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反”配伍在经方合方辨治鼻咽疾病中的运用※

2021-03-26 20:28
中医药通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藜芦舌质鼻塞

●王 付

中药治病“十八反”配伍禁忌之理论在中医发展史上本来是不存在的,《伤寒杂病论》《千金要方》等著作中均可找到其在临床中运用的证据,如张仲景的赤丸、甘遂半夏汤等方,孙思邈的大五饮丸等。可是,当今诸多教材在王怀隐的《太平圣惠方》和张子和的《儒门事亲》等书中发现中药“十八反”配伍禁忌之后,未能深入思考与研究便将其引进到教材中,再加上传授者未能从临床治病中全面研究与总结,这样以讹传讹便演变成了中药“十八反”配伍禁忌的基本准则。从临床治病实际出发,只有彻底消除王怀隐、张子和等人提出的中药“十八反”配伍禁忌的荒谬言论[1],才能真正将临床治病提高疗效落到实处。笔者在临床中运用经方合方辨治疾病时常采用“十八反”配伍用药,非但未出现毒副作用,反而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2],于此试举数则鼻咽疾病的辨治验案如下。

1 小青龙汤、小柴胡汤与附子花粉汤合方辨治变应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案

许某,女,36 岁,2016 年3 月15 日初诊。患者有多年变应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病史。刻诊:鼻塞不通,鼻痒,喷嚏,晨起尤甚,咳嗽、气喘因受凉加重,怕冷,无汗,倦怠乏力,口干不欲饮水,舌质红,苔腻黄白夹杂,脉浮弱。西医诊断:(1)变应性鼻炎;(2)支气管哮喘。中医诊断:(1)鼻鼽;(2)喘证。辨为肺寒郁热,伤阴伤气证。治当温肺益气,清热益阴。给予小青龙汤、小柴胡汤与附子花粉汤合方,药用:麻黄10 g,桂枝10 g,细辛10 g,干姜10 g,白芍10 g,柴胡24 g,生半夏12 g,黄芩10 g,红参10 g,生姜10 g,制附子10 g,天花粉12 g,五味子12 g,炙甘草10 g,大枣12枚。6 剂,以水1000~1200 mL,浸泡30 min,大火烧开,小火煎煮50 min,去滓取药液,每日分早中晚3次服。

2016年3月22日二诊:鼻痒明显减轻,喷嚏减少,仍怕冷,舌质红,苔腻黄白夹杂减轻,脉浮仍弱,以前方变制附子为9 g,6剂。

2016 年3 月29 日三诊:鼻痒基本消除,鼻塞明显好转,舌质红,苔腻黄白夹杂较前又有减轻,脉浮略弱,以前方6剂继服。

2016年4月5日四诊:鼻痒未再发作,怕冷明显好转,舌质基本正常,苔腻黄白夹杂较前又有明显减轻,脉基本正常,以前方变制附子为6 g,6剂。

2016年4月12日五诊:诸症基本消除,舌脉正常,以前方6剂继服。为了巩固疗效,又以前方治疗30余剂。随访1年,诸症未再复发。

按根据鼻塞、哮喘因受凉加重辨为肺寒证;再根据口干、舌质红辨为郁热;因口干不欲饮水辨为寒郁化热伤阴;又因倦怠乏力辨为气虚。以此辨为肺寒郁热,伤阴伤气证。方以小青龙汤温肺散寒,宣透鼻窍;以小柴胡汤清热益气[3];以附子花粉汤温阳益阴。根据症状表现变化,酌情调整方药用量,以取其效。

2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小柴胡汤与附子花粉汤合方辨治慢性鼻窦炎、支气管哮喘案

梁某,女,22岁,2016年4月1日初诊。患者有多年慢性鼻窦炎、支气管哮喘病史。刻诊:鼻塞不通,胸中、喉中痰鸣,咽喉不利,头痛、咳嗽、气喘、痰鸣因受凉加重,怕冷,汗出较多,倦怠乏力,口渴欲饮水,舌质淡红,苔腻黄白夹杂,脉沉弱。西医诊断:(1)慢性鼻窦炎;(2)支气管哮喘。中医诊断:(1)鼻渊;(2)哮证。辨为肺寒气虚,郁热伤阴证。治当温肺益气,清热益阴。给予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小柴胡汤与附子花粉汤合方,药用:桂枝10 g,白芍10 g,杏仁10 g,厚朴5 g,茯苓10 g,生半夏12 g,柴胡24 g,黄芩10 g,红参10 g,制附子10 g,天花粉12 g,炙甘草10 g,生姜24 g,大枣12 枚。共6 剂,以水1000~1200 mL,浸泡30 min,大火烧开,小火煎煮50 min,去滓取药液,每日分早中晚3次服。。

