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慧强,乌 峰,赵丽萍,安非梦
(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宋一亭教授是著名的心脑血管病专家,国家级名老中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他从事中西医临床诊疗与研究工作近50年,对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中风及其后遗症、癌症、类风湿关节炎、糖尿病、肾炎等疑难症具有丰富治疗经验和独到见解,是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脑血管病的学科带头人。宋老师中医学理论功底深厚,临床经验丰富,擅长治疗各种疑难病症,尤其对中风病恢复期的治疗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缺血性中风疾病的急性期得到医患的普遍关注,但恢复期常常被忽视,而恢复期的治疗对患者的预后及日常生活的影响不亚于急性期。宋老师教授正是针对中风病恢复期采用中西医结合的康复治疗方法,取得了显著疗效,明显提高了处于疾病恢复期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了中风患者的痛苦和残障率,具有继承和发扬的价值。笔者有幸师从宋老师,耳闻面授,受益匪浅,现将宋老师运用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缺血性中风经验总结如下。
中风病属于中医学“风、痨、臌、膈”四大顽病之首,其发病率高、致残率大,被列为现阶段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中医学对于中风病的认识早在《黄帝内经》中便有记载,但无明确提出中风病名,后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中风”之名,因该病有“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点,故把本病命名为中风。其因发病突然,西医学称之为卒中,分为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是脑内动脉在各种诱发因素下发生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的一种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以后者居多。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中风患者人数逐年增多,尽管医疗条件的改善使病死率逐渐下降,但病残率却逐步上升。病后轻者丧失劳动能力,重者重度致残,甚至瘫痪,在给患者本人和家庭带来沉重打击的同时也加重了经济负担,目前也是医学界的一大康复难题。
中医学认为:“本虚标实”是中风病的特点,病机是“阴阳严重失调,气血发生逆乱”。中风的发生,主要原因在于患者本有气血亏虚、肝肾阴虚,遇有烦劳、恼怒、房事不节、醉酒饱食、气候骤变等因素后,出现痰阻经脉,血运不畅;或痰瘀互结,血脉不通;或阴亏于下,肝阳暴亢,化火生风,气血逆乱,上犯于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神窍闭阻。本病起病急、变化快,临床上病轻者为中经络,病重者为中脏腑。宋老师认为:中风病患者正气虚弱、肝肾不足为主要病因,在脏腑功能失调下,因风、七情、酒、劳役等导致风、火、痰、瘀标邪产生,使气血逆乱上犯于脑故而发病。本病病位在脑,但与其他脏腑密切相关。
缺血性中风的临床表现有肢体功能障碍,偏瘫,失语,认知功能障碍,吞咽困难,中风后抑郁、焦虑等康复治疗的主要目的是使病情趋于稳定。宋老师以中医学古籍为源头,师古不泥古,认为对于不同后遗症状应该发挥中医综合疗法的优势给予辨证论治。临床上采用中药、针灸与现代康复疗法相结合,以尽早改善中风后的各种临床症状,重建神经功能,减轻残障程度,使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同时,治疗过程中特别注重与患者的交流沟通,帮助患者建立自信,积极做好二级预防,防止中风再次发生。
