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尊医重卫成为社会常态的思考与对策
——基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启示

2021-03-26 10:42
广西医学 2021年7期
关键词:医疗卫生医患医务人员

罗 红

(广西壮族自治区医学科学信息研究所,南宁市 530022,电子邮箱:luohong200603@163.com)

【提要】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重要场合强调,要在全社会营造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新一轮医改以来,我国从法制、政策措施等多个层面为尊医重卫之良好社会氛围的形成提供了保障,但医患矛盾和医患信任危机仍然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国家和各地出台了一系列关心关爱医务人员的硬核举措,同时医患关系趋向融洽,尊医重卫的社会氛围也出现高潮。为把特殊时期群众对医护群体的尊崇稳固并延续下去,应从深化医疗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医患命运共同体理念、加强医疗卫生文化的建设等方面着手,使尊医重卫成为社会常态。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医药卫生界、教育界政协委员时指出,要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深入宣传抗疫先进事迹和时代楷模,在全社会营造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1]。近5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等多个重要场合,以及中国医师节、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先后6次强调“尊医重卫”。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来自全国各地的4.2万多名医护人员与湖北医务工作者一道,展开生命保卫战,医患关系趋向融洽,尊医重卫的社会氛围也达到了高潮:在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方舱医院医患之间相互尊重、相互配合;当医疗队撤离时群众夹道欢送;各地夜晚多处地标亮灯致敬医护人员;从国家到各省市都先后出台文件,对参加“战疫”的医务人员给予奖励和关心关爱等。然而,影响医患关系和谐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不会因一次疫情而消失。疫情过后,如何使尊医重卫成为一种社会常态,有效地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仍值得我们深入地思考和不懈地探索。

1 影响尊医重卫成为社会常态的医疗卫生人员执业环境的现状

1.1 医师总量不足,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卫生人才队伍蓬勃发展。截至2019年底,我国医师队伍总数达到386.7万人,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量达87.2亿人次,入院人数为26 596万人[2]。居民主要健康指标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对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医疗质量和可及性的排名中,1995年我国位列第110名,2015年提高到第60名,2016年提高到第48名,是全球进步幅度最大的国家之一[3]。但要支撑起全球最大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我国医师总量仍然不足,目前我国优质医疗资源稀缺,且主要集中在大型三甲医院,基层医师数量少。2019年,我国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2.77人,其中,每千农村人口乡镇卫生院人员仅1.56人[2]。医疗资源明显呈向上集中的“倒三角”模式,且这一态势有加重趋势。资源配置失衡的问题已成为困扰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核心问题。由于医疗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基层医疗单位因技术力量薄弱而不能得到患者的信任,而大医院人满为患,其中不乏常见病、多发病的患者,这导致了优质医疗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临床医师因工作负荷大,为每名患者提供门诊诊治服务的时间仅数分钟,医患之间缺乏沟通,影响了医患关系,并增加了医师职业的从业风险。

1.2 医患信任危机亟待解决 新一轮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自2009年起实施,目前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还面临着很大的社会挑战,医患矛盾仍不容忽视。为保障医师的执业安全,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医疗秩序的法律、法规,例如2014年最高人民法院等五部委出台的《关于依法惩处涉医违法犯罪维护正常医疗秩序的意见》以及第12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均将“医闹”入刑[4]。2018年9月国家发改委等28个部委联合签署《关于对严重危害正常医疗秩序的失信行为责任人实施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以震慑伤医、辱医行为,至今医患纠纷数量已逐年减少。国家卫健委的统计数据显示:十八大以来,在全国诊疗服务量持续增长的情况下,我国医疗纠纷数量和涉医违法犯罪案件数量实现连续5年“双下降”[5]。然而,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依然任重道远。新冠肺炎疫情前发生在民航总医院和北京朝阳医院的两起暴力伤医事件令全国震惊,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医患关系中存在信任危机的问题亟待解决。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医疗卫生改革出现“过度市场化”的倾向,公立医院被推向市场,医生的收入与医院的创收挂钩,给医患关系埋下了隐患。部分患者在就医时主观上会对医生的医技水平、道德品行产生种种顾虑和戒备心理,担心被“过度医疗”。此外,有的患者由于对疾病缺乏一定的认知,对医疗服务有过高的预期,认为到医院花钱看病属于消费行为,医院收取了医疗费用就要治好病[6]。医患之间缺乏相互理解、信任和尊重,会引起双方矛盾的加剧。

