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洪昌,王宏然,于建春,高 杰,王梦娇,周 瑞
(1.山东省医务工会工委,山东济南 250014;2.山东省妇幼保健院,山东济南 250014)
经历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医务系统女职工劳动强度大、休息时间少、要承受患者不良情绪等影响心理健康的问题进一步凸显。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为做好医务系统女职工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提升行业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助力医务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按照山东省总工会女职工部调研工作部署,省医务工会组织开展了“女职工心理健康服务能力提升”专题研究。
党的十九大报告从“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高度,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1],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上升到了社会治理的高度,并作为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2]84。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由此可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大背景下被提出来,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国家治理理念下“由心而治”的治理新思路[2]84。2018 年11 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十部委联合发布《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提出要“依托党团、工会、人力资源部门等建立心理辅导室,建立心理健康服务团队”。工会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有维护服务职工的基本职责,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阵地。在山东省医务系统中,女职工占全体职工总数的70%左右,是医务系统中名副其实的主力军,女职工群体是医务系统工会开展职工心理健康服务的重点。此项研究目的即为工会做好女职工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患者和社会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医务系统职工在工作中要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尤其以女职工更为明显。张海生等(2007)通过对医院女职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医院女职工的心理健康状态低于普通人群[3]。吴有业等(2009)通过评估高校医院职工心理健康及人格特征,发现女职工心理症状较男职工更为突出[4]。褚健耘(2014)认为,医院女职工身心健康是保证医院发展的重要生产力,并从工作环境、角色认同、人际关系、情感障碍、心理压力等5 个方面着重分析了女职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表现[5]。李亚娟等(2017)利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医疗、金融以及井下作业三个不同行业女职工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调查,对比发现医疗行业女职工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6]。马正甲等(2019)通过调查松滋市第三人民医院女职工心理压力状况,发现医院女职工心理压力水平较高,存在明显心理健康问题[7]。张艺等(2020)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肿瘤专科女性职工中临床护师和医师的心理健康程度较差[8]。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在医务系统中女职工心理健康问题亟待得到关注。医务系统女职工心理健康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她们自身的成长,也关系到医院发展和社会稳定;对医务系统女职工心理健康服务能力提升开展研究,对于提高女职工心理健康水平,最大程度地发挥女职工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医院和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深入分析山东省医务系统女职工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健康服务能力现状,课题组对省市县不同隶属关系的7 家公立医院进行了调研。调研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座谈交流、现场查看等方式开展,全面了解山东省医务系统女职工心理健康现状及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开展情况。调查问卷涉及女职工基本情况、职业情况、职业压力自评、心理症状自评、应对压力挫折方式等5 个方面内容。共调查女职工1691 人,其中省级医院676 人,市级医院877 人,县级医院135 人,获得有效调查问卷1655 份。
