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城出土医方《神仙方论》之“飵”考*

2021-10-19 03:02:14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20023丁大伟沈澍农
中医文献杂志 2021年4期
关键词:黑水城下痢医方

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20023) 陈 陗 丁大伟 沈澍农

《神仙方论》是俄藏黑水城文献A21[1]中的一部分,其中记载了几组医方,诸方中有一名为“赤石脂丸”的医方(见图1),传世医书中未见有相同者,其原文照录如下:“治赤白痢,赤石脂丸:赤石脂,白石脂,附子(炮),阿胶(炒),缩砂仁,赤芍药,荜拨,干姜(炮),肉荳蔻,川乌头(炮),艾叶(炒),官桂,右各等分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飵汤下。”关于方末“飵”字,前人学者解释各异。李应存先生等录为“飵”[2];张如青先生等录为“飵”,并说“‘飵’当为‘麦’”[3];惠宏先生录为“飵”,并说“飵当‘酢(醋)’形近之误”[4];张秀清先生对该字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证, “‘飵’为‘酢’换旁俗字,从食、从酉义类相近。酢,即今常用的酱醋之‘醋’”[5],并举二例证明。综上,诸家对“飵”字的判断基本上有“飵”与“酢(醋)”两种意见,且多就其字形本身而言。然而我们经梳理后发现,此处“飵”字可能在传抄过程中发生了讹变,本当为“饮(飲)”字。

图1 黑水城医方“赤石脂丸”酢(醋)在赤白痢方中的使用

“酢”同“醋”,已被学界认可。张秀清先生文中所举二例:例一是一则治疗疮癣的方剂;例二源自《本草纲目·卷十一》“石硫磺”[6]条目下附方,该方主治老人冷秘、风秘或泄泻以及心腹一切痃癖冷气,该条文引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治泻痢》之“半硫圆”方[7]230。两例医方均非针对赤白痢。因此,酢(醋)在赤白痢证候中的使用情况,还需进一步讨论。我们查阅传世医书治疗“赤白痢”用到酢(醋)的医方(考虑到黑水城文献的时代特点,元代以后的文献适当略去),酢(醋)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药物的炮制。《太平圣惠方·卷十六·治时气下痢诸方》之“治时气赤白痢方”[8]中对鳖甲涂醋炙黄,该方以粥饮调下;《证类本草·卷九》“艾叶”条[9]217认为,醋煎艾叶可以止赤白痢及五脏痔泻血;又《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二·滞下三因证治》之“固肠汤”[10]162- 163中用醋浸罂粟壳,该方用水煎服。以上诸方皆未见酢(醋)汤下药。

第二,制方的辅料。《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九·治赤白痢诸方》之“治赤白痢,服诸药不效”[8]中以药物相和为末,用米醋一升慢火熬成膏,最后以二宜汤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十一·治热痢方》之“小桃花圆”[11]291(“圆”同“丸”,下同)用醋糊圆,米饮下;又《永类钤方·卷十三·痢》之“御药院豆蔻丸”[12]520- 521用醋糊丸,空心米饮下(查《御药院方·卷七·治泄痢门》之“豆蔻固肠丸”[13]127用面糊和丸,与该方略有不同)。以上诸方皆未用酢(醋)汤下药。

第三,散剂的溶液。《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九·治赤白痢诸方》之“治赤白痢所下不多,遍数不减”: “又方:密陀僧三两,烧令黄色,右细研如粉,每服一钱,以醋茶调下,日三服。”[8]此方虽然使用醋茶调下的服用方式,但其组方用药与黑水城方相差甚远,且密陀僧有毒,此处醋可缓解其毒性。

《证类本草·卷二十六》“醋”条云:“味酸,温,无毒。主消痈肿,散水气,杀邪毒。”[9]494《诸病源候论·卷十七·痢病诸候》之“赤白痢候”记录其发病是由于“荣卫不足,肠胃虚弱,冷热之气乘虚入客于肠间”[14]所致,其本质为虚。宋代施发《续易简方论》认为醋“功在行血,岂虚损与失血之后所宜哉”[15], 即醋汤下并不适用于虚损证候。综上,黑水城方中“飵”若释为“酢(醋)”字,缺乏可靠的医学依据,较为不妥。