1.3 医疗行业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整治任务仍然较重 不可否认,医疗行业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部分医务人员医德滑坡,出现收受红包回扣、不合理用药、不合理医疗检查等医疗服务及医药购销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在义务履行方面,有些医师的遵纪守法、规范执业意识不强,缺乏敬业精神和行为自律,有的甚至违法违规执业,存在医疗安全隐患,损害了群众的健康权益[3]。医疗是民生之需,医疗领域腐败问题加剧了医疗资源的浪费,使广大群众利益受损。因此,必须持续纠治医疗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解决民生痛点。同时,加快改革完善医疗卫生体制机制,加强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和医学人文教育。

2 我国构建尊医重卫良好环境的制度保障和措施

2.1 设立中国医师节 自2018年起,国务院批准将每年的8月19日设立为中国医师节。医师节的设立,体现了党中央对卫生健康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广大医务人员优秀业绩的充分肯定,也为医务人员的人文关怀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保障依据,更对普罗大众形成了潜移默化的良好导向作用。

2.2 国家出台基本医疗法 2020年6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是我国卫生健康领域的第一部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其中第57条规定:全社会应当关心、尊重医疗卫生人员,维护良好安全的医疗卫生服务秩序,共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7]。这部法律明确提出保障医疗卫生人员合法权益和执业环境,为尊医重卫提供了法治保障。

2.3 疫情期间出台关爱医务人员的措施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主持召开会议、做出重要指示,给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医务人员送去党中央的关怀。国家层面,仅在2020年2月期间就先后印发关心关爱医务人员的5个文件。例如,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印发的《关于全面落实进一步保护关心爱护医务人员若干措施的通知》,从薪酬待遇、工伤认定、职称评聘、生活保障、个人防护、轮换休整、心理调适、家庭照顾、执业环境、先进表彰10个方面提出关心爱护医务人员的措施[8]。各省层面,也都出台了多方面的关爱措施。例如,2020年3月20日福建省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切实保护关心爱护医务人员、营造尊医重卫良好风尚的决议》,把礼赞化为硬核保障;南京市政府为驰援湖北医疗队等直接面对疫情的一线医务人员办好十件实事;广西壮族自治区出台了加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医务人员保障和关爱激励力度若干政策措施,明确待遇保障、职称评聘等25条倾斜措施,全方位关心爱护广大医务人员,为320名编外人员办理入编手续,211人通过职称评审“绿色通道”获评高级职称。社会层面,全国20省20城200多个4A级以上景区承诺疫情结束后免费为医务人员开放,并开通“VIP尊享便捷通道”,医务人员同行直系亲属也给予同等礼遇。这些暖心举措,对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卫良好环境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广大医务人员在疫情防控一线专注于救治患者,在给患者看病时不需要计算自己的绩效工资,他们的经济收入与使用的药品耗材数量毫无关系,同时患者也给予他们最大的信任与友好,这使得医务人员的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和尊重。

3 构建着眼于促进医患关系长期和谐发展的尊医重卫常态化机制的对策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形成的尊医重卫良好社会氛围不能昙花一现,医患之间的关爱、尊重应成为一种社会常态,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给予医护人员最大的“福利”。因此,积极探索新时代背景下科学合理、规范可行的尊医重卫常态化机制的路径,以保障和促进医患关系可持续性地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人文价值。现就此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3.1 深化医疗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我国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过程中,政府对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大幅上升。2003年政府在医疗卫生上的总投入是831亿元,到2019年政府卫生支出增加到1.74万亿元[2]。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了有效的缓解,人们对医疗的满意度也在不断提升。但也应该承认,医疗体制改革的成效与人民群众对高质量、高水平医疗服务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医保支付、薪酬制度、分级诊疗等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还制约着改革的步伐,医患关系还需要实质性的改善。武汉的医疗资源在国内位居前列,但在新冠肺炎疫情初期,出现三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挤兑,这造成院内交叉感染、疾病传播加剧,使医疗体系面临较大冲击,暴露出医疗服务体系的短板和不足。这次疫情也让我们认识到,良好的医患关系离不开制度保障。适当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减少群众就医的后顾之忧,能够调节由于经济压力而引发的医患矛盾。当医患之间没有了直接的经济冲突,才能为医患关系的长久向好创造条件。