1.基本情况
被调查对象平均年龄33 岁,最高年龄58 岁,最低年龄21 岁,已婚为主,学历层次高,年收入普遍中等偏上。
表1 被调查女职工基本情况
2.心理状况自评情况
被调查对象的86.3%存在职业压力,其中有中度以上职业压力的占比30%左右,抑郁症状阳性占比22.7%,焦虑症状阳性占比15.1%;面对压力挫折时,34.1%采取尽量克制自己的失望、悔恨、悲伤和愤怒方式,11.4%试图忘记整个事情,57.3%不善于通过工作学习或业余爱好、文体活动释放压力,40.8%不善于与人交谈、倾诉内心烦恼。数据分析显示,山东省医务系统女职工职业压力较大,抑郁和焦虑症状不容忽视,应对压力挫折的方式部分人员欠积极性。
表2 被调研对象职业压力问卷情况
表3 被调研对象抑郁问卷情况
表4 被调研对象焦虑问卷情况
3.数据分类比较情况
年龄、收入、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对医务系统女职工心理状况均有影响。一是女职工职业压力与年龄、收入、婚姻状况有密切关系。从年龄看,被调研对象职业压力从20 岁左右开始随着年龄增长不断增大,30—40 岁达到最大值,40 岁以后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小。从收入水平看,职业压力随着年收入增加逐渐减小,年收入15—25 万元之间达到最小,超过25 万元后不断增大。从婚姻状况看,已婚的职业压力最小,未婚的职业压力较大,其中失偶的职业压力最大。二是女职工遇到挫折打击时的应对方式与年龄、收入、文化程度有关。从年龄看,被调研对象遇到压力和挫折时的应对方式从20 岁左右开始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消极,30—40 岁时应对方式最消极,40 岁以上应对方式逐渐积极。从收入水平看,随着收入增加,应对方式趋于积极。从文化程度看,应对方式与学历层次成正比,学历越高,应对方式越积极。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年龄30—40 岁的女职工群体,应是心理服务工作重点关注对象;提升女职工人文素养、解决大龄未婚女职工婚恋问题、通过薪酬制度改革改善女职工薪酬待遇等,是提升女职工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
表5 不同年龄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比较
表6 不同文化程度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比较
表7 不同婚姻状况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比较
表8 不同收入水平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比较
近年来,山东省医务系统越来越重视开展女职工心理关爱工作,通过不断探索实践,从最初偶尔开展心理讲座、心理科普以及心理干预等较为松散的活动,逐步向全方位关爱较为系统的状态过渡。女职工心理关爱工作广泛开展有效提升了女职工满意度和医院管理水平,积极推动了医疗卫生工作高质量发展。主要经验做法如下:
1.成立心理关爱小组
2015 年以来,部分医院针对护士群体劳动强度大、医患关系压力大等问题,从促进护士心理健康入手,成立“心灵关怀小组”“同事支持小组”等女职工心理关爱活动组织,整合本单位心理专业人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和科普、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等活动,积极为女职工提供心理支持。由本单位资历较长、受职工爱戴的护士长担任组织负责人,召集、策划活动;成员为本单位心理医生、心理工作爱好者,提供志愿服务;各科室配备联络员,实时掌握反馈基层女职工心理动态。小组通过热情服务,有效提升了医院女职工满意度和工作积极性。疫情期间,心理关爱小组充分发挥网络优势,通过线上发布心理减压视频和讲座、开通公益心理咨询热线等方式,为抗疫一线女职工提供心理支持。小组积极的心理援助为医务系统女职工提升心理健康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2.开展“巴林特小组”活动
近年来,很多医院针对当前医患矛盾突出问题,将“巴林特小组”纳入心理健康服务。“巴林特小组”活动是通过对具体案例的讨论,使女职工得以宣泄在工作中所产生的焦虑和挫败情绪,从小组成员的反馈和启发中理解自身和患者的复杂情绪,认识到医患沟通中容易忽视的细节,并形成新的视角,更好地了解患者,有的放矢地处理好医患关系。目前齐鲁医院毛雪琴牵头成立山东省巴林特联盟,为医院培养巴林特小组种子成员,种子成员在医院内部再培训,并在医院中以开放形式开展活动,吸纳各科室参与,逐步让更多科室了解、应用巴林特小组,让更多女职工通过巴林特小组活动学会处理医患关系技巧。
3.成立“护士心理解压站”