2016 年4 月8 日二诊:咳嗽、鼻塞明显减轻,咽喉不利及头痛好转,仍汗出,舌质淡红,苔腻黄白夹杂减轻,脉仍沉弱,以前方变白芍为20 g,加龙骨、牡蛎各24 g,6剂。

2016年4月15日三诊:咳嗽、鼻塞基本消除,汗出明显减少,舌质淡红,苔腻黄白夹杂较前减轻,脉仍沉弱,以前方6剂继服。

2016年4月22日四诊:头痛基本消除,汗出止,仍有气喘、痰鸣,舌质淡红,苔腻黄白夹杂基本消除,脉仍沉弱,以前方去龙骨、牡蛎,加麻黄10 g,6剂。

2016年4月29日五诊:倦怠、乏力基本消除,仍怕冷,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基本正常,以前方变制附子为12 g,6剂。

2016年5月5日六诊:诸症基本消除,舌脉基本正常,为了巩固疗效,又以前方治疗40余剂。随访1年,诸症未再复发。

按根据鼻塞、头痛、气喘、痰鸣因受凉加重辨为肺寒证;再根据口渴欲饮水、舌质红辨为郁热;因胸中、喉中痰鸣辨为痰郁内结;又因汗出、倦怠乏力辨为肺气虚。以此辨为肺寒气虚,郁热伤阴证。方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温肺益气,宣透鼻窍;以小半夏加茯苓汤降逆燥湿化痰[4];以小柴胡汤清热益气;以附子花粉汤温阳益阴。根据症状表现变化,酌情调整方药用量,以取其效。

3 泽漆汤、麻杏石甘汤、藜芦甘草汤、甘草海藻汤与附子半夏汤合方辨治鼻咽癌术后复发并转移案

郑某,女,63岁,2015年7月17日初诊。患者于1年前经检查诊断为鼻咽癌,即进行手术治疗,7个月后鼻咽癌复发并转移至耳后及颈部淋巴结。刻诊:鼻塞,鼻涕夹血,耳闷耳塞,头痛,呼吸不利,咳嗽,怕冷,无汗,倦怠乏力,口渴欲饮水,舌质红,苔白腻夹黄,脉沉弱。西医诊断:鼻咽癌。中医诊断:颃颡岩。辨为肺热气虚,寒痰伤阴证。治当温肺益气,清热益阴。给予泽漆汤、麻杏石甘汤、藜芦甘草汤、甘草海藻汤与附子半夏汤合方,药用:泽漆30 g,黄芩10 g,紫参15 g,生半夏12 g,桂枝10 g,白前15 g,红参10 g,制附子10 g,麻黄12 g,杏仁10 g,石膏24 g,藜芦1.5 g,海藻24 g,生姜15 g,大枣12 枚,炙甘草10 g。6 剂,以水1000~1200 mL,浸泡30 min,大火烧开,小火煎煮50 min,去滓取药液,每日分早中晚3次服。

2015年7月24日二诊:咳嗽、鼻塞略有减轻,仍怕冷,舌质红,苔仍白腻夹黄,脉仍沉弱,以前方变制附子为12 g,6剂。

2015年7月31日三诊:咳嗽、鼻塞较前又有减轻,头痛好转,仍口渴,舌质红,苔白腻夹黄减轻,脉沉略弱,以前方变石膏为50 g,6剂。

2015 年8 月7 日四诊:咳嗽、鼻塞基本消除,呼吸不利较前好转,怕冷明显好转,舌质红,苔白,黄腻苔基本消除,脉沉略弱,以前方变制附子为10 g,6剂。

2015 年8 月14 日五诊:呼吸不利较前又有好转,仍倦怠乏力,舌质红,苔薄白,脉仍沉略弱,以前方变红参为12 g,6剂。

2015年8月21日六诊:口渴基本消除,舌质红,舌苔、脉象基本正常,以前方变石膏为24 g,6剂。

2015 年8 月29 日七诊:诸症基本缓解,舌脉基本正常。为了巩固疗效,又以前方治疗150 余剂,经复查,与原片对比病灶较前减小;又以前方治疗150 余剂,经复查转移病变基本消除,继续以前方酌情加减变化巩固治疗。随访2年,病灶消除,未再复发。

按根据鼻塞、头痛、口渴辨为郁热伤阴;再根据咳嗽、呼吸不利、舌质红辨为肺热;因怕冷、苔白腻辨为寒痰;又因倦怠乏力、脉沉弱辨为气虚。以此辨为肺热伤阴,寒痰气虚证。方以泽漆汤清泻肺热,降泄浊逆;以麻杏石甘汤清宣降泄肺热;以藜芦甘草汤益气化痰;以甘草海藻汤益气软坚散结。根据症状表现变化,酌情调整方药用量,以取其效。

