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 琴,张欢欢,周雪苗,徐 婷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护理学院,重庆 401524
目前,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绝大部分集中在城市,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相对落后,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已不能满足农村地区的发展需求,从而导致农村地区出现看病难的问题。基层护理人才的缺乏是影响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全国乡村医生教育规划(2011-2020年)》中曾明确提出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但仍然很难吸引高职护理毕业生走入基层。针对这一现状,开展好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成为推动农村医疗卫生护理事业发展的关键。本研究旨在探索如何提升高职护理毕业生到农村医疗机构就业的比例,并提出优化建议。
关于高职护理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的1项调查显示,学生存在对就业医院和就业地点的选择期望值较高,自身定位不准确等问题[1]。王名铭等[2]对亳州职业技术学院2014-2018届1 792名护理专科毕业生的调查显示,2014-2018届毕业生到农村医疗机构就业人数占比分别为12.1%、20.2%、14.4%、8.8%、17.5%,农村医疗机构就业率平均为14.6%。丁彩华等[3]对537名护理专科毕业生的调查显示,仅有10.5%的学生愿意到农村医疗机构就业。吴俊等[4]的调查发现,高职护理毕业生自愿到基层医疗机构就业的仅占8%,大部分高职毕业生期望在三级医院就业。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医疗机构就业的主要原因是认为农村医疗机构条件设施差、政策体制不健全、没有发展前途。
2.1高职护理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的意向分析 对近几年高职护理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与分析发现,农村医疗机构护理人才的匮乏问题日趋严重,导致农村医疗机构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出现,严重制约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因此,开展护理毕业生到农村就业为主题的人才培养是当前护理院校面临的重要研究和实践课题。
2.2高职护理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的人才培养现状 从教学层面来讲,在定向培养农村护理专业人才的教学活动中存在很多不足和问题,影响了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不利于农村护理人才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升[5]。首先,护理教学方式仍以传统的教授型为主导,学生缺乏自主性,仍旧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其次,农村临床护理师资力量不足,现有的护理教学未能充分结合农村医疗实际情况,不利于农村护理人才的培养;课堂教学缺乏创新性,毕业生临床实践技能掌握不扎实;最后,人才培养方向趋向于服务人口老龄化方面,医学护理方面的课程被弱化,服务型专业在增强,不利于毕业生就职于医疗机构,更多偏向于养老机构。
3.1优化教学模式,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操作性较强的基础科学,要求护理毕业生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高超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及职业素质等,在面向农村就业发展方向的护理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将理论、实践知识与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强化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康复教育、疾病预防等内容。农村医疗机构护理人员通常需要有全科护理的能力,既要掌握医学护理知识,又要具备较强的护理技能,因此在培养农村护理人才过程中还需融合医学教育、社区全科护理等知识,并强化护理人才农村卫生服务观念[6]。此外,中医学属于我国传统医学,护理毕业生也应掌握一定的中医护理知识,以满足农村地区对于中医治疗的护理需求[7]。
在优化教学方案的基础上,护理院校还要加强对基层护理教学师资队伍、物资等资源的投入,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较低,导致很多教师不愿参与到农村护理人才培养中来,这不仅从教学环节限制了基层医疗水平的发展,也不利于实现护理专业学生到农村就业的培养目标。因此,需要政府或相关部门积极提升基层护理教学师资力量,提高“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提高护理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服务水平,丰富教学内容,为培养更多优秀的高素质基层护理人才提供优秀的师资条件。
3.2定向培养农村护理人才 针对农村地区护理人才严重缺乏的问题,从管理学角度来看,这是医疗卫生领域中的短板,也是阻碍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农村医疗机构的主要问题是人才引进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驱动力,现有护理人员缺乏有效的技能提升培训[8],对此相关部门可面向农村医疗机构定向招收护理专业学生,并进行定向就业培训,建立免费为农村护理人才提供培训的试点基地,在学生毕业后可回到当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有效实现本土化护理人才培养模式[9-10]。在定向培养开展过程中,对于一些贫困、偏远地区的学生可由政府承担其学习费用,学习前签订就业合同,并负责其工作后的系统培训和后期的职业规划等。此种方式可以有效解决贫困、偏远地区护理人才缺乏的问题。
3.3创建农村实践基地,提升护理能力 护理院校可依据学校实际情况和教学需求,与农村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实践基地,在毕业生见习期、实习期将其安排到相应岗位参与实践[11],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又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农村医疗机构情况。同时,鼓励学生利用暑假参与社会实践,可依据学生的年级和能力分配对应的实习内容,如进行社会调查、送医进村等,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了解农村医疗情况,培养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同时也能提高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4实现政策倾斜,吸引护理毕业生到农村就业 针对基层护理专业人才,政府要为其加强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建设,实行政策优待,不断激励毕业生走入农村。一是加强基层医疗资金投入力度,提高硬件水平,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增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办公环境及病区环境,及时完善和更新医疗设备;二是着力于护理人才的素质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如加强农村护理人才的从业准入资格管理,提供完善的护理人才继续教育、医学知识培训等,使其能够及时掌握新知识和适应现代医学护理发展的新技能,真正成长为农村需要的护理人才;三是优化薪资待遇,相关政府部门要对长期坚守在农村医疗机构的护理人员在薪资待遇、职称、福利等方面给予一定的照顾,如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障、放宽职称条件等,以此不断吸引人才并留住人才,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护理人才缺乏的问题。
3.5加强医疗资源调配,健全卫生网络系统 健全三级卫生网络系统,即县级、乡级和村级卫生网络系统,以此提高农村医疗机构的应急处理能力,积极构建农村医疗卫生分布网点,如在县级卫生系统制订和实施卫生总体规划,对护理人才的配置进行优化分配,并建立以县级医疗机构为指导,乡级卫生院为枢纽,村级卫生服务网点的卫生网络体系[12],实现“县乡一体化”管理,从而调动护理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积极性。
本文通过分析高职护理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的意向,探讨农村护理人才培养方案,有助于推动农村临床护理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目前高职护理毕业生对于就业的期望值较高,只有极少数的毕业生有意愿到农村就业;在培养护理人才到农村就业方面,存在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教学方式落后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需要有关卫生部门和护理院校积极转变农村医疗护理人才培养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并开展农村护理人才定向培养模式,创建基层实践基地,不断提升护理毕业生实践技能,同时通过政策导向吸引更多的护理人才走入农村,从而有效解决农村医疗机构护理人才缺乏问题,推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