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妍 伍建光 段淦彬(.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 330004;.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南昌 330006)
伍炳彩,第三届国医大师,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师承于中医名家姚荷生教授。伍炳彩教授临证经验丰富,疗效卓著。现将伍炳彩教授从医经验总结如下。
伍炳彩教授潜心钻研,痴迷中医,伍老常提到蒲辅周老先生,其在初出茅庐之际,病人颇多,然有效者有之,亦有无效者,为此蒲老毅然停诊,闭关苦读三年,将中医经典熟读、精思、反复揣摩。三年后重出江湖名声大振[1]。因此,伍炳彩教授认为学中医是一辈子的事,是持之以恒的过程。中医经典著作是每一个中医人提高自己临床能力的有效途径,经典原文是解决复杂临床问题的一道公式。伍炳彩教授强调:“传承和发展中医,需要学习和研究经典名著,它是中医登堂入室的必读之书。”伍炳彩教授不仅熟读中医四大经典,尤其对《金匮要略》颇有研究,对《金匮》多处难解条文做出合理解释。伍炳彩教授在临床带教中常将经典原文朗朗上口,将经典用于指导临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且不拘泥于门派之别,博览《医宗金鉴》《脾胃论》《温热经纬》《景岳全书》等名家著作,此外,伍炳彩教授还注重向近代医家学习,如蒲辅周及其门人著作,姚国美、姚荷生等江西姚家著书。姚荷生老先生曾对伍炳彩教授高度评价道:“伍炳彩最大的特点就是学习他人长处,为他所用,这是其他人所不及的。”
经方多指汉代以前经典名著中所记载的方剂,以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为代表,其组方严谨、配比合理、出神入化、药简力专、思路缜密而又圆机灵活、久经临床考验而疗效不衰、且经得起临床实践的反复验证,堪称为千古名方。伍炳彩教授喜用经方,认为经方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疗效显著,临床上辨证准确后效如桴鼓,正如林忆所言:“施治于人,其效如神。”二是组方严谨,经方配伍精当,依据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正如徐大椿所云:“药有个性之专长,方有合群之妙用”,如麦门冬汤中麦门冬和半夏的比例为7∶1,更是体现了经方配伍结构的严谨性。三是剂量讲究,如桂枝芍药知母汤中麻黄温通阳气用量为二两,而在越婢汤中麻黄宣散水湿,用量较大为六两。四是量少力专,经方用量轻巧而效佳,清代医家徐灵胎曰:“古圣人之立方,不过四五味而止。”如《金匮》中治疗浸淫疮的黄连粉,仅黄连一味药;再如治疗妇人脏躁的甘麦大枣汤,仅三味中药。除了以上特点之外,由于经方用量少,价格相对低廉,伍炳彩教授心系群众,妙手仁心,开药组方尽量精简以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3]。
时方是指经方以后所创立的方子,时方是在经方的基础上,根据病人病证的变化,在辨证论治的指导之下应用而生,时方是对经方的补充与发展。伍炳彩教授勤求古训,博彩众长,在喜用经方的同时,灵活化裁时方,如众所周知伍炳彩教授善用《温病条辨》上焦篇中的“银翘马勃散”,本方一般用于太阴湿温,湿热郁遏上焦,肺气不宣,心胆之火俱结所致的喉阻咽痛。伍炳彩教授运用此方不离于咽喉,又不止于咽喉[4],临证除运用于以咽喉病变为主的疾患如急慢性咽喉炎、扁桃体炎等,亦常运用于如感冒、胸痹、发热、不寐、郁证、疮疡等诸多病症。既治外感病、时病,又治内伤杂病,尤其在疑难杂病中屡收奇效,拓展了此方的临床运用范围。
在临床诊治中,病证错乱复杂,更需要四诊合参,审证求因后方可选方用药。伍炳彩教授善治疑难杂症,就诊患者病情多错综复杂,伍炳彩教授认为看病如同破案,要抽丝剥茧,不要忽略细枝末节。在临床诊治中患者主诉不止一二,我们需要把各种可能的致病因素集合起来,然后凝神聚气投入分析,仔细甄别,逐一筛选,最后找到“破案”方法。
正是因为临证的复杂性,所以我们需要抓住主症,根据主症进行四诊合参,进而验证辨证是否准确,化繁为简,比如病人就诊时主诉是头晕,其后围绕头晕进行大量描述,并伴有长期寐欠佳,头晕常发生于寐欠佳之后,所以此时主症可能就不再是头晕了。伍炳彩教授在临证中擅长抓主症,抽丝剥茧,效如桴鼓。如治疗1例患者,女性,79岁,患糖尿病20余年,排尿困难10余年,平素尿多,口渴、口苦、口粘,胸闷心慌,易汗出、尤以上半身汗出为主,皮肤瘙痒,头晕,大便结,小便黄,脾气急躁,目畏光,咽中有痰阻,舌红,苔黄腻,脉弦。前医投以“猪苓汤、五苓散、四逆散”等效不佳。伍炳彩教授四诊合参后辨证为肝经湿热证,然患者体虚故投小剂量龙胆泻肝汤合倒换散加减。七天后患者复诊,自诉服上方后有尿意、排尿较前通畅,大便干结好转,小便黄赤及皮肤瘙痒除,头晕汗出、咽中痰阻减,寐差,舌红苔薄黄,脉弦两寸浮,效不更方,守上方加淡豆豉、夜交藤。其后随访诉诸症平稳。伍炳彩教授精于医理,辨证准确,善抓主症,分清主次,用药独到,灵活化裁,在临证中往往疗效显著。
