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肥胖致病因素的临床研究进展

2021-03-27 04:11:15天津市儿童医院内分泌科天津300000
吉林医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母乳喂养遗传体重

符 榕,吕 玲,黄 乐,赵 彦 (天津市儿童医院内分泌科,天津 300000)

近年来,随着小儿肥胖的发生率逐年上涨,临床对其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使得越来越多医学者致力于研究小儿肥胖的致病因素,以为临床实施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提供参考依据[1]。诸多医学者认为,小儿肥胖主要是因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而引起的能量代谢失衡所致,且肥胖状态可持续到成年,而长期的肥胖极易引发糖尿病、血栓性疾病等,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威胁[2]。但对于小儿肥胖,目前临床中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案,故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手段在小儿肥胖中十分重要。明确小儿肥胖的致病因素是实施预防、控制的关键所在,据此,本文将近些年来有关小儿肥胖致病因素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以进一步了解小儿肥胖的相关致病因素,从而为临床实施预防、控制措施提供有用的参考信息。

1 遗传因素

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3],父母肥胖者,其子女发生肥胖的概率为70%~80%,而两者有一个肥胖,其子女的肥胖发生率约为40%,两者均不存在肥胖,其子女的肥胖发生率仅为10%~14%。由此可见,小儿肥胖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着密切关系。在马淼波等研究中,其调查了鞍山市6所幼儿园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显示,父母肥胖是儿童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且母亲的肥胖对儿童的影响大于父亲;该研究认为,遗传因素是小儿肥胖的重要因素[4]。同时,在吴曼的研究中,也是对某一地区儿童的小儿肥胖发生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儿童肥胖的发生与父母的高体重密切相关[5]。该研究认为,父母肥胖的发生原因多与饮食习惯有关,临床应关注有肥胖家族史的家庭,并鼓励他们积极改善自身的饮食习惯,以预防、控制小儿肥胖。通过上述研究调查得知,遗传是小儿肥胖发生的重要因素。遗传因素所致的小儿肥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促黑激素皮质素-4受体(MC4R)的突变,MC4R广泛分布于人的中枢系统,能有效抑制人的摄食,并参与机体能量平衡,具有显著的调节食欲作用。父母肥胖者,极易导致其子女出现MC4R突变,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6],肥胖家族史中的肥胖儿童,有部分存在MC4R突变情况;且肥胖儿童的MC4R突变率高达6.30%;调查研究认为MC4R突变的外显率较高,且父母肥胖容易导致MC4R功能受损并出现突变情况,并将突变基因遗传给后代。②胰岛素(INS),INS是机体中脑组织与脂肪组织的主要传导信号,而INS基因中的5'端的一数目可变的串联重复序列(VNTR)与儿童肥胖的发生密切相关。据相关数据表明[7],父源性Ⅰ类的INS-VNTR会对儿童的INS产生刺激作用,若该物质表达过度,则会导致儿童出现肥胖。从上述遗传因素分析可知,父母肥胖极易引起其子女肥胖,因此,针对小儿肥胖的预防、控制,在女性备孕、孕期,临床需积极了解其肥胖家族史情况以及饮食情况,通过改善饮食、合理运动等方面控制体重,以减轻肥胖对胎儿的影响。若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小儿肥胖,父母以及临床医师应积极予以饮食、运动干预,以避免肥胖对儿童身体健康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2 环境及行为因素

调节人体的营养物质摄取与储存,除了遗传因素以外,环境及行为因素也能调节,通常情况下,小儿肥胖主要是遗传因素与环境行为因素的共同作用所导致。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饮食结构的改变,使得环境及行为因素在小儿肥胖的发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有关环境及行为因素所致的小儿肥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母乳喂养:在曹英等研究中,将3 586名3~6岁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方式收集儿童的母乳喂养情况、身高、体重等,随后对治疗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患病风险与母乳喂养持续时间呈负相关关系,母乳喂养≥12个月的儿童,其超重和肥胖的患病风险是未经母乳喂养儿童的0.58倍[8]。该研究认为,母乳喂养是儿童超重和肥胖的保护因素,临床应提倡长时间的母乳喂养,以预防小儿肥胖发生。得出这一结论主要是因为,母乳喂养婴儿,其奶量摄入与次数主要由自己控制,而非母乳喂养的婴儿,其牛奶的摄入量、次数由父母控制,故不同的喂养方式会影响儿童的进食行为。若非母乳喂养的婴儿在断奶后,父母对其的饮食无太多干预,则会导致儿童无法控制饮食,极易导致食物摄入量过多,引起肥胖。同时,非母乳喂养方式,通常情况下,父母为了避免浪费会将婴儿吃剩的奶粉进行再次喂养,而这样极易导致过度喂养,导致婴儿出现早期营养过剩,增加脂肪细胞,为今后肥胖埋下伏笔。此外,母乳对婴儿的代谢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因为母乳能有效促进抑制脂肪细胞繁殖、分化,使小儿肥胖发生概率下降[9-10]。据于此,针对小儿肥胖的预防,在胎儿出生后,临床需提倡母乳喂养,以尽可能降低肥胖发生率。

