弦乐器,它起源于秦地,故又称作为“秦筝”。古筝自秦代、汉代以来,从我国西北地区慢慢流传到全国各地,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流派。有河南古筝、潮州古筝、山东古筝、内蒙古筝等。古筝作为古代中国比较常见的乐器,存在的时间也非常的久远。古筝的构成比较复杂,工艺制作精美,需要制作者具有高超的水平。古筝在弹奏的风格上一方面呈现出温柔含蓄的特点,符合华夏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内涵,另一方面,又呈现出浪漫激情的特点,说明古筝艺术贴合了古代华夏民族的文化性格,与华夏民族子民的创造性思想水乳相融。在文化渊源里面,奔流着古代人们用自己的聪明知识建立的音乐文化体系的脉搏,古筝文化就是古代民族音乐文化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筝就广泛流传,“古筝”又有“秦筝”的别名。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秦筝也随着从东部转入南部,并在与当地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互相结合中形成了许多具有地域风貌的不同样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过历代弹奏者和乐器制作者们的共同努力,古筝这种民族乐器得以不断的改良和发展,其性质和人类社会的事物发展规律是基本相同的,也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最开始的时候,古筝体积灵便小巧,只有五弦,后来发展到12弦、13弦、16弦、18弦,直到现在最多的有50余根弦,目前惯用的则是21根弦,又称21弦筝。古琴和古筝都是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代表,古琴代表空灵的美感,古筝具有充实的姿态。古筝在美学特点上更加具有充实感,这是因为古筝音域宽广,表现力突出、慷慨激昂,更具劲道。古筝的这种表现力更加明朗清晰,它与民间艺术完美结合,形成不同的流派,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美学特征。无论是秦汉两朝的音乐艺术,还是唐朝的歌舞艺术,还是明清两代之后的戏曲艺术,古筝一直起到了不可比拟的重要作用。因此,古筝在古代华夏民族的历史当中,一直是承载着重大文化艺术属性的重要载体。
古筝,这一古典雅致的民族乐器,因其音色优美、容易上手,又独具民族特色而深受人民群众的青睐。那么通过合理的教学,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古筝掌握更多的文化艺术知识,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在品德和技艺上获得增长,并使他们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自觉地、愉快地学习古筝成为老师的首要任务。以下就通过几点来说明古筝老师在古筝教学中应当具备的教学方法。
古筝教学的教育方法之一是依据学习者的心理特点。根据学习者的心理特点,强化兴趣、情感。古筝老师要把提升学生学习古筝的兴趣,作为首要任务来实现和完成[2]。在教师教学过程当中,曾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学生在开始学古筝的时候非常开心,过了一阵子,在古筝面前却难以展开自信的笑容。原因是虽然学生对古筝艺术很感兴趣,学习很热情,但热情总是有期限的。当然,兴趣不能替代意志力的培养,更不能替代才能,但是有了兴趣,就可以使学生的潜力以最优的水平发挥出来。教授这样的学生,教师在上第一节课时,可以先表演几手曲子,例如《渔舟唱晚》《浏阳河》等,并作乐曲介绍。这时老师就可以告诉他们,音乐就像语言一样有其自己专属的文字,你们必须学会阅读、学会观察,才能学懂。这样第一节课乐理知识的教学就在学生的努力专注之下开始进行了,学生们对古筝产生了浓郁的兴趣,不仅学会了自己思考,而且还对古筝有了新的知识上的认识和了解。在这种状态下开始学古筝,学生不仅热情高涨而且主动地积极学习,效果非常明显。
古筝教学的教育方法之二是尊重并认同学生。包容并认同学生,成为学生的欣赏者。在和学生们的接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发现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只有做到认可学生才能让学生接受自己,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古筝老师可以尝试去与学生互动交流,与学生形成亲密的联系,而不是做一名严肃的教师,这无疑会给学生们带来巨大的压力,古筝老师只要学会了如何与学生和谐融洽的相处,那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也会因为轻松的氛围而使学习变得更加有效。同时,学习者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古筝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激励的过程[3]。一句美好的称许,一个认可的微笑,老师与学生的亲切交谈都会为学生们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每一名学生都有对光荣与梦想的追求,每一位学生都希望成为最好的自己。导师的使命,就是使学生发现自身最大的优势,通过引导使学生能够发现并唤醒其心中沉睡的巨人。
古筝教学的教育方法之三是把握教学方法和技巧。学生在学习古筝的过程当中,经常会出现手腕手指无法放松、按音不准或者是作业无法完成等情况。这时候老师应积极地引导学习者,将她们一开始由于对古筝感到新鲜而产生的喜欢转化为爱好需求。一味地指责只会让学生感到自卑,同时,学生的自信心也会受到伤害,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很有可能导致厌学。当然,仅仅靠语言引导是不够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学会运用各种技巧方法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具体事物理解抽象事物的替换方式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在传授音的概念时可将倍低音区一二三四五六比喻为穿两只鞋子,即在音符下加两点;低音区一二三四五六比喻为穿一只鞋子,即在音符下加一点;中音区一二三四五六比喻为没穿鞋没戴帽;高某某一二三四五六比喻为戴一顶帽子,即在音符上加一点;倍高某某1比作为戴两个帽子,即在1上加两个点。这样,学生不仅容易理解,而且记忆牢固。比如学生在练习音阶时,可想象爬楼梯,就可以将抽象的练习具象化,进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有趣,学习的效果也会提高。学生对理解不同的节奏型往往会出现抽象化,因此,老师应该通过现实中的不同音响效果编写一些节奏短句进行归类比较,让学生反复练、分析对比。
古筝教学在群众文化中的普及策略之一是注意因材施教,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针对在群众文化中的古筝教学,古筝老师应该依据学生自身的现实状况进行分析,然后再挑选合适的教学方式,做到“因材施教”[4]。在古筝老师进行教学之前,可以依据学生的音乐基础将其分为不同的层次,采取集中授课的方式,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内容上进行沟通和探讨,而且还能增加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如果对古筝老师传授的教学内容不明白的时候,还可以通过请教其他人以便更好地掌握其内容。
古筝教学在群众文化中的普及策略之二是加强和完善教师团队综合素质。针对在群众文化中的古筝教学,相关的教育机构、文化和旅游部门应当尽可能地聘请专业素质较高的教师,同样要具备相应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经验支持。古筝老师应当具备主动探索合适的教学方式以及指导方式的能力,让学生们能够更加有效地完成古筝艺术的练习,古筝老师还需要具备培养学生丰富的表现力和积极性的能力,能够让学习者有耐心地完整演奏整首曲子,对曲子所要表达的艺术内涵能够有效地把握,并且逐渐产生自身的弹奏艺术风格[5]。
古筝教学在群众文化中的普及策略之三是需要文化部门的强力支持。针对在群众文化中的古筝教学,需要文化部门的强力支持,需要文化部门提供完备的教学设施和教学场地还有充足的教学资源,并且在组建优秀教师教学团队上给予重视,因为这决定了古筝教学在群众文化中普及的质量程度[5]。文化部门还需要定期举办古筝文化演出,通过古筝艺术表演使大众的眼球能够定睛于此,从而使群众对古筝文化产生兴趣,进而产生学习古筝艺术的想法,所以需要文化部门的强力支持,结合相关教师教学团队力量的共同努力,确保古筝教学在群众文化中发挥巨大的影响和作用。
综上所述,古筝教学在群众文化中的普及以及应用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有着重大的意义,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而且还能够提升群众的文化认知程度和民族自信,所以古筝教学相关从业人员应当做出努力,做好同时代的榜样,为传承古典文化培养下一代的接班人,也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伟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