4 麦门冬汤、附子花粉汤、甘草海藻汤、藜芦甘草汤与桔梗汤合方辨治慢性咽炎、喉白斑症案

马某,男,65岁,2016年8月1日初诊。患者有多年慢性咽炎病史,3年前曾有喉白斑症病史,经手术治疗后又复发。刻诊:声音嘶哑,咽喉不利,如有痰堵,轻微咳嗽,头昏沉,怕冷,手足不温,倦怠乏力,口渴欲饮水,舌红少苔,脉沉弱。西医诊断:(1)喉白斑症;(2)慢性咽炎。中医诊断:喉喑。辨为气阴两虚,阳虚夹痰证。治当益气养阴,温阳化痰。给予麦门冬汤、附子花粉汤、甘草海藻汤、藜芦甘草汤与桔梗汤合方,药用:麦冬170 g,生半夏24 g,红参10 g,粳米10 g,制附子10 g,天花粉12 g,藜芦1.5 g,海藻24 g,桔梗10 g,生姜10 g,大枣12枚,炙甘草6 g,生甘草20 g。6剂,以水1000~1200 mL,浸泡30 min,大火烧开,小火煎煮50 min,去滓取药液,每日分早中晚3次服。

2016 年8 月8 日二诊:手足较前温和,怕冷减轻,仍咽喉不利,以前方变桔梗为20 g,6剂。

2016 年8 月15 日三诊:手足基本温和,怕冷较前又有减轻,咽喉不利较前略有好转,大便溏泄,以前方变麦冬为100 g,6剂。

2016 年8 月22 日四诊:咽喉不利进一步减轻,咳嗽基本消除,仍口渴,以前方变天花粉为20 g,6剂。

2016 年8 月29 日五诊:咽喉不利进一步减轻,仍倦怠乏力,以前方变粳米为20 g,6剂。

2016年9月5日六诊:咽喉仍如有痰堵,以前方变藜芦为2.5 g,6剂。

2016 年9 月12 日七诊:诸症基本缓解,为了巩固疗效,又以前方治疗120余剂,经复查慢性咽炎痊愈,咽喉白斑消除。随访2年,诸症未再复发。

按根据声音嘶哑、倦怠乏力辨为气虚;再根据咽喉不利、舌红少苔辨为阴虚;因怕冷、手足不温辨为阳虚;又因咽中如有痰堵、头昏沉辨为痰湿。以此辨为气阴两虚,阳虚夹痰证。方以麦门冬汤滋阴清热,益气利咽;以附子花粉汤温阳益阴;以藜芦甘草汤益气化痰;以甘草海藻汤益气软坚散结[5];以桔梗汤益气利咽。根据症状表现变化,酌情调整方药用量,以取其效。

5 小柴胡汤、大青龙汤、附子贝母汤、藜芦芍药汤与藜芦细辛汤合方辨治慢性鼻窦炎案

詹某,女,56 岁,2018 年4 月29 日初诊。患者有30年慢性鼻窦炎(包括蝶窦炎、筛窦炎、颌窦炎)病史,近年来病情加重影响正常生活,服用中西药(具体不详)均未能有效控制病情,经病友介绍前来诊治。刻诊:头痛,头昏,脓性鼻涕倒流,咽喉异物感,时时耳痛,口腔异味,情绪低落,急躁易怒,心烦意乱,失眠,手足不温,倦怠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口苦口干,舌质淡红夹瘀紫,苔黄白夹杂,脉沉弱。西医诊断:慢性鼻窦炎。中医诊断:鼻渊。辨为寒热夹虚、气郁夹瘀证。治当散寒清热,行气化瘀,补益中气。给予小柴胡汤、大青龙汤、附子贝母汤、藜芦芍药汤与藜芦细辛汤合方。药用:柴胡24 g,黄芩10 g,生半夏12 g,制附子10 g,红参10 g,麻黄18 g,桂枝6 g,杏仁10 g,石膏50 g,浙贝10 g,白芍10 g,细辛10 g,藜芦1.5 g,生姜10 g,大枣12 枚,炙甘草10 g。共6 剂,以水1000~1200 mL,浸泡30 min,大火烧开,小火煎煮50 min,去滓取药液,每日分早中晚3次服。