查阅临床文献,对缺血性中风的治疗各有侧重,有的重视治痰,有的重视治瘀,有的重视风火论治,方法丰富多样,均有一定的临床疗效。然宋老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恢复期的患者多是风、火、痰、瘀标邪留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但在本还是阴虚气弱,故临床表现多虚实相兼,应当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其中本虚的体质因素很重要,也是治疗该病的出发点。中风发病以中老年人为多,中医学认为中年以后人体逐渐衰老,先天之本逐显不足,肾精亏虚,髓海失充,脑窍失养,影响气血之运行,易生脑病;肝肾同源,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肝体阴而运阳,易阴虚生风动血,气血逆乱;或有肝风肝火夹痰夹瘀,上扰清窍,闭阻脑脉,终归脑脉受损,脑窍不利,脑髓败坏。宋老师指出:缺血性中风病人急性期过后大多数临床表现为肝肾亏虚,阳亢风扰,本虚标实,用药多以滋补肝肾,平息内风为主。方用地黄饮子合镇肝熄风汤,并进行加减。其中熟地黄、山萸肉、麦冬、石斛、玄参、白芍、牛膝等以生津滋阴补肝肾;龙骨、牡蛎、代赭石降逆潜阳,镇肝息风。治疗时若患者风阳上亢之候不甚,导师常用龟板、鳖甲代替代赭石,既有潜镇之意又有增强滋阴之力。此法在滋阴潜降的同时又可调畅气机促进阴液布散以濡养肢节经络,使四肢得以充养恢复功能。
脾为人之后天之本,脾胃虚弱,日久气血生化无源,《难经》云:“气者,人之根本也。”气血精微衰少,脑脉显弱,脑窍失养,易受他邪。张景岳谓:“人之有生,全赖此气。”人到中年以后,气虚常常出现。气不足则影响人体生命活动,其中推动血液能力不够,血的运行就会不畅,日久便会生瘀。气之不足影响了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化饮生痰,痰浊阻于脑脉,气血不利,痰瘀互结,脑失所养,易生风动血;或肝郁化火,火为生风,携风阳之邪,窜扰脑脉,气血逆乱,发为中风。宋老师认为:缺血性中风的中后期多以“气虚血瘀夹痰”为主要病机。气虚为本,瘀血痰浊为标,亦是虚实相兼之证,且以虚为主。此阶段治疗上应以“益气活血,化痰通络”为原则,用《医林改错》的补阳还五汤为基本方加减使用。方中生黄芪为主药,而且量大,具有补气行血之效;川芎、当归、地龙、赤芍活血通络;桃仁、红花以活血化瘀。兼痰浊者,合二陈汤化痰健脾;气虚甚者加党参、太子参健脾益气;瘀血重者,加鸡血藤破血通络;痰瘀阻窍或语言不畅者,加石菖蒲、远志以化痰开窍;上肢偏废重者,加桂枝、桑枝通经活络;下肢瘫软无力者,加杜仲、续断、牛膝、桑寄生强壮筋骨;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夜交藤、合欢皮等养心安神;面瘫者,加用白僵蚕、白附子以及全蝎;小便失禁者,加桑螵蛸、益智仁;大便秘结者,可加用杏仁、火麻仁、肉苁蓉、大黄等;血压控制不理想者,加天麻、石决明等。宋老师所用方药平和,通补兼施,同时兼顾脾胃在整个疾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宋老师在临床治疗中特别重视针灸对中风患者的治疗。通过刺激诸穴可达到调和阴阳、醒脑开窍、舒经通络、平肝潜阳的效果。宋老师提倡用醒脑开窍针法治疗患者,选穴少而精,主要以督脉、手足三阳经为主。选取百会、四神聪、神庭、内关等穴以开窍醒神,选取肩髃、曲池、手三里、手五里、外关、支沟、合谷等穴以疏通上肢经络,选取阳凌泉、环跳、委中、足三里、太冲等穴以疏通下肢经络。另外,根据不同的证型,可以选取不同的穴位组合。气虚血瘀重在补气活血,穴位主要选血海、足三里、支沟等;肝阳上亢重在平肝潜阳,穴位主要选风池、太溪、照海、太冲等;痰阻清窍重在化痰开窍,穴位主要选廉泉、丰隆、天突等。还可根据患者症状配穴:如患者出现神智障碍,加用开窍醒神之穴,以针刺水沟、内关、百会、四神聪穴为主;若伴有中枢性面瘫症状,则可加地仓、颊车、迎香、承浆等穴位;若饮水呛咳,则可加廉泉、廉泉旁、京津、玉液等穴位;若言语不利可在舌面散刺,配合通里、照海等穴;若患侧肩关节半脱位,则可加肩三针、臂臑等穴;若小便失禁患者,则可加肾俞、中极、关元、长强等穴;若患侧足内翻,则可加京骨、金门、照海、绝骨等穴。
