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蚕桑文化产品的价值构成及市场走向

2021-03-27 05:08张建华郭海霞黄雯澜
蚕学通讯 2021年4期
关键词:蚕桑产品文化

谢 茜 王 谢 张建华 郭海霞 黄雯澜 唐 甜

(1.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成都 610066;2.成都师范学院,成都 611130)

我国是蚕桑产业大国,是全世界最早从事种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蚕桑文化贯穿整个中华民族5 000年的历史。我国的桑、蚕资源极为丰富,分布也极为广泛[1],蚕桑产业遍布全国各地,与各地方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多样化的蚕桑文化,生产出了各种独具地方特色和文化属性的蚕桑文化产品。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蚕桑文化产品不仅保留着原有的特质,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创新,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如中国丝绸之路享誉世界,通过不断的变更,其部分旧址仍被保留使用,同时也不断形成新的丝绸之路。如今,蚕桑文化产品又融入了我国贫困地区的脱贫政策项目,政府发布了一系列以蚕桑产业振兴乡村的文件,表明了蚕桑文化产品的发展与我国农村脱贫及经济发展息息相关。随着人们对蚕桑文化的进一步了解与认识,对蚕桑文化产品的信赖度逐渐加强,使蚕桑文化产品的销量增加,并且蚕桑文化产品产生的显著经济效益有助于现代农业与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1 蚕桑文化的特征及其发展

1.1 蚕桑文化的特征

蚕桑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活动中形成的制作工艺、祭祀礼仪、审美范式以及广为流传的诗歌神话等,对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言行举止等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蚕桑文化具有5 000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稻田文化一同构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受政治经济、宗教组织、文化艺术和生产生活等因素的影响,汲取诗歌神话、礼仪制度、服饰艺术和对外贸易等元素形成的蚕桑文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1.2 蚕桑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虽然元代正史《通鉴纲目前编外记》记载“西陵氏之女嫘祖为黄帝元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而天下无皲裂之患,后世祀为先蚕”,但无论是山西夏县西阴村出土的仰韶文化遗存(距今约5 600~6 000年),还是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4 700多年,约在公元前2 800年左右),都说明我国原始纺织技术在新石器时代中期甚至更早阶段已比较发达。在文字记载方面,甲骨文中不仅有蚕、桑、丝、帛等字,还有其他一些与丝帛有关的字,如“断”“束”等。春秋战国时期,丝、绸、绢、帛、绵、绮、纱、縠、纨、缯、锦、绣、罗、绫、组、纯等字都已经出现。直至如今,蚕桑文化产品见证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文明历史,承载着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

蚕桑文化产品是以蚕桑文化为基础建立的一个综合产业。其中,丝绸产业显示中国蚕桑文化的高度发展和进入成熟阶段。同时,丝绸产业带动了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通道,加快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进程,家喻户晓的古丝绸之路以丝绸贸易为主,彰显了丝绸产业在古代经济建设的地位,也体现了蚕桑文化产品在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2 蚕桑文化的载体

2.1 蚕桑文化的意识形态性质载体

蚕文化和桑文化有区别、有联系,二者处在同一个文化层面。

桑字最早出现于在甲骨文中。甲骨文中的桑字由3片叶子构成,这象征了桑的枝繁叶茂和顽强生命力。桑树在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都可以生存,在我国从南到北都有种植。意识形态性质的桑文化载体包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观念的文化内涵,桑文化产品形成特别的文化趋势也是因为桑文化产业在不同产业领域共同发展,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产业链结构。桑文化产品最前端的是桑树种植,在我国古代有许多关于桑的诗文,如白居易的《观刈麦》中曾以“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作文,全诗描绘了古代劳动人民辛苦劳作的场景。从古至今有许多以桑为主题描述劳动人民辛苦劳作的诗文,这说明了中国5 000年种植桑树的历史背后蕴含着中国古往今来的勤劳文化。

从养蚕结茧到织绸的蚕文化所串联起的还有中国人的审美与艺术,如闻名遐迩的中国丝缎与锦缎既是中国古代人民精湛技艺的杰作,又彰显了中国古代人民的审美观点和艺术追求。蚕丝文化融合进了文学、绘画、诗歌及其他艺术创作的各个环节,蕴含了深邃的人文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创新力的重要体现。古丝绸之路连接着亚欧大陆的东西方文明,人们以丝绸为代表性货物,通过货物交易促进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丝绸之路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进步,搭建起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2.2 蚕桑文化的非意识形态载体