2018 年5 月7 日二诊:情绪好转,仍口腔异味,以前方变黄芩为24 g,6剂。

2018 年5 月14 日三诊:口腔异味较前明显减轻,仍头痛、头昏,以前方变白芍、桂枝各为12 g,6剂。

2018年5月21日四诊:头痛、头昏较前减轻,仍鼻涕倒流,又以前方变麻黄为20 g,变杏仁为15 g,变藜芦为3 g,6剂。

2018 年5 月28 日五诊:鼻涕倒流略有好转,仍心烦意乱,以前方变白芍为30 g,6剂。

2018年6月4日六诊:诸证较前明显好转,又以前方治疗60 余剂,诸证基本消除。经复查,蝶窦炎、筛窦炎、颌窦炎基本痊愈。随访1年,诸症未再复发。

按根据头痛、头昏、情绪低落辨为气郁;口苦咽干辨为热,手足不温辨为寒;倦怠乏力、注意力不集中辨为虚;舌质淡红夹瘀紫辨为寒热夹瘀。以此选用小柴胡汤平调寒热,调理气机;大青龙汤益气清宣温通;附子贝母汤温通化瘀,清热化痰;藜芦芍药汤益气化痰缓急;藜芦细辛汤益气涤痰通窍。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6 半夏厚朴汤、半夏泻心汤、麻杏石甘汤、附子贝母汤与桔梗汤合方辨治慢性扁桃体炎、慢性鼻窦炎、腺样体肥大案

刘某,男,9岁,2018年5月28日初诊。患者有慢性扁桃体炎、慢性鼻窦炎、腺样体肥大病史,近半年来症状加重,经服用中西药(具体不详)均未能有效控制症状,经亲戚介绍前来诊治。刻诊:鼻塞,流脓性鼻涕,说话带闭塞性鼻音,咽喉异物感,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受凉加重,睡眠易惊醒,磨牙,手足不温,注意力不集中,口苦口腻,舌质淡红夹瘀紫,苔腻黄白夹杂,脉沉弱。西医诊断:(1)慢性鼻窦炎;(2)慢性扁桃体炎;(3)腺样体肥大。中医诊断:(1)鼻渊;(2)喉痹。辨为寒痰湿热、气虚夹瘀证。治当温化寒痰,益气化瘀。给予半夏厚朴汤、半夏泻心汤、麻杏石甘汤、附子贝母汤与桔梗汤合方,药用:生半夏24 g,厚朴10 g,茯苓12 g,黄连3 g,黄芩10 g,红参10 g,麻黄10 g,杏仁15 g,石膏50 g,紫苏叶6 g,桔梗24 g,制附子10 g,浙贝10 g,干姜10 g,生姜10 g,炙甘草10 g,大枣12枚。6剂,以水1000~1200 mL,浸泡30 min,大火烧开,小火煎煮50 min,去滓取药液,每日分早中晚3次服。

2018年6月4日二诊:手足不温好转,仍咽喉异物感,以前方变桔梗为30 g,变炙甘草为生甘草24 g,变浙贝为12 g,6剂。

2018 年6 月11 日三诊:咽喉异物感较前明显减轻,仍鼻塞,以前方变麻黄为15 g,6剂。

2018 年6 月18 日四诊:鼻塞较前减轻,仍流脓性鼻涕,又以前方变黄芩、浙贝各为15 g,6剂。

2018 年6 月25 日五诊:流脓性鼻涕较前减轻,手足温和,以前方变制附子、干姜各为6 g,6剂。

2018年7月2日六诊:诸证较前明显好转,又以前方治疗80余剂,诸证基本消除。经复查,慢性扁桃体炎、慢性鼻窦炎基本痊愈,腺样体肥大基本恢复正常,随访1年,未再复发。

按根据鼻塞、流脓性鼻涕、受凉加重辨为寒;咽喉异物感、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辨为痰;口苦口腻辨为湿热;注意力不集中、脉沉弱辨为虚;舌质淡红夹瘀紫辨为寒热夹瘀。以此选用半夏厚朴汤温化寒痰,调理气机;半夏泻心汤益气温阳,清热燥湿[6];麻杏石甘汤宣利鼻窍;附子贝母汤温通化瘀、清热化痰;桔梗汤益气宣利咽喉。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猜你喜欢
藜芦舌质鼻塞
内蒙古3种野生藜芦化学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
基于舌诊偏色与去干扰的计算机技术研究∗
宝宝鼻塞,妈妈有哪些对策
通过检查畜禽口腔诊断疾病
宝宝鼻塞,妈妈有哪些对策
若不是那味暗香
12β-羟基藜芦酰棋盘花碱在小鼠体内的代谢
12β-羟基藜芦酰棋盘花胺对小鼠小脑和大脑皮层组织DNA损伤的影响
冠心病患者舌质变化与冠脉SYNTAX积分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