2.2生活行为:在漆明霞等研究中,进行了小儿肥胖症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常食用快餐食物、进食速度快、爱吃零食、食欲好、运动少、玩电脑看电视时间过长是小儿肥胖的危险因素[11]。该研究认为,小儿肥胖的发生与儿童的生活饮食习惯密切相关。由于儿童对家庭的依赖程度高,导致其受父母饮食习惯的影响甚大;同时运动是身体能量消耗的重要途径,若儿童在生活中的运动少,则会增加肥胖的发生风险;且静息生活方式也是导致肥胖的重要原因,若儿童玩电脑看电视时间过长,则会缩短其运动时间。此外,在张琳等研究中,对学龄前儿童肥胖危险因素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不愿意参加长跑锻炼、体育课出汗且感觉累、平均每天看电视时间≥1 h是学生发生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12];该研究同样认为,日常饮食、运动态度以及看电视时间过长等生活行为是导致肥胖的重要因素。因此,针对生活行为方面因素,临床应加大健康教育宣传,普及肥胖对身体健康的危害性,对于肥胖儿童,临床医师需督促其父母改变儿童的生活饮食习惯,以控制体重增长,减轻肥胖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13-14]。

3 出生体重

近年来,出生体重与小儿肥胖的关系 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内容。在古灼和等研究中,对3~6岁儿童单纯性肥胖进行了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出生体质量≥4 kg的婴儿是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危险因素之一[15]。该研究认为,胎儿发育后期阶段是其一生中脂肪细胞数量与体积增加最快的时期,且这些脂肪细胞在形成后不会消失,若在这一时期,孕妇过度饮食,则会导致胎儿的脂肪细胞增加过多,从而增加新生儿肥胖的风险。因此,临床可指导孕妇合理膳食,多吃低脂肪、高蛋白、富含维生素与纤维素的食物,以预防新生儿高体重。此外,除了高体重会影响小儿肥胖,低体重也是肥胖发生的重要因素,主要是因为,在胎儿时期,若胎儿出现营养不良,则会增加成年时期的代谢性疾病发生概率;同时,当胎儿在宫内出现营养不良时,为了确保大脑的生长,母体的营养物质会减少内脏器官的供给,使得胎儿的内脏器官逐渐适应低水平的代谢状态,而在出生后,新生儿的代谢水平高,其内脏器功能难以适应,进而造成机体代谢紊乱,增加小儿肥胖风险。由上可知,控制胎儿出生体重是减少小儿肥胖的重要手段,因此,针对孕期女性,临床可在孕检时加强对孕妇进行健康教育,为其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计划,叮嘱孕妇不能暴饮暴食,以避免胎儿体重过高,同时也不能过度节食,以避免低体重胎儿;同时,可利用社区为其普及科学饮食的重要性,使孕妇能主动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以确保胎儿正常发育,减少高体重或低体重的情况发生,从而更好地预防小儿肥胖。

总而言之,小儿肥胖主要由遗传、环境及行为、出生体重等多种因素所导致,故针对小儿肥胖患者,临床需在明确其致病因素的基础上实施干预,以达到预防、控制肥胖目的。此外,后续的相关小儿肥胖的临床研究,应将肥胖的预防、控制等方面作为重点研究内容,以尽可能降低小儿肥胖的发生率,这不仅能促进患者身心健康发展,还能进一步提高我国国民身体素质。

猜你喜欢
母乳喂养遗传体重
非遗传承
区域治理(2022年40期)2022-11-27 04:01:54
给鲸测体重,总共分几步
称体重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我用了20天追成全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 好处多多
海峡姐妹(2017年6期)2017-06-24 09:37:43
林姗:母乳喂养是幸福的
海峡姐妹(2017年6期)2017-06-24 09:37:34
你的体重超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