赤白痢方(以赤石脂为主药)的服药方式

“赤石脂丸”存在同名异方的情况,主治范围广泛。张如青先生曾以方名为线索,查出《太平圣惠方》与《圣济总录》中记载较多,其余见于《金匮要略》《千金要方》等[3]。我们根据黑水城方,进一步查找传世医书中治疗“赤白痢”且使用“赤石脂”的方剂,其服药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水煎服。《经效产宝·卷下·产后气痢方论第三十七》之“疗产后下痢赤白有血”:“赤石脂、黄连、地榆各六分,当归四分,干姜、甘草各三分,厚朴十二分,薤白七茎,右水二升,煎取八合,空心分两服。”[16]

第二,乳汁下。《外台秘要·卷三十六·小儿赤白痢方七首》引《广济方》之“疗小儿赤白痢腹痛方”:“赤石脂、龙骨、地榆、黄连各四分,厚朴(炙)、人参各三分,当归、干姜各三分,右八味捣散,以饮汁服半钱匕,日再服之。蜜丸,以乳汁下三丸至七丸,亦佳。”[17]

第三,粥饮下。《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九·治赤白痢诸方》之“治赤白痢,日夜不绝,赤石脂散方”:“赤石脂一两,龙骨一两,阿胶一两(捣碎,炒令黄燥),地榆一两,厚朴一两半(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诃黎勒一两(煨,用皮),当归一两(剉,微炒),干姜一两(炮裂,剉),黄连一两(去须,微炒)。右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粥饮调下二钱。”[8]《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治妊娠下痢诸方》之“治妊娠腹痛,下痢赤白,日夜不止,赤石脂散方”:“赤石脂一两,干姜半两(炮裂,剉),阿胶一两(捣碎,炒令黄燥),艾叶一两(炒令微黄),白术一两,龙骨半两,陈橘皮一两(汤浸,去白瓤,焙),诃黎勒一两(炒,用皮),甘草一分(炙微赤,剉),右件药捣筛为细散,每服不计时候,以粥饮调下二钱。”[8]

第四,米饮下。《圣济总录·卷七十六·赤白痢》之“赤石脂丸”:“赤石脂、龙骨、白矾灰各二两,胡粉(研)一两,密陀僧(研)半两,阿胶(炙令燥)、乌贼鱼骨各一两,右七味,捣研为末,再同研匀,以粟米饭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温米饮下,食前服。”[18]1350同卷载有另一“赤石脂丸”:“赤石脂、桑根白皮(剉)、桔梗(炒)、诃黎勒皮(煨)、天雄(炮裂、去皮脐)、龙骨各一两半,白芷、黄连(去须)、地榆、当归(切焙)、桂(去粗皮)、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木香各一两,黄芩(去黑心)、干姜(炮裂)各半两,肉豆蔻一枚(去壳),右一十六味,捣罗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18]1352

以上诸方,多以乳汁、粥饮、米饮下药(粥饮、米饮基本上是同一物)。前文“小桃花圆”和“御药院豆蔻丸”治疗赤白痢使用醋的例子中,也皆以米饮调下,故以醋汤下药的方式实为罕见。此外,黑水城文献以西夏文文献为大宗,西夏文医方可以与汉文医方互参。同样出土于黑水城的西夏文医药文献Инв.No.911中载有多首治痢医方,虽然未明确指出用于治疗赤白痢,但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经梁松涛先生翻译整理,分别有四白丸、痢疾神效丸、芍药檗皮丸和豆蔻香连丸四方,其用法分别为:四白丸以粥饮或洗米清水下;痢疾神效丸需空腹白米汤下;芍药檗皮丸以饭汤服下;豆蔻香连丸需空腹米汤下[19]。服药方式与前文相类。

飵在赤白痢方中的使用

既然“酢(醋)”与方义不符,需要再考证黑水城方中原字“飵”的使用。飵,表示相谒时食麦饭。麦饭,即磨麦合皮煮成的饭。“飵”在医籍中并不常见,《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七·治小儿奶疳诸方》中有以“软飵和圆”用来治疗小儿奶疳的例子[8]。飵汤,可以理解为麦粥。麦有大麦、小麦等之分,《证类本草·卷二十五》“小麦”条云:“主除热,止躁渴、咽干,利小便,养肝气,止漏血、唾血。以作曲,温,消谷,止痢。”[9]491同卷“大麦”条又云:“主消渴,除热,益气调中。”[9]492麦可用于赤白痢的医方,如《圣济总录·卷一百八十九·食治赤白痢》中就收有“小麦曲粥方”[16]3103。“飵”相较“酢(醋)”而言,较符合方义,但毕竟使用“飵”字的情况很少,且少数罕见的用例也不同于本文所讨论的送服丸药的用法,故仍然值得怀疑。

