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显,王夏强,张建英
(1.南通大学杏林学院医学部,江苏 南通 226001; 2.南通大学医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1)
自新文化运动开始,传承数千年的中医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医疗领域的主体地位。在当前西医为主导下的临床实践中,医患双方义利之争或冲突屡见不鲜,西方奉行的契约精神在东方遭遇了一定的伦理困境。而中医学在发展过程中,依托传统医德文化较好地处理了医患双方义利之争的问题。明朝杰出的医学家陈实功(1555—1636),字毓仁,号若虚,东海崇川(今江苏南通)人,著有《外科正宗》一书,不仅医技精湛,医德医风更为百姓所推崇[1]。明代社会的商品经济已经开始萌芽,日常生活中沽名钓誉、贪利忘义的现象猛然剧增,时人皆以为弊。陈实功作为传统医者,正确对待医业中的义与利,不仅成就了良好的医患关系,赢得了百姓的信任,还对当时当世的医德医风发挥了积极引领作用。所谓医德,即医务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是医务人员与患者、社会及医务人员之间关系的总和。医德规范是指导医务人员进行医疗活动的思想和行为的准则[2]。尽管我国的医师职业道德体系已有上千年历史,但现代医师职业精神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3]。对陈公医德医风的研究,不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陈实功,而且对现代医师职业精神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说文解字》将“医”定义为“治病工也”[4],可见医者的本职工作是治病救人。“医者仁心,医乃仁术”中“医”和“仁”就如鱼和水一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5]。从古至今,无数医者的仁心善行广为流传,为后人所铭记。宋代《苏沈良方》卷三《苏沈良方·圣散子启》中记载了杭州的传统医者在瘟疫流行时主动将救命药物免费赠送患者的事迹,原文为“杭州民病,得此药,全活不可胜数”“所济已及千人”[6];同时记载了“就楞严院修制”,就地筛选、研制药物发放给困难百姓以更好地满足广大百姓就医需求。“自立春后起,施至来年春夏之交”[6],免费赠药善行义举持续一年多。这些传统医者的仁爱之心可见一斑。又据清朝《愿体医话良方》记载,时逢瘟疫爆发,清代医者史典“邀医同行,令仆从肩药,并带药引等类”[7]施予广大患者,“惟恨不能亲为吮疽煮药耳”[7]。从字里行间,可以充分感受到史典救治瘟疫中的贫苦百姓的诚挚之心,此可谓对医者仁心的最好诠释。同时期的《医学心悟》一书记载了医者程国彭用“一日所获之钱”[8]来制备药品,并无偿“任人取携”[8]。以上不同时期的医者皆能乐善好施,以医济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的传统医学伦理思想。纵观历朝历代文献记载,不乏医者发扬“仁者爱人”之精神、无偿救治患者的描述。
明代医者陈实功也是善心仁行医者中的一员,主张对贫困患者应无偿诊治,对特别困难的应免费赠药,甚至量力资助。陈氏在其编著的《外科正宗》中将其一生恪守的医德思想进行了系统总结,提炼为“五戒”和“十要”[9]238。他在“七要”中指出,对“贫困之家及游食僧道衙门差役人等”[9]239,不应收取医药费。在陈实功看来,无偿诊治甚或免费赠药只是医家的本分。在此基础上,他又进一步提出对于“再遇贫难者”,应视情况“量力微赠”,否则“有药而无伙食者,命亦难保也”[9]239。纵观传统医史典籍,无偿诊治、免费赠药的医者或不鲜见,但在此基础上还能赠食助资的医者则屈指可数。陈实功的仁心善举不仅在当时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对后人也起到了较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陈实功并没有囿于以医济世,更用捐资助困的实际行动来拓展了医者仁心的范畴。据清代光绪版《通州志》引刘明芳《丛谈录》记载,陈实功曾应姑苏巡抚慕天颜之邀,为其母亲治疗疾病。治愈后巡抚为了感谢,决定以重金酬谢。陈实功却再三谢绝,只希望巡抚拨款,将通州城南门年久失修的木桥改建为石桥,以便百姓出行[10]。此善举感动了劳苦大众,后人遂将该桥命名为“纪功桥”来表达对陈实功的感激及缅怀之情。除此以外,段家桥、永丰桥、白塘桥“并实功建”[10]。又清代乾隆版《通州志》卷十五“义行传”中记载,陈实功置义宅、义田,增设养济院,修路建桥,完善基础设施[11]。中国封建社会历朝以来独尊儒术,作为深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的医者,陈实功践行着诸多儒医共同坚守的“重义轻利”的理想信念。像陈实功这样既悬壶济世、以医济人,又不忘反哺社会、造福邻里的医者,在历代医者中实不多见。
在传统的封建社会中,事关百姓日常生活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对贫苦百姓的生活救济应当是当权者的职责,而陈实功作为三教九流中“中九流”之一的医者,虽然社会地位不高,但其将行医所得投至造桥修路中,造福家乡百姓,塑造了典型的“位卑未敢忘苍生”的传统医者形象。陈实功将悬壶济世、以医济人的医者仁心延伸至反哺社会、造福邻里的仁行善举,既丰富了传统医学伦理思想,又创造性地拓展了传统医者仁心的外延。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将“大医”定义为“先发大慈恻隐之心”,意即首先要有对他人慈悲恻悯的善良,“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立志要摆脱他人疾苦,这样,才能被称作“苍生大医”[12]。陈实功继承并发扬了“大医”精神,用自己的凡人善举,诠释了属于他的医者仁心,真正做到了“见彼苦恼,若己有之”,为传统医学伦理思想注入新的内涵。