西医学研究表明:针刺能够直接扩张脑血管,增加缺血区的血氧供应,使脑细胞得到快速修复。另外,针刺能够调整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清除自由基,提高免疫和抗氧化能力,以减轻缺氧对脑细胞的形态和功能损害;也可促进血清脂质的新陈代谢,减少患者体内的胆固醇和脂蛋白水平,使微循环功能保持平衡。
宋老师在临床上同样强调中风患者急性期后的现代康复治疗,对患者实施相关康复训练,夯实治疗效果,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更快地恢复,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提升。西医学认为: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可剌激中枢神经系统建立新的运动投射区,在病灶周围形成新的神经通路,并可逐渐发放神经冲动,充分发挥中枢神经的代偿作用。同时,康复训练还可加快患肢的血液流动,防止血栓形成。
康复训练要注意循序渐进,讲究方式方法,制定合理的康复方案。肢体功能的训练要按照翻身、坐位、站立平衡、步行训练的顺序进行。患病早期主要表现为患侧肢体弛缓性麻痹,伴有明显感觉障碍、语言障碍、吞咽障碍等。这一阶段的康复训练重点是强调良肢位摆放、定时变换体位,以关节活动度训练、主动运动训练、基本日常生活动作训练、语言构音及吞咽训练等为主,以增加患侧感觉输入,防止肌肉废用、关节痉挛变形、肩手综合征及肩关节半脱位为主要目的。之后,患者肢体进入痉挛阶段,瘫痪肌肌力开始恢复,肌张力增高,患侧肢体的感觉障碍、语言障碍、吞咽障碍部分改善。这一阶段的康复训练重点是降低肌张力,通过各种训练方式促进患者各种功能的恢复,如坐位平衡、坐站起及站立平衡训练、步行训练、作业治疗、日常生活活动训练、运动再学习等,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同时纠正异常模式,提高协调能力。
宋老师强调现代康复治疗过程中同样要重视患者心理教育,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和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多鼓励、督促患者主动进行功能训练,克服对家人、陪护人员的依赖性,帮助患者建立信心,积极预防中风后抑郁等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早日康复。同时,告知患者注意清淡饮食,多食瓜果蔬菜,避免过食肥甘厚味及嗜酒酗酒,控制血压血糖等高危因素,治疗基础病,避免二次卒中的发生。在中风患者的康复治疗中,通过中医学辨证论治,中药配合针刺,结合现代康复训练,健康-心理教育,既能从整体上改善患者的身体机能,改善血液循环,激活中枢神经细胞,提高神经功能的修复,又可使患者运动功能快速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总之,科学合理地安排和指导中风病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对促进患者的康复,提高中风病的整体防治水平,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患者,男,54岁,2019年3月25日初诊。主诉:左侧肢体活动不利1个月余。症见:左侧肢体活动不利,心烦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数。既往高血压病史5年,未经系统治疗,血压控制不佳。患者于2019年2月23日晨起发现左侧肢体活动不利,不能行走,渐加重,约2 h后左上肢不能抬起,左下肢完全不能活动。120急送往本院脑病科就诊,查头颅CT示急性脑梗死,诊断为中风病(中经络)。经住院予改善循环、营养神经、控制血压等对症治疗,病情平稳后出院。遗留左侧肢体活动不利,不能自行起坐及站立,翻身,进食、洗漱等日常活动不能自理,为进一步治疗来诊。查体:血压:163/80 mmHg(1 mmHg=0.133 kPa)。神清,查体合作,对答切题,轻微构音障碍,左侧鼻唇沟略浅,左侧咽反射减弱,示齿口角右偏。肌力测定:左上肢近端2级,远端0级;左下肢近端2+级,远端1级。四肢肌张力正常。巴宾斯基征(Babinski征)(左侧+,右侧-)。Brunnstrom分期:左上肢2期,左下肢2期。ADL(Barthel指数):30分。