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有朋 李飞泽 陈 琳
1 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 浙江 杭州 311201
2 舟山市中医院 浙江 舟山 316000
李飞泽主任中医师系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名中医,临证经验丰富。笔者有幸侍诊,获益匪浅,现试述其从心论治口糜病经验。
中医学认为,口糜病与五脏的气血阴阳失调关系密切。脾胃升降、肝之疏泄、肾之封藏出现异常都会导致口糜病。李师认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心又为君主之官,故口糜病的发生发展亦总关乎心,心的气血阴阳失调当为口糜病的最重要病机,治疗中也应执“心”之牛耳。同时临床中失眠、焦虑、心悸等心系疾病,患者常出现口糜,也印证其与心的密切联系。李师认为应遵循“从心论治,兼顾他脏”的总体思路,结合当代人“夹虚”“夹瘀”“夹郁”的体质特点来开展辨证论治。
心开窍于舌,脾气通于口,历代医家常将心脾积热作为口糜病的重要病因。《诸病源候论》曰“热乘心脾……令口舌生疮也”;《杂病源流犀烛》亦云“心脾有热,亦口糜”。李师认为,心脾两脏,母子相生、资助互长,《内经》中也有“心生血,血生脾”“二阳之病发心脾”等论述,提示心脾二脏在生理病理上的密切相关性。五志过极、嗜食辛辣,热积心脾,则发为口糜,患者表现为舌边尖红赤起刺,口糜处红肿疼痛,躁扰不宁,心悸难眠等,治疗常选用导赤散和清胃散加减。
“肝为五脏之贼”,李师认为,现代社会人们的快节奏生活和工作压力的累积都使得肝的功能失调日益常见。血为肝所藏、为心所行,心、肝两脏气血相关、神志相和、母子相及,因此临证中常见有心肝同病。此类患者常可见口糜局部疮面鲜红,舌边尖红,心烦,尿赤,同时伴有急躁易怒、口苦、甚则胸胁满闷的典型的肝经郁热症状,此为子病累母,心肝火旺,从而发为口疮。对于此类患者,李师常在清心火的同时辅以疏肝气、清肝火之剂。且临证中常给予适当的心理疏导,并加用玫瑰花、百合、梅花等解郁之品,心肝同治,以达良效。
李东垣有云“上盛下虚,则口舌生疮”,若心阳亢盛,肾阴不足,肾水无以上济,致心火独亢于上,肾中所寓龙雷之火失于肾水封藏,虚浮上炎,与心火相合,发为口糜。此类患者常有口糜缠绵不愈,创口色黯褐,心悸难安、烦扰不寐、眩晕耳鸣、腰膝酸软、舌红、脉细数等症。针对此类患者,李师常采用知柏地黄汤加减。同时嘱患者配合黄柏泡水漱口,内外兼治以收效。
李师认为,治者当推求其本,若口疮致病诸药不效、反复不愈则应审证求因、必求于本。初病在气,久病入络,许多久病患者,邪气深入,多伤及血分,气血运行受阻,因此久病必定夹瘀。心主血脉,舌为心之苗,若血脉不通则累及于心,口疮生于舌上。此类沉疴当责之于血、从心论治,以血府逐瘀汤加减活血化瘀治疗。
孙某,男,61岁。初诊日期:2019年10月13日。患者1月前劳累后出现口腔溃疡反复发作,旧疮不愈、新疮又起,夜寐欠安,时感腰酸乏力(既往有腰椎间盘突出病史),偶有胃脘不适,大便偏干,舌红、苔薄,边有齿痕,脉细弦。证属心肾不交,治以养阴清热,交通心肾,处方:知柏地黄汤改熟地黄30g,加黄连5g,炒白术、灵芝各10g,红景天20g。7剂。颗粒剂(由广东一方制药提供),每日1剂,水冲服。二诊:10月19日,患者少量疮口愈合,夜寐改善,余症同前。上方加陈皮、焦山栀各10g。7剂。三诊:述口糜明显好转,夜寐较前改善,大便转常,剑突下隐痛,时感乏力。予原方加炒白芍10g,炙甘草5g。7剂。四诊:11月3日,患者口腔溃疡已除,剑突下隐痛减轻。予原方改炒白芍20g,续服1周后病情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