当下,医患关系较为紧张,究其原因,不乏部分医者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摒弃了奉献精神,疏忽了医者的神圣职责。作为封建社会“中九流”的医者,陈实功所提出的“五戒”和“十要”及其所践行的仁心善举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在目前医疗改革进入“深水区”之际,尤其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考验下,每一位医者都应不忘从医初心,汲取“五戒”和“十要”中的医德思想精髓,重构医德规范,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医德思想,助推新时期和谐医患关系建设,推动健康中国战略实施。
陈实功在继承前人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其四十余年诊病疗疾的心得体会,提出了“内外并治”的中医外科主张,对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等的贡献功不可没。陈实功重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主张“内外并重”的学术思想,反对“重内轻外”陈规旧法,另辟蹊径,自成一家。其倡导“外之证则必根于其内也”,如提出的“痈疽、脑项疔毒大疮,情势虽出于外,而受病之源实在内也”“痈疖虽属外科,用药即同内伤”[9]14。陈实功在《外科正宗》提出了诸多中医外治理念,如主张“开户逐贼使毒外出为第一”[9]1;首创、改革了许多外治手术方法,如挂线法治疗痔瘘、下颏骨脱臼的整复手术等,其中不少疗法如圈套器摘除鼻息肉手术被中医外科沿用至现代[13]。陈实功主张的内外并重、开户逐贼的中医外科思想对后人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其后的三百余年间不断被推陈出新,如高秉钧的清热解毒、王洪绪的温阳通腠[14]。此外,陈实功在论述脱疽的医案时,将中医外科治疗的指征、前期准备、后期处理及具体外科治疗过程均给予了翔实说明[15],与西医外科学的围手术期处理观念类同。
《外科正宗》具有较强的操作实践性,实用价值较高。其内不仅有翔实、精练的文字描述,还对照案例精心绘制了简图。这种图文并茂的记载方式,将具体病案予以生动、直观地呈现,使后世医者如见其状。《外科正宗》中载有大量翔实的案例记录,仅《外科正宗·囊痈论》[9]151中就记载了6位同病但不同类别患者的概况、诊治方法及治疗结果。这样的记载方式使后世医者更容易理解其治疗逻辑,更具实践性和操作性。诸多医案的分类罗列使得该书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据统计,陈实功编写《外科正宗》历时多年,总字数约23.3万字,但引用文字仅六百余字,原创度极高。实用的医术及高度原创性使得后世对该著作评价甚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列证最详,论治最精”[16]。清代医家徐大椿以该书为基础编著《徐评外科正宗》,并评价《外科正宗》所记载的各种医方“大段已具”。对于具体的疾病,该书做到了“细载病名”,同时“各附治法,条理清晰”,被誉为医学的“入门之地”[16]。
在古代,因当时生产力的限制和知识产权维护手段的缺失,大量优秀传统技术仅运用于家族作坊式生产,未能广泛造福于民。诸多医家的独门药方、疗法是“祖传”秘技,不示外人,更不用提著书立说进行传播了。因此,在生产力低下的传统社会,这种敝帚自珍式的技术自限极大妨碍了医学的进步。与此同时,还有少数图名求利之徒,将中医药知识东拼西凑,甚至不加验证而草草成书,贻害无穷。启玄子王冰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中云:“而世本纰缪,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悬隔,施行不易,披会亦难,岁月既淹,袭以成弊。”[17]3《伤寒杂病论》自序中批评某些著医书者“但竞逐荣势”,只知道追求功名利禄,“企踵权豪,惟为名利是务”[18]。由此可见,中医学医术的传承并不乐观,谬误百出。陈实功发现:世传医书中普遍存在诸多谬误,轻则治病不愈,重则害人性命,正如其在《外科正宗》序中所之“或缘禁忌而秘于传,或又蹈袭久而传之讹”,又或“百千万症,局于数方”。陈实功基于对现状的担心,同时为了能让更多的人重视中医外科且学到行之有效的医术,不顾晚年身体虚弱,根据多年行医经验,于公元1617年撰写完成了《外科正宗》一书。在书中,陈实功提出了医家“五戒”“十要”来勉励后世医者。1978年出版的美国《生命伦理学百科全书》将其冠誉为世界较早的成文医德规范[19],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其医患平等、保守医秘、尊重同仁、恪尽职守、审慎辨治、精益求精等传统伦理思想对数百年后的今天仍有现实指导意义。甚至有学者认为,就医德思想的指导方面,“五戒”和“十要”可与希波克拉底誓言及迈蒙尼蒂斯日祷词等相提并论[19]。人生有涯,而陈实功以四十余年的临床经验,总结提炼的《外科正宗》,至今仍造福广大患者。对从医者来说,这是行医路上的指明灯;对患者来说,这是摆脱病患和痛苦的良方。陈实功著书过程中实事求是、严谨勤奋的精神,以及“五戒”与“十要”体现的传统医德情怀,对当前的医者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价值。
医学的根本任务在于以医济人,良好的医德必须以精湛的医术为载体[5]。陈实功不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医技素养,还在执业过程中展现出了高尚的医德,并著书立说推广独门医术,使后世医者受益无穷。由于其医术精湛,对患者又深怀仁爱之心,故被乡人尊称为“陈半仙”[20],可见陈实功在当时百姓心中崇高的地位。《黄帝内经素问语释》卷第二十三《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中强调“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17]639,陈氏的《外科正宗》是中医外科发展的积极推动力,至今仍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因此,《外科正宗》不论是其学术价值还是伦理价值,都可谓是“传世之宝”。“五戒”与“十要”不仅在传统医德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当前仍具有较强的价值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