通过制度创新和制度变革来加强机制的建设,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制度的优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针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以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为导向,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体、非公立医疗机构为补充,扩大医疗服务资源供给”,以及“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9]。2021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福建省三明市医改惠民情况时指出,“十四五”期间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增加医疗资源,优化区域城乡布局,做到大病不出省,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为人民健康提供可靠保障[10]。

深化医疗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有效解决医患关系的治本之策。(1)强基层,发挥健康守门人的作用。建立分级诊疗体系,逐步形成社区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的有序就医格局;提高基层医院和医生的医疗技术水平,解决城市大医院“虹吸”患者的现象,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服务的能力;分级诊疗也有助于缓解大医院医生的工作压力,保障他们的身心健康,并使其能有更多的精力去提升诊治疑难病症的水平。(2)加快推进县域综合医改。围绕“县级强、乡级活、村级稳、上下联、信息通” 的思路,构建县域内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服务的协同能力。(3)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避免公立医院出现“过度市场化”的倾向,使其回归公益性,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疑难病、急危重症病的治疗上,提高优质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3.2 构建医患命运共同体理念 医患命运共同体理念,对解决医疗资源配置问题、缓和医患矛盾、促进社会整体健康利益发展十分重要。医疗行业属于服务行业,但医患关系不等同于“一手交钱一手服务”的自由市场买卖关系。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早已就现代社会的日常医患关系提出“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即“医生与患者都是人,而作为人本身,他们是共命运的同伴”[11]。抗疫期间,医患共同受到新型冠状病毒的威胁,他们生死与共、命运相连,构成命运共同体,只有共同抗击才能取得胜利。而在疫情之外,医患也不应是单纯的利益关系,而是共同面对疾病的同伴关系,是彼此依存的健康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医患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可以重塑异化的医患信任结构,提高医务人员的医学人文意识和沟通能力,消弭患者的一些不信任因素,双方应建立起互信理解、彼此尊重的关系,使医患关系在制度、法律法规的轨道上良性运行。

3.3 加强医疗卫生文化的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在加强医药卫生体制机制改革的同时,加强医疗卫生文化建设,将对改善医患关系、促进医疗卫生事业顺利发展、建设健康中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3.1 以党建为引领,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当前,医院发展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职工价值观多元化,利益多样化,矛盾复杂化。因此,医院党建工作要创新形式,与文化建设密切结合,改变苍白无力的说教等宣传模式;坚持用“医患命运共同体”的文化理念作为医院文化的主旋律。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深厚的医德文化,如大医精诚、悬壶济世、医者仁心等。医疗卫生行业事关人民健康,要在医务工作者中大力开展传承中华民族仁者爱人的传统文化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成充满人性关怀和人文价值的服务理念,给予患者必要的温情慰藉和人文关怀,促进医患和谐。

3.3.2 以法治为基石,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坚持依法治院,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敢于触动利益链条,才能真正把工作落到实处。注重制度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各种医疗卫生服务行为;开展反腐倡廉大讲堂活动和警示教育系列活动;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引导医务人员牢固树立底线意识,贯彻医疗卫生行业“九不准”,廉洁行医,诚信为民,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塑造医疗卫生行业的良好形象。

3.3.3 普及医学知识,提升公民文明和健康素养:看病不是纯粹的商业交易,金钱买不来生命和健康。应加强对公民医疗卫生知识的科普宣传,提升公民的健康素养,使其知晓医学科学的不确定性与高风险性,从而使患者对医疗服务形成合理的预期,对从事救死扶伤的医务人员心存感激之情,增进医患之间的沟通、理解和信任。

3.3.4 以倡树先进典型为抓手,加强新闻舆论宣传: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以及网络新型主流媒体应承担起宣传医疗卫生文化的责任,多形式积极报道医疗卫生工作取得的成就、先进典型人物的事迹,宣传弘扬医护群体的崇高品质,展示医疗卫生行业的新精神、新面貌、新风尚,传播正能量,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关心、理解和支持医疗卫生工作。

猜你喜欢
医疗卫生医患医务人员
浅议医疗纠纷中对医务人员的法律保护
抗疫中殉职的医务人员
为了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京津冀医疗卫生合作之路
京津冀医疗卫生大联合
提升医务人员职业幸福感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
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
医患矛盾再会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