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美文 邓若锋
一、身体练习体验的运动兴趣构成要素
从形成运动兴趣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和教师态度等外部要素,以及学生性别、年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和已有的身体运动技能、体验基础等内部要素中,查找、归纳和筛选出运动兴趣的构成要素(表1)。
(一)形成运动兴趣的运动要求
在课堂教学中,要将学生身体运动转化为体育学习、锻炼、竞赛和身体娱乐的可持续发展动力,进而形成运动兴趣。只有将身体本能合理转化,才能激发学生学练的积极性。对于学生而言,这种身体运动的本能需求有3种状态:一是身体运动的初始状态,即学生对身体运动的需求未受任何外界因素干扰,所保持的原始状态;二是身体运动的积极状态,学生在学前的各种体育活动中已经历了相应的身体练习刺激,获得了良好的身体练习感受,形成了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并倾向主动、积极、自觉参与身体运动;三是身体运动的消极状态,与前者相同,学生在学前接受过身体练习活动,但不同的是,获得了不好的身体练习感受,产生了对身体运动的排斥、痛苦等消极情绪体验。
(二)形成运动兴趣的练习刺激
在从运动到运动兴趣的发展过程中,按身体运动生成的逻辑顺序应经历身体运动的转化、强化和内化等环节。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形成动作技能的身體练习,再到掌握运动技能的身体练习,最后应用于健身、比赛和娱乐的身体练习等,形成了“身体练习行为表现、运动认知和心理感受综合体的身体练习体验”[1]。正是由于学生在体育学习、锻炼和竞赛中获得了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才能形成主动、积极和自觉参与身体运动的行为。从身体练习体验生成的过程来看,其受身体动作所组成的身体运动驱使,经过动作技能、运动技能的发展,最后在健身、竞赛和身体娱乐中体现。在身体练习体验过程中,运动兴趣的形成需要3个方面的身体练习刺激:一是动作符号学习,主要用于形成动作技能的概念;二是运动逻辑学习,主要用于形成运动认知、运动顺序和运动关系的运动技能结构;三是应用意义学习,主要是将已掌握的运动技能应用于健身、竞赛和身体娱乐之中的运动技能内化。
(三)形成运动兴趣的运动环境
在运动兴趣的形成过程中,“学校环境、家庭环境、期望价值和掌握目标是促进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2]。进行体育学习、锻炼和竞赛的身体刺激,“不是机械的‘刺激—反应,而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形式的行为,是一种综合的‘刺激—环境—反应”[3]。因此,在由身体运动本能到形成运动兴趣的过程中,环境因素至关重要。这里的身体运动环境主要包括进行体育学习、锻炼和竞赛的学校、家庭和社区场所环境。
二、身体练习体验下的运动兴趣形成
在明确运动兴趣构成要素的基础上,依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实施要求,以运动兴趣形成为核心,以让学生获得积极身体练习体验为主线进行课堂教学、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同时对身体运动效果进行评价并作归因分析,最终得出通过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形成学生运动兴趣的运行指向(见表2)。
(一)身体练习体验的需求
身体练习体验的获得与练习行为、认知活动和心理感受相关,需要适宜的刺激才能形成。“身体是体验中的身体,身体决不是一个由肌肉、血液和骨骼组成的‘客体,而是一个产生各种生活体验的主体”[4],身体练习体验的形成是在人的身体运动基础之上,经过合理的转化而成。在小学低、中年级将动作符号学习内容趣味化,用身体游戏的形式进行体育学习活动;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将运动学习内容多样化,用运动项目的形式进行技术动作、动作技能和运动技能学习,形成相应的运动能力;在高中阶段进行应用意义的学习,即内容专项化,让学生将所学内容进行内化,将所掌握的技术动作、动作技能和运动技能应用于健身、竞赛和身体娱乐中,形成相应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
(二)身体练习体验的刺激
“体验是个体以身体为中介,以‘行或思为手段,以知情相互作用为典型特征,作用于人的对象对人产生意义时而引发的不断生成的居身状态。”[5]身体练习体验的形成印证了这一观点,在学生所进行的身体运动中要形成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使之形成激发和保持运动兴趣所需要的身体练习刺激,让学生对所经历的身体练习有规范的练习行为、适宜的运动认知和积极的心理感受。
1.身体练习的行为要“先严后松”
在学生身体运动的各种各样练习中,需要对身体练习行为进行必要的控制,让学生在身体练习中规范身体姿势、运行轨迹、运动负荷等,促使学生能够按照规范的动作技术要求进行身体练习,完成技术动作由生疏到熟练的转化,形成身体练习行为“严”的环节。之后依据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掌握情况,适当地放松身体练习行为的“约束”,让学生“松”下来,在轻松的状态下进行身体练习,由此形成了身体练习行为的“先严后松”。
2.身体练习的认知要“先放后收”
运动兴趣的形成需要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参与体育学习、锻炼和竞赛,需要创设各种身体练习环境,让学生在形成运动认知的过程中,先按照自己掌握的动作和知识进行身体练习,从中感 受自己在练习中所存在的问题,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确认问题的性质,规范动作的要领,促使学生认真“看示范”“听讲解”,将学生从“放”的状态中集中于完成动作技术、动作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身体练习。
3.身体练习的感受要“先苦后甜”
运动兴趣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学生需要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才能获得动作技术、动作技能和运动技能练习的成功。而在此过程中,学生会感受到“苦”,此时就需要教师及时提示并引导学生采用适当的方式克服困难。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时候,就会体验到身体练习的“甜”。这种“先苦后甜”的感受会让学生认识到体育学习、锻炼和竞赛中身体练习的意义,进而能够主动、积极、自觉地参与其中。
(三)身体练习体验的环境
只有在适宜的身体练习刺激下,才能激发、培养、保持良好的运动兴趣。身体练习的刺激对象处在相应的环境之中,将身体练习的刺激和环境融为一体,通过学校运动环境的优化布置、家庭运动环境的优化选择、社区运动环境的优化利用等,让学生在优化的体育学习、锻炼和竞赛环境中形成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进而形成运动兴趣。
三、身体练习体验的运动兴趣形成机制
在明确运动兴趣作为身体练习体验构成要素的基础上进行了体验,构建身体练习体验的运动兴趣形成机制(图1)。
基于身体练习体验理论的运动兴趣形成机制构建,充分考虑学生身体运动的本能需求,利用身体练习过程中的行为规范、认知发展和感受获得等,让学生形成主动、积极和自觉参与身体运动的习惯。这种身体练习体验突出过程和形式共存、理解和反思相伴、感受与领悟并举,让学生在身体练习中认识到进行身体运动的意义所在。
对于学生的运动兴趣形成,在身体运动本能需求的基础上,形成适合于学生年龄特征的“动作符号学习”“运动逻辑学习”“应用意义学习”的身体练习内容,通过优化体育学习、锻炼和竞赛的身体运动环境,进行适宜的身体练习的刺激呈现、意义建构和体验拓展,让学生在规范的练习行为、适宜的运动认知和积极的心理感受中,形成运动兴趣。
参考文献:
[1]邓若锋.身体练习体验的体育教学理论框架构建[J].体育学刊,2016,23(1):112-120.
[2]柴娇,林加彬.我国中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及其发生机理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报,2019,42(11):126-138.
[3]邓若锋.运动技能学习层次构建[J].体育学刊,2018,25(1):11-16.
[4]叶浩生.身心二元论的困境与具身认知研究的兴起[J].心理科学,2011,34(4):999-1005.
[5]张鹏程,卢家楣.体验概念的界定与辨析[J].心理学探新,2012,32(6):489-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