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203) 王丽丽 刘 祎
下肢静脉曲张,指下肢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系统处于过伸态,以蜿蜒、迂曲为主要病变的一类周围血管疾病[1]1376,临床较为常见。下肢静脉因某种因素致静脉瓣功能不全,以致静脉内血液倒流,浅静脉因血液郁滞而发生曲张所致。本病易并发血栓性浅静脉炎、下肢溃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和湿疹样皮炎,多见于持久站立工作者及有妊娠及盆腔肿瘤病史或有家族史者。
现代医学针对下肢静脉曲张轻症首选缠缚法治疗,即用弹力绑带或医用弹力袜护腿,外部加压,以减轻对浅静脉血管的压力,保护浅静脉过度伸张。症状加重则适时进行手术治疗,防止出现各种并发症。对已经形成并发症湿疮、臁疮者,应按照相应的处理原则治疗。
目前,下肢静脉曲张的外科治疗经历了从大众医疗到精准医疗的转变,从传统的外科治疗向微创技术发展,如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剥脱术、射频消融、激光治疗、硬化剂注射疗法、透光直视旋切术等[2]。下肢静脉曲张的外科治疗短期内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且在临床实际应用中仍存在诸多问题。硬化剂治疗在临床应用技术成熟,具有痛苦小、恢复快等优点,但术后复发率高;激光和射频消融安全有效,恢复较快,住院周期明显缩短。传统外科手术虽有一定疗效,但也存在着并发症多等问题[3]。
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药在下肢静脉曲张围术期干预和预防术后并发症方面有明显疗效。本文基于现代中医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研究成果,对下肢静脉曲张的中医治法,如中药内服、中药外治、针灸、拔罐与推拿、放血、足浴以及民族医药特色疗法等,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下肢静脉曲张中医病名为“筋瘤”。中医理论认为,本病多因经久站立使下肢气滞血瘀,或郁怒伤肝,血燥筋挛所致。中医辨证分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火旺血燥证,因肝肾不足,血旺火燥,筋脉失养而薄弱扩张,血液充盈,聚结盘曲成瘤;气虚血瘀证,因长期站立负重,劳倦伤气,气滞血瘀,筋脉纵横,血壅于下,结成筋瘤;寒湿凝筋证,因过度劳累,或淋雨涉水,寒湿侵袭,筋脉拘挛,血液瘀滞,聚结成瘤。中药内服多用补阳还五汤、暖肝煎和当归四逆汤、清肝芦荟丸合黄连阿胶汤,中成药如大活络丸、补中益气丸。中医药对下肢静脉曲张引发的疼痛、肿胀、淤积性皮炎、溃疡等症状在治疗上有较为显著的疗效,应用中药治疗可有效促进患者下肢血管的恢复。
目前,临床较多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该观点认为,下肢静脉曲张是由于经脉不合,正气内虚,气滞血瘀,阻滞脉络,壅结于下,日久盘曲成团,治以“通脉道,祛瘀阻”[4]。孟河名医马培之治疗筋瘤喜用四妙散和解郁疏肝法[5]。民间方有用苎麻根10 g,落得打15 g,关公须20 g,日服一剂,水煎加甜酒、红糖适量[6]。
现代研究发现,活血化瘀法可改善血液流变、血液动力,增加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加速血栓溶解,降血脂、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抗感染、促进炎症吸收,抗肿瘤[7]。在下肢静脉曲张围手术期,运用中药行气活血、祛瘀通络,可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8]。研究发现,术后内服桃红四物汤加味[9]、祛瘀汤[10]、丹参化瘀汤[11]等活血化瘀类中药方剂后,能有效预防和改善皮下瘀斑和患肢肿胀麻木等并发症。
中医外治法主要包括熏洗和外敷,适用于本病引发湿疮、臁疮等兼症患者[12]。中药外治法可使药物有针对性地作用于疾患部位,使有效成分透过皮肤进入血液,滋养皮肤,促进血液循环,其特征是见效快,副作用小,所以患者的依从性较高[13]。
1.熏洗疗法
合并湿疹或溃疡时可选用本法。常用药物有蛇床子、地肤子、苦参、白鲜皮、大黄、黄柏、苍术、赤芍等。三叶汤熏洗:用艾叶、茶叶、女贞子叶、皂角针各15克,加水250 mL,煎至100~150 mL,纱布过滤,取其煎液外洗或湿敷局部疮疡处,每天3次[14]。也有用蛇床子、地肤子、苦参、白鲜皮、大黄、黄柏、赤芍、苍术等煎汤熏洗患肢,每次10~15 min,每日1~2次[15]。四妙四物汤具有益气行血、温经散寒、祛瘀通络的功效,熏洗患肢对轻度下肢静脉曲张治疗效果良好。通脉消瘀汤熏洗[16]和大黄煎剂溻渍[17]能够明显改善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2.敷药疗法
局部红肿者,选玉露膏或如意金黄散调麻油外敷;局部条索较硬者,可用紫草消肿膏外敷;合并患部湿疮者,宜用青黛膏外涂患处;合并出血者,用桃花散敷创面。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可外用金黄膏;溃疡者可应用珍珠散、白玉膏、生肌散、玉红生肌膏等;并发湿疹者外用青黛散[1]1379- 1380。将补阳还五汤煎药后的药渣外敷能改善患肢肿胀、疼痛等临床症状,并能改善静脉扩张、迂曲等现象。并发小腿溃疡者,当溃疡干净时,用八宝丹、生肌珍珠散生肌收口。并发湿疹样皮炎者,用黄柏散清热燥湿。合并血栓性浅静脉炎者,外敷大青膏、茅菇膏,或用鲜马齿苋煎汤趁热熏洗患处,然后用鲜马齿苋敷在患处,每日2次[18]。
针灸治疗下肢静脉曲张一般以火针、针刺放血,及针药合用和梅花针叩打体表阳性区等多种方式治疗,以刺激皮肤经络、活血通经、平衡阴阳[19]。刺络拔罐可祛除瘀血,使经气通畅;再局部围刺以促进新血内生,针刺可选足三里、血海、三阴交等穴位[20]。针刺配合刺络放血,三棱针点刺曲张的静脉可祛除瘀血,促进新血化生[21]。温针灸可取双侧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扶助人体阳气,配合疾患部位阿是穴火针治疗,以温经活血,共奏疏通气血之功[22]。针灸排刺法可治疗经筋疾患,配合推拿手法对于下肢静脉曲张有疗效[23]。