“飵”当为“饮(飲)”之讹

据医方内容来看,此处最常见的当属“饮”字,“饮汤”一词可见于泻痢方。《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十·治泻方》之“诃黎豆蔻丹”:“右为细末,粟米饭和圆黍米大,每服十粒,饮汤下,无时。”[11]256又《丹溪心法附余·卷六·痢》引《经验方》之“三味黄丸子”:“右为细末,面糊为丸,梧子大,空心饮汤下二三十丸。”[20]同时,泻痢方中也有直接用“饮”,而未说明何种饮的例子,如《千金翼方·卷七·下痢第六》之“赤石脂圆”,用于治疗产后下痢:“炼蜜和圆,如梧桐子大,饮服二十圆,日三服。”[21]又《龙门石刻药方》中“疗赤白痢方”:“又方,赤石脂五两,干姜二两,捣末,饮服三方寸匕,日再,并良。”[22]

那么“饮”为何变成“飵”?应是由于字形相似而在传抄过程中发生讹误所致。但又可能有两种具体变化。

一种可能是间接发生形误。古人书写中,“饮”与“饭”也可能因字形相近而混淆,敦煌出土医药文献P.3596中就有把“饮”写作“饭”的例子,即:“小豆羹飯食之,勿飯水。”“饭”为“饮”之误,敦煌S.3347 载有相同医方内容,正作“勿飲水”(见图2)。而“饭”,又可写作“飰”,在敦煌出土医药文献中多见,唐人因讳“反”而改字。敦煌P.2703与敦煌P.2637 两件文献中,载有相同的医方,就存在着“米飰”与“米飲”的书写差异(见图2)。参看前文所举《太平圣惠方》以“软飵和圆”的例子,在该书多个医方“和圆”时作“软饭”或“软飰”(如《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七·治小儿蛔疳出虫诸方》之“使君子圆”:“右件药都研为末,用软饭和圆,如麻子大。”[8]),而“软飵”则甚为少见,由于“飰”与“飵”字形相似,“飵”疑是“飰”误写。由此,“饮(飲)”可能一误作“饭(飯、飰)”,再误作“飵”。不过这一讹变过程过于曲折,可能性较低。

图2 敦煌四件医药文献文字对比(依次为P.3596、S.3347、P.2703、P.2637)

另一种可能是直接讹变。在古人书写时,“饮(飲)”字中“欠”的左下长撇若书写偏垂直,则也可能直接被看成“飵”,即由“饮(飲)”直接误成“飵”,以下几个古人所写的“饮”字就是这样(见图3),右侧“欠”略近于“乍”。类似这样的字形,后人再抄时确实容易误成“飵”。由此,黑水城医方“赤石脂丸”中“飵汤”的正解,应该就是“饮汤”之讹误。

图3 西晋辟雍碑、唐欧阳询书、宋苏轼书、元周伯琦书“饮(飲)字”

结 语

“饮汤”,古代医书中多指米汤,即煮米粥静置后从上部滗取的汁液,亦称米饮、米饮汤、米饮汁、米汁、粥汤、粥汁等,古代方书中用以送服丸药和散药的记述很多。黑水城之方因手书字形近似而将“饮(飲)”讹抄为“飵”。若仅以字理的可能性辨为“酢(醋)”,以“酢(醋)汤下”药,恐有害无益。医籍文字释读是整理文献进而服务临床的基础,看似容易,有时却十分复杂,对医药文献的考证尤须谨慎。医者秉安危之机,一药之乱投,生死所系,理当引起足够重视。

(本文承蒙上海中医药大学张如青教授审阅, 谨致谢意!)

猜你喜欢
黑水城下痢医方
中药喂产仔母猪防仔猪下痢
仔猪下痢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新农业(2019年21期)2019-01-06 01:11:34
黑水城出土西夏文《仁王经》补释
西夏学(2018年2期)2018-05-15 11:26:26
黑水城出土дx19022元代收付契研究
西夏学(2017年2期)2017-10-24 05:35:36
关于黑水城出土北元文书中若干问题的考察
西夏学(2017年1期)2017-10-24 05:32:02
良医拒传方
仔猪下痢鉴别诊断
猪业科学(2016年6期)2016-09-24 03:14:32
黑水城所出元代劄子考
西夏学(2016年1期)2016-02-12 02:23:44
从几组医方谈西夏文医药文献的来源
西夏学(2016年1期)2016-02-12 02:23:20
良医拒传方
创造(2016年4期)2016-02-01 00: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