简易精神状态量表(the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23分,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注意力、记忆力、计算力差。西医诊断:脑梗死恢复期。中医诊断:中风,证属肝肾阴虚。治宜滋阴潜阳,息风通络。给予镇肝熄风汤加减,处方:牛膝30 g,代赭石30 g,龙骨15 g,牡蛎15 g,龟板15 g,芍药15 g,玄参15 g,天冬15 g,川楝子6 g,麦芽6 g,茵陈6 g,甘草5 g。7剂,水煎分早晚2次,饭后30 min温服。联合康复治疗,操作方法:指导患者良肢位摆放,定时变换体位,防止左上肢及左肩关节牵拉受损;强调肢体于功能位摆放,上肢以伸展为主,下肢以屈曲为主,注意预防关节挛缩。康复训练包括左侧肢体各关节的被动运动及主动抗阻训练,翻身训练,床头抬高坐位和平衡练习,坐卧转换训练,床椅转移训练,坐站转移及站立平衡训练,坐立转换训练,步行训练等;利用木钉板、分指板、滚筒等器械对手指和上肢进行训练;同时利用图片、游戏、数字计算等训练患者的注意力、记忆力及计算能力;指导患者独立完成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从简到难。每次训练30~45 min, 每周6次。其他时间患者在家属辅助及监护下自行训练。21 d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经过3个疗程治疗后,患者左侧肢体功能较入院时恢复,上肢可抬举过肩,可自行进食、排尿,可在家属监护下短距离行走,平衡能力改善,情绪及睡眠均明显改善。查体:左侧上下肢体肌力均为4级,Brunnstrom分期左上肢、左下肢4期,ADL(Barthel指数)70分,简易精神状态量表(the 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27分,认知功能正常。
按 本病例患者属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入院症见左侧肢体活动不利,心烦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数,中医诊断为中风病,证属肝肾阴虚。患者正处中风恢复初期,应注重调补肝肾,治宜滋阴潜阳、息风通络,给予镇肝熄风汤加减。方中牛膝入肝肾经,最擅引血下行,重用牛膝,平定气血逆乱之势,可将随风上逆的血引而下行,令血不致瘀阻于上。代赭石色赤而入血,石体质重而下行,善于平定上逆之夹血肝风,配伍皆为金石类药物的龙骨、牡蛎既可潜降摄纳上亢之肝阳,又可助牛膝治血逆之标实。肝肾之阴不足方使肝阳上亢无制,故选龟板、芍药、玄参、天冬等药物发挥滋水涵木、养阴而清热的作用,使阴复以制阳亢。肝为刚脏,性喜疏泄条达而恶抑郁,过用重镇之品以强制肝阳下行,势必影响其升发条达之性方中川楝子、麦芽、茵陈三药,清泻肝热,疏肝理气,以遂其条达之性,有利肝阳之潜降,加此三味以疏肝,如春风细雨,则上弊可除。甘草调和诸药,合生麦芽能和胃调中,以防金石、贝壳类药物碍胃。本方配伍,重用镇潜诸药,配伍滋阴、疏肝之品,镇潜以治其标,滋阴以治其本,疏肝以顺其性,标本兼治,以治标为主。诸药合用,共奏镇肝息风、滋阴潜阳之效。方中金石类药碍胃,后期随患者症状方中药物有所加减,则应调护脾胃;加之联合康复治疗及科学的训练方法,提高患者本体感觉;配合嘱其清淡饮食,患者收到了良效。
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部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病残率极高,病后轻者丧失劳动能力,重者重度致残,甚至瘫痪,目前也是医学界的一大康复难题。其病因复杂,恢复往往较慢,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痛苦。西药治疗只在急性期控制症状,后期的治疗则重在康复训练的参与。中医学认为:“本虚标实”是中风的特点,病机是“阴阳严重失调,气血发生逆乱”;治疗上可运用中药,多以滋补肝肾、平息内风为主,加之针灸配合科学合理地康复训练,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并可极大地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