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真诚
(清华大学科研院,北京 100084)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1]。医药健康产业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覆盖面广、产业链长,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从宏观趋势、发展现状和市场需求来看,医药健康产业潜力巨大,对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有很多地区提出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建设医药健康产业基地、引进医药健康领域人才。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医药健康产业包括南部以亦庄和大兴生物医药基地为核心的高端产业基地,和北部以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为核心,与海淀、昌平的综合研发创新优势融合的创新基地。南北两个基地聚集了上千家医药健康企业,聚集了一批领域人才,投入大量资源发展医药健康产业。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发展健康产业”。2017年底,北京市出台加快科技创新发展高精尖产业系列政策,在政策中提出含医药健康在内的重点发展高精尖产业。《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0年)》新闻发布会中提道:北京市将部署20项重点任务,分布在创新转化、医药协同、产业发展、营商环境四个方面。到2020年,医药健康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500亿元[2]。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提出“四个面向”要求之一,就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突破一批药品、医疗器械、医用设备、疫苗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
高校具有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国内对产学研与成果转化的鼓励与支持为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医药健康领域的政策制定、产业孵化等方面也亟须高校的参与和支持。高校应发挥独特优势,参与医药健康产业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高质量的论文和发明专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的创新能力。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2019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中提出,2019年,我国卓越科技论文共计38.73万篇,较2018年增加22.6%[3]。2021年科技部发布的《2019年我国高等学校R&D活动统计分析》中指出,2006年以来,我国高校SCI论文一直占全国SCI论文的80%以上。与此同时,2019年我国高校专利申请量达34.1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占比为61.9%。高校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全国发明专利申请量的15.1%。高校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全国发明专利授权量的25.6%[4]。
高校是高层次科研人员的聚集地,也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2019年我国高校科研人员为56.5万人年,占全国科研人员全时当量的比重为11.8%。全国科学研究人员里,高等学校占52.1%[4]。同时,高校培养了大批的本科生、研究生等科技创新人才。2020年教育部公布的《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指出,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了约4002万人,在学研究生有286.37万人,毕业研究生有63.97万人,每年为我国输送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5]。
高校已有优秀科研成果向医药健康产业转化的先例。国外高校优秀成果转化案例,比如美国斯坦福大学技术许可办公室模式,目前已成为当代美国高校技术转移标准模式;英国帝国理工大学自1986年成立的创新服务公司等。目前,国内高校也通过不同途径进行科研成果转化,诸如依托清华等单位建立的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博奥生物、北京品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等是清华医药健康领域产业转化的成功典范。
医药健康产业是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涉及多个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高校要坚持问题导向,面向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发挥自身优势,推动医药健康产业健康发展。
充分挖掘高校优势,加强顶层规划。梳理高校学科优势方向,抓特色学科领域,推动产学研合作,协同开展医药健康领域研究。建设专业成果转化平台,将优秀科研成果与医药健康企业对接,为产学研合作和科研成果转化提供有效的支撑。明确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责任,多部门联动推进抓落实。通过制定契合本学校科研成果转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情况的规章制度,全面协调、深入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把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整体优势。以北京市高校为例,高校可结合《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中北京“将重点支持干细胞与再生医学、脑科学与类脑、结构生物学等前沿方向,促进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以及医药健康与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融合新兴业态等领域发展”来开展科技创新。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高校要完善涵盖理、工、医多学科的医药健康领域科研体系,注重学科交叉,推动学科院系间交流互动,并且加强与高校附属医院密切联系。例如哈佛大学医学院及多所附属医院联盟产生了多项世界前沿的医药健康领域研究成果。在国内,多所高校鼓励与推动医工交叉,将医药健康领域作为重点发展与支持方向。目前,清华大学对校内医药健康领域内的资源进行梳理整合,已建立涵盖生物医学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的完整医工学科体系。
医药健康领域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一大问题是目前高校和医药健康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沟通不通畅。一方面是医药健康企业对高校相关学科和科研优势、创新成果的情况不够清楚;另一方面是高校科研创新与产业脱节,未能达到互相匹配。高校和医药健康企业双方缺乏长效化、常态化的有效沟通交流渠道,难以实现双方需求无缝衔接。为提高科研成果转移和产业化,提高产学研协同创新效果,高校可建设产学研与科研成果转化信息交流平台,充分了解企业对新技术新成果的需求,展示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将科研成果与医药健康企业对接。可通过举办科研技术成果对接会等线下论坛,在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发布科研成果对接信息等多种形式,让高校的科研成果与医药健康企业有效对接,推动高校原始创新成果转化落地。
注重培养和引进医药健康领域高素质高水平人才。高校各相关院系应完善适合专业的医药健康相关知识传输体系,拓展校内外医药健康产业人才培养的实践基地,加强本科生医药健康理论和实践能力,加强研究生的医药健康研发和创新能力,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育人环境,为医药健康产业输入强有力的高素质、高水平创新人才和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在医药健康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下,培养院校、研发单位与政府部门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引进高水平医药健康领域科研人才,为特别优秀的人才提供科研启动基金、实验场地、科研辅助人员以及租住房等便利措施。同时,设立有效激励政策,营造良好人才创新生态环境,支持鼓励科研人才为医药健康企业发展作出贡献。
医药健康领域的产学研与成果转化是一项涉及高校多个职能部门参与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科研、成果与知识产权、技术转移、法务、财务、人事等多个职能部门的合力推进。推动科研项目顺利完成、保护成果与知识产权,协助搭建平台进行技术转移,提供法务、财务等帮助。明确高校各职能部门在医药健康领域产学研与成果转化中的责任,坚持部门间相互协作,具体落实,形成推动医药健康领域科研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发展的强大合力。高校各部门要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制订规范的医药健康领域产学研与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建立以创新质量、绩效、贡献为导向的高校科技评价体系,营造良好高校科技创新环境,及时关注在研发、转化、生产中产生的各类问题,提出有利于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提案,推动医药健康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