有些医院依托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护爱基金”项目,成立“护士心理解压站”,对护士群体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关爱。对重度焦虑的护士,通过沙盘游戏、绘画、正念心理减压等方式开展心理治疗;对有心理支持需求的护士进行一对一心理辅导;对因亲子关系紧张的,进行家庭沙盘治疗、假期子女团体沙盘治疗或举办亲子沙龙;对存在护患沟通问题的,开展叙事案例交流、分享、点评,有效提升了女职工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了护患关系和谐,让女职工切实体会到职业价值感。
1.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职业压力大
从个人情况看,医务系统女职工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工作积极上进,既有做好本职工的要求,又有职业发展的愿望。在工作中,她们随时面对各种危急险情,不容半点闪失,精神时刻紧张;要轮值夜班,作息不规律;还要在业余时间准备晋升职称所需科研论文,休息时间少。调查数据显示,89.5%的被调查对象每天工作超过8 小时,其中20.7%的被调查对象每天工作超过10 小时;55.1%的被调查对象需要参与夜间轮班,80%以上的被调查对象会感到工作疲惫。在家庭中,她们是顶梁柱,既要赡养父母,又要教育子女。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对象每天从事家务劳动的平均时间为1.89 小时。医务系统女职工普遍要承担工作与家庭双重压力。从医院人员配备情况看,部分医院配备医护人员数量不足,床护比较低,医护人员要承担标准劳动量以外的额外工作,正常工作时间劳动强度大大增加,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表9 被调查对象近6 个月内每周工作时间
表10 被调研对象近6 个月内工作形式
2.职业环境存在风险,缺乏职业安全感
医务系统女职工经常接触携带各种细菌、病毒的患者,存在感染疾病高风险。调查数据显示,50%左右的被调查对象在工作场所中接触细菌、病毒或其他致病微生物等有害因素,存在引发健康问题风险。医务系统女职工所处工作场所是开放状态,面对的患者既有疾病痛苦又有经济压力、情绪易失控,容易因医患矛盾遭受肢体和语言上的攻击。座谈交流中,女职工代表普遍反映因沟通交流不畅引发的医患矛盾是职业压力的重要来源。
3.缺少社会理解和认可,受尊重程度不够
多数被调查女职工认为没有得到社会应有的尊重,特别是护士直接接触患者,工作环境复杂,时常会遇到不被患者理解、受委屈的情况,职业尊严易受到伤害,自我满足和自我成就感低。在舆论宣传方面,疫情发生之前媒体对医护人员正面宣传报道不多,甚至有些不负责任的媒体和网络大咖为了博取眼球,发表歪曲事实的报道,严重损害医务人员形象,医务人员的社会认可度和受尊重程度一度受到影响。虽然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医务人员因贡献突出,受到多方面表彰和社会礼赞,但是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后,还需要媒体继续广泛正向宣传和社会普遍支持。
表11 被调研对象近6 个月内工作场所接触危险有害因素情况
1.工作开展缺乏组织保障
从政府层面看,没有针对女职工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明确文件规定和具体政策指导,多数医院工作开展处于探索尝试阶段,由热心部门自发组织实施,工会给予一定资金支持,工作人员兼职,工作时间业余,工作场地临时,缺少系统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政治、财务、人员保障。组织者退休后,如果单位没有热心人士接手,工作继续开展存在困难。
2.服务承载能力有限
多数单位女职工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水平囿于组织者的个人能力和专业人员数量有限,工作人员多为心理工作爱好者且缺少接受系统培训机会,有些工作有能力就开展、没能力就不开展,工作随意性大,服务承载能力较弱,服务女职工范围和数量有限,服务质量参差不齐。调查显示,从单位工会提供的心理健康服务情况看,以传授心理健康知识为主的心理知识宣传和心理健康讲座频次占比最高,分别为61.5%和67.8%,仍有251 人次反映单位工会未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占比15.2%。
表12 被调研对象所在单位工会提供的心理健康服务情况
3.女职工缺乏寻求心理健康帮助的主动性
有的女职工因忙于工作和家庭,出现心理问题后,没有时间咨询解决,只能一拖再拖;有的女职工缺少心理健康方面知识,遇到问题咬牙硬扛,没有寻求帮助的意识;多数女职工针对自身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隐匿的特点,经常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调节,同时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对传统的方法途径、特别是单位内部的途径持审慎态度。这些因素都影响着女职工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和作用的有效发挥,造成大量女职工不能从这项工作中真正受益。调查数据显示,从职工因心理困扰向工会求助的频次看,98.9%的被调查女职工从来没有因心理问题向工会求助。