解表法来源于《内经》中“其在皮者,汗而发之”这一观点,发展于《伤寒论》中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等解表方剂,完善于明清时期[5]。后世有医家把外感表证当成解表法唯一指征,而忽略了解表法在内伤杂病中的运用。解表法作为“祛邪”的一种方法,不仅可用于外感疾病,亦可用于内伤杂病中,具有调理阴阳、调和三焦、宣透气机等功效。外感表证固然可以使用解表法,然而内伤杂病中也有因外感病失治误治所致的表邪入里,其病程长久,隐蔽性强,医家往往难以察觉。《素问》曰:“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五脏。”说明要抓住疾病的最佳治疗时期,防止疾病传变。其后,在《伤寒论》中亦有云:“其外未解也,尚未可攻,当先解其表。”指出了外证未解,当先解表的原则,同时还劝告学者当用解表法而误用他法治疗,会造成疾病的失治与误治,明确指出了早期运用解表法的重要性。
伍炳彩教授认为《金匮要略》把“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放在第一篇的位置,足以证明其中重要性,书中提出“治病需分步、治病分缓急”[6]。伍炳彩教授谨遵仲景之法,在表里同病时,遵行先表后里的治疗原则,在其发表的学术论文《解表法在肾炎中的应用》中更是体现了这一原则。伍炳彩教授指出解表法治疗肾炎水肿的适应指标:一是颜面先肿,头面部浮肿较明显者,结合脉浮等症状可用。二是如果脉不浮者,因风邪善行而数变,肿势发展较快,腰以上浮肿为主可用解表法。三是在肾炎水肿消退后,如果脉象仍浮或寸口脉浮,仍需要用解表法。在《金匮·水气病篇》中有云:“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伍老进一步指出临床上脉浮并不是使用解表法的唯一指征,需辨证施治,不能局限于一脉一证[7]。伍炳彩教授除用解表法治疗水肿外,还将解表法灵活运用于痹证、泄泻、黄疸等疾病中,伍炳彩教授辨证使用解表法治疗颇多疑难杂症,圆机活法,往往取效显著。
伍炳彩教授用药受姚荷生、蒲辅周等人影响,用药轻灵,喜用药对。伍炳彩教授也一直遵循这种用药特点,并认为久病患者脾胃本虚,药量宜轻,不可猛投重剂,用之反而欲速则不达,反容易伤人体正气。如1999年,伍炳彩教授为一位肝病黄疸病人诊治,该患者在他处花费上万元治疗效果不佳,而伍炳彩教授经过仔细辨证后仅给患者开了几毛钱一包的中药,患者交完药费后满腹狐惑返回诊室,伍炳彩教授让其安心吃药,第二周患者痊愈并送来感谢信[8]。这种现象在门诊中屡见不鲜。伍炳彩教授辨证精准,用药量少而切重病机,正如《素问》所云:“平气之道,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处方遣药虽用量轻微,但四两之力却能拨千斤之重,足可证明只要辨治精当,处方轻灵易能取效。
伍炳彩教授在临证中喜用药对,药对是医者临床经验的总结,充分的发挥了中药的专长和配伍之妙,经过历代医家的反复实践后提炼而成,临床疗效佳。伍炳彩教授博采众长,临床常使用的药对如源自《济世养生集》治疗风湿痹痛的豨莶草—海桐皮;源自《温病条辨》中治疗关节痛甚的姜黄—海桐皮;出自《金匮》治疗血分湿热的连翘—赤小豆;出自《时方歌括》治疗胃脘痛的百合—乌药等对药。伍炳彩教授还擅长根据病人情况制定不同剂型,临床除汤剂外,还擅长用散剂,如银翘马勃散、当归芍药散、丹栀逍遥散、四逆散、参苓白术散等,伍炳彩教授认为《金匮》载有40首以散剂为剂型的方剂,李杲云:“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故散剂吸收好、起效快可应急用之;对于慢性需长期服药的患者还会使用便于服用和携带的丸剂,如大黄蛰虫丸、越鞠丸、龙胆泻肝丸等;对于体虚之人有滋润补益的膏方—固本健身膏(伍炳彩教授自拟方);此外还会使用丹剂,如小金丹、活络效灵丹等。伍炳彩教授根据临床所需,应巧逐变,灵活化裁。
伍炳彩教授善用四大经典理论指导临床,伍炳彩教授常强调学习和运用中医的三个原则:一是辨证论治原则;在临床实践中需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二是坚信中医理论原则;伍炳彩教授常跟学生说要用中医的思维去解决临床所遇到的问题,要为中医争口气。三是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强调经典必须用于临床,经典的生命力在于指导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