非意识形态的蚕桑文化载体主要分为桑文化产品、蚕文化产品和蚕丝文化产品。

桑文化产品如桑茶和桑皮纸等。《本草纲目》记载:桑茶能够“煎汁代茗,可止消渴”。《神农本草经》记载:“桑茶除寒热、出汗”。桑茶是以桑叶为主体的一种现代绿色健康茶品,它以鲜嫩桑叶为原料,通过现代茶叶制作工艺烘焙精制,与其他本草科学结合制成的口感纯正、浓郁馨香的茶品。桑茶具有丰富的药理作用,其中黄酮类物质与降低血压、提高免疫力有关;甾体化合物,如牛膝甾酮、β-谷甾醇等能降低血糖治疗Ⅱ型糖尿病[2],除此之外还有抗肿瘤、抗衰老等药理作用,亦是保健食品药品市场上一种天然健康的养生茶品。桑皮纸以桑树皮为原料,通过取皮、浸泡、锅蒸、碾压、切割、制浆等工艺流程之后,最后经纯手工竹帘抄捞和天然晾晒而成[3]。通过复杂制作工序,桑皮纸具有不褪色、防潮湿、不怕虫蛀、具韧性的特点,在书法、绘画、绘制地图、制作钱币等方面应用已久。由于古代长期使用桑皮纸进行绘画,现今人们通常采用其修复古画。

蚕文化产品如蚕沙枕和蚕茧工艺品。《本草求原》记载:“原蚕沙,为风湿之专药,凡风湿瘫缓固宜,即血虚不能养经络者,亦宜加入滋补药中。”蚕沙枕便是以中药材蚕沙为原料制作而成的,具有祛风、降湿、明目、降压等功效。蚕茧工艺品是用蚕茧加工制作的各种工艺品,具备收藏与鉴赏价值,例如以蚕茧为画布,通过颜料细腻地画出简单又不失优雅图案的茧画,就有其独有的特色和艺术价值。

蚕丝文化产品如丝绸和刺绣等。丝绸是通过缫丝、织造、染整、精炼、漂白、染色、印花和整理8个步骤,最终呈现出具有良好服用性能的丝织品。丝绸特有的手感与光泽体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创造力,中国古代开启的世界第一次东西方大规模商贸交流,就是以丝绸作为代表性贸易商品源源不断地向世界销售,展示了中国魅力。刺绣是用针将丝线通过穿刺在绣料上形成绣迹,构成一定色彩和图案花纹的装饰织物,是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品。其中,苏州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广东的粤绣和四川的蜀绣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绣,是中国刺绣的主要代表,其刺绣产品销售市场广,影响深远。中国人民大会堂四川厅内,蜀绣芙蓉锦鲤和蜀绣熊猫装饰品格外引人注目。

3 当代蚕桑文化产品的市场走向

3.1 高质量发展

蚕桑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蚕桑文化产品理应象征中国传统文化的高端产品,所以蚕桑文化产品未来的发展必须保证高质量,确保能够代表和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良好形象,能让世界看见中国质量与文化的发展。

3.2 绿色低碳发展

蚕桑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蚕桑文化产品市场也需要走天然、健康的发展之路,让绿色有机成为蚕桑文化产品背后的价值。

3.3 多元化发展

蚕桑文化产品可以与各个行业相互融合,形成多元化的产业链。例如现有蚕桑产品在新资源食品、医药新素材、畜禽饲料、新型保鲜剂、污水净化剂等领域都有所涉及[4],而且还可以融入更多不同的领域,使市场前景更加广阔。未来蚕桑文化产品同样可以深入发掘其文化价值,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创造出更多更新的产品。

3.4 现代化发展

蚕桑文化产品的基础是桑、蚕、茧,生产环节有农业、工业。未来蚕桑文化产品生产的每个环节都应该实现现代化,特别是实现农业生产阶段的机械化、自动化。

3.5 国际化发展

作为高端品质的蚕丝制品早已走向世界,蚕桑文化产品产业也应以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而且蚕桑文化产品的实用性好,应用范围广,国内外市场对蚕桑文化产品需求量也会越来越大。

4 对四川蚕桑文化产品产业的发展建议

四川是我国的蚕桑产业大省、强省,2019年全省桑园种植面积达14.67万hm2,养蚕总量达225万张种,桑果产量15万t,蚕桑丝绸综合产值达到400亿元[5]。随着人们对蚕桑文化产品的逐步了解与喜爱度上升,蚕桑文化产品的销量也逐年增加,蚕桑文化产品的经济效益成为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的新动力,同时也推动了相关产业经济的发展。当前,种养规模小而分散的特点极大地限制了四川蚕桑文化产品的发展。实现超大集群的产业规模、培育壮大具有文化属性的新型生产经营是四川蚕桑文化产品发展的基础。未来可以将种植和养殖分离,且相对集中,扩大桑园种植面积,实现家蚕的现代化人工饲料养殖,优化蚕桑文化产品产业链,让蚕桑文化产品生产朝向更加省力高效的方向发展,使蚕桑文化产品生产规模成型,实现超大园区、规模效应和蚕桑产业生态圈。

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将产业与现代科学技术融合,形成新型的生产经营主体也是不可或缺的。四川省南充市的蚕桑文化产品产业发展之路值得借鉴,该市以尚好茶业公司为主体开创了特色桑茶文化基地,集观光旅游、休闲娱乐、民俗体验、农事活动、桑茶采摘于一体,通过吸收传统文化产品推广的新知识和创新生产模式,形成了现代化的蚕桑文化产品经营模式。

猜你喜欢
蚕桑产品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
谁远谁近?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新产品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