表13 被调研对象因心理困扰向工会求助次数
建议将女职工心理健康服务纳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综合考虑,做好顶层设计。将女职工组织列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成员单位,确定女职工心理健康服务牵头部门和责任部门,细化职责分工,明确责任主体,制定女职工心理健康服务中长期规划和近期目标,为开展女职工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提供政府支持和组织保障。
建议政府进一步加大医疗服务体系规划中护士配置比例,进一步提高床护比,并将护士配置比例纳入对医院的考核评价指标,确保护理岗位人员充足。医院要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加快推进医院管理流程再造,优化工作程序,切实提高医护人员劳动效率,降低劳动强度。进一步做好医护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工作,配齐配全防护器材,落实落细防护措施,建立健全职业安全管理制度,严格杜绝女职工在工作中遭受感染和伤害。进一步推广巴林特小组活动,不断提升医护人员与患者沟通能力,将医患纠纷防患于未然。
一是针对女职工特点,分类开展活动。针对男女职工生理和心理差异,有区别地开展活动,设置专属女职工的岗位建功竞赛、评优评先、文体活动等,增强女职工职业成就感和认同感。对不同年龄段女职工实施分类服务,对工作年限短的重点放在个人能力培养、工作规划设计,提升其职业自信;对30—40 岁左右的重点放在协助处理好家庭和工作关系,缓解其职业倦怠;对50 岁以上的重点放在带头示范作用发挥、健身、兴趣培养,进一步提升其工作生活质量。二是组织普适性体育运动,带动女职工通过体育运动舒缓压力。以方便女职工参与为原则,广泛开展女职工乐于参与的体育运动,选择方便参加的时间、地点、方式,选择竞技性弱、普适性强的运动内容,鼓励女职工积极参与,带动大家在运动中释放压力。三是搭建援助平台,解决工作生活中困扰女职工的难题。开展女职工帮扶活动,有针对性实施女职工关爱行动,围绕女职工关心的职业发展、婚姻家庭、子女教育、孩童照护、老人养老、医疗健康、法律咨询等方面问题,整合资源,协调各方,通过聘请职业规划师、法律顾问,开展子女寒暑假托管,搭建就医绿色通道,开办养老咨询等援助手段,为女职工寻求社会支持提供绿色通道,不断增强女职工的成就感、安全感、幸福感和归属感。
打铁还需自身硬,自身综合素质提高,是女职工应对挫折打击的重要基础。一是强化政治引领,提升女职工思想境界。注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用女职工喜闻乐见的方法,将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向女职工传达、解读和宣传好,不断增强女职工对党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引导女职工将个人问题放到国家、社会、单位大局中思考,帮助其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发展方向,激发女职工积极向上、奋发作为的信心和力量。二是提升人文素养,培养女职工阳光心态。通过举办读书沙龙、读书会、知识讲座等方式,引导女职工学理论、学哲学、学法律、学经济,拓展知识结构,提高人文知识水平,开阔眼界视野,深化女职工认识问题、理解问题的深度,增强女职工辩证思维能力,培养阳光心态。三是培养社会能力,增强女职工寻求社会支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女职工广泛搭建参与社会活动的平台,发动女职工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例如志愿服务,通过协助其与社会密切连接,帮助其建立起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确保其遇到困难时能够获得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建议每年利用“护士节”“医师节”“世界精神卫生日”等特殊日期,开展针对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公益宣传活动,引导各地各单位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关爱医务人员心理援助志愿服务、心理知识普及以及文艺演出等活动,向医务人员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不断提升医务人员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建议总结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医务系统女职工心理关爱工作典型经验,同步建立医务系统女职工心理关爱促进项目,给予资金资助或立项支持,支持培育推广先进典型经验,将有工作基础和推广潜力的单位纳入项目支持范畴,加强医务系统女职工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总结提炼和传播,为探索解决医务系统女职工心理健康问题提供可借鉴的方法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