研究发现,针灸治疗下肢静脉曲张主要针对下肢肌肉泵、胶原纤维重组和血液流变学起调节作用。针刺肌肉可以有效改善肌肉泵的功能,从而改善疲劳肌肉的收缩功能;针刺局部静脉可加强新生肌纤维的营养供应,使其重新排列;针刺还可以调节血液流变学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收缩能力,缓解因白细胞浸润引发的血管壁重塑,改善静脉血管的迂曲、扩张。通过以上三个作用机制,针刺能够发挥缓解静脉高压、减轻静脉扩张迂曲的作用,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24]。
放血疗法是现代中医常用的临床治疗方法,其局部作用可改善血管弹性和微循环,全身作用可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和神经肌肉生理功能[25],在临床各科多种疾病的治疗中都具有明显疗效。用火针对局部曲张静脉刺络放血,能够排出恶血,促进新血生成和血脉通畅[26],减轻下肢静脉曲张的局部症状。研究发现,放血疗法通过改善血液流变学和血管内皮功能,干预免疫炎性反应和细胞凋亡水平,从而改善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症状[27]。
中药浴足法是在热水的帮助下,使中药配方的有效的成分渗入皮肤,被足部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人体血液循环[28]。选用艾叶足浴,能够起到温通经脉、活血化瘀的功效,从而改善患区血液循环。穿刺引流放血结合足浴疗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明显,该法操作简单,患者痛苦小,故而依从性相对较高[29]。
蒙医药对下肢静脉曲张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和有效的治疗技术,常采用放血疗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在曲张明显处的静脉及静脉结或窦处,用特制的刀具割刺,放出病血,可明显改善下肢静脉曲张的症状。该方法具有简单、有效、无副作用的优势[30]。藏医外治法能够内病外治,是其民族特色疗法之一。藏医针刺具有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疏经通络等作用;足浴帮助人体祛风散寒、化湿通络;巧用火针“温通法”和藏医放血“强通法”,可以起到协同作用,增强活血祛瘀、通畅血脉的功效[31]。穿筋走脉法是具有临床疗效的瑶医特色诊疗技术,可以使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缓解,从而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32]。
下肢静脉曲张是临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临床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情况,有治标和治本的不同,不同的阶段治疗的重点各有不同。西医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但术后存在一定比例的复发现象。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传统中医药学的融合,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更有利于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症状的好转和生存质量的提高。
1.治疗与康复
研究结果表明,在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与康复过程中,中医与西医相结合、内治与外治并济、辨病与辨证相参,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最佳选择,明显优于单纯手术治疗,可减轻手术治疗的副作用,利于患者的康复。中医治疗可“通脉道,祛瘀阻,利湿热,补气血”,利用现代微创技术充实中医外治法,整体调理,局部治疗。
2.预防与缓解
在下肢静脉曲张预防和缓解症状方面,中药结合绑缚法,如使用弹性绷带或弹力长袜护腿,实施压迫法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协助静脉回流。使用中医中药辅助治疗,内服中药辨证施治,外敷药物配合弹力袜,对患者的伤害较小,可促进其快速恢复,且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中药内服可通过调节整体机能、活血化瘀、有效缓解症状,预防和改善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中药熏洗和外敷作用于局部患处,适用于出现湿疮、臁疮等并发症的患者;针灸疗法能够温经通络、疏通气血、祛瘀生新、促使血脉回归畅通;放血疗法可明显改善静脉扩张迂曲患者的临床症状;足浴疗法操作简单;民族医药疗法从外施治,通过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排除脓血等,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内外治法合参,共奏扶正祛邪、标本兼治之功,体现了中医“简、便、廉、验”的治疗优势。随着多学科综合治疗理念的逐渐深入,结合现代医学,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和作用,综合运用手术、中药、针灸、推拿等多种手段,可以更好地控制静脉曲张的发生与发展,有效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并发症,实现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减轻患者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