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成
(新疆师范大学a.马克思主义学院;b.学报编辑部,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演进,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思想文化产生激荡,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意识形态作为国家战略抉择的重要选项,正在经历新的伟大斗争,已经成为世界风云变幻的推动力量。“文明的冲突”带来了意识形态冲突的回归,所谓“历史的终结”并未终结意识形态斗争的现实。伴随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百年华诞,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也走过了百年历程。百年来,党始终把意识形态工作放在治国安邦的重要位置,始终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检验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指标,始终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凝聚人心的重要基石。回顾建党百年来意识形态工作发展进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历史也是一部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向伟大复兴的发展史、改革史和创新史。
意识形态演进的影响因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原因,既有历史机遇也有偶然事件,各种因素协同发力,共同推进意识形态演进历程。
百年来,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紧紧依托中国基本国情而呈现不同特征。革命战争年代,基本国情是整个中华民族受人欺凌,受人压迫奴役,民不聊生,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聚焦于凝聚民族利益最大共识,汇聚反抗压迫最大合力,激发群众爱国热情,从思想上、行动上真心拥护党的领导,舍身为国,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强大舆论基础。经济建设年代,基本国情从一穷二白到经济腾飞,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封闭保守到改革开放,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转向服务于经济建设,契合生产力发展,中华民族在站起来的基础上实现富起来的社会目标。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这是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重要的国情依据、基本国情定位,是新时代做好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国情遵循。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新时代基本国情为依托,从加强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管理权话语权掌控、加强宣传、网络领域意识形态管理等方面,全方位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引领,实现了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理论新飞跃。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意识形态演进致力于社会矛盾的解决,伴随新的矛盾产生的过程而不断强化上层建筑的内涵。随着时代变迁,社会主要矛盾也相应改变。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新中国成立以后,党的八大提出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直至进入新时代才实现新的转变;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也随之发生转移,从为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作动员,到为改革开放作舆论宣传,继而到为新时代伟大事业凝聚社会主义最强大力量,都与社会主要矛盾相生相伴,致力于发现矛盾、解决矛盾、化解矛盾,推进社会新的进步。
百年来,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受到国际环境的深远影响。国际环境的改变,使意识形态内容以及斗争形势随之发生改变。面对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对峙,党坚定选择了支持社会主义阵营,坚持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把马列主义作为我们党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指南;面对外敌侵略,面对亡国灭种危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甘被奴役、被压迫,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和信念,紧紧依靠群众,建立统一战线,取得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国际封锁,中国共产党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发扬人民民主,开启建设意识形态新征程;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致力于服务经济发展这一中心工作;进入新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全方位、多渠道渗透,这更加坚定了中国共产党建立社会主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决心和信心。
意识形态的发展同样遵循客观规律,不同意识形态维护的是不同阶级的利益,不同阶级的价值标准差异,导致矛盾和斗争必然客观存在,这也是意识形态演进的动因使然。列宁第一个赋予了意识形态以肯定的意义,他指出,“任何科学的意识形态都与客观真理和绝对自然相符合”[1]。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和社会结构基本要素的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系统的理论性、强烈的实践性、相对的独立性和历史的继承性[2]。意识形态发展除了受到外围因素影响,还应遵循内在演进逻辑规律。主要表现为:一是主体依附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依附于人民这一最大群体,追求的是人民利益最大化,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够得到人民的支持与拥护;二是外溢性。意识形态的边界存在一定模糊地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明确意识形态边界,确保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始终沿着正确轨道行稳致远。
影响意识形态的因素无法穷尽其变量,意识形态的多元碰撞给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带来新的思路,唯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与主导地位,争夺意识形态高地,强化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方能在意识形态斗争中稳操胜券,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助力。
百年来,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经历了革命战争、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征程,党的意识形态理论不断完善成熟。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中国革命运动,是包括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在内的全部革命运动[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形成的重要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之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对党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最终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1.1921—1927年,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启了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新起点
1921年7月23日至8月初,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了党的名称,明确了党的指导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开启了新的历史征程。中共二大的召开,重申党的最高纲领,制定党的最低纲领,党首次提出统一战线思想。这也为中共三大制定关于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奠定基础,推动了国共两党的合作。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确认共产党员可以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这一时期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最主要的贡献就是确立了党的指导思想,成为我们党意识形态工作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石。
2.1927—1935年,这一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理论成果萌芽和形成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时期,党在总体上逐渐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一系列自觉认识,并渐成共识之势。这些自觉认识和共识之势也体现在党的意识形态宣传工作的理论与实践中[4]。党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充分结合社会发展现实,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如通过加强支部学习和文字通识教育宣传马克思主义;通过开设培养党员干部的学校来系统传授马克思主义;加强宣传媒介建设,以出版专门刊物来研究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3.1935—1945年,这一时期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重点是凝聚民心、合力抗战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中华民族面临的是生死存亡、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坚决抗战,积极宣传抗战思想,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努力争取民心。更加注重加强军队自身思想政治建设,开展延安整风运动,第一次在真正意义上使党的思想达到了统一,真正实现了党内团结。毛泽东同志指出,“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5],要更加注重发挥人民群众智慧,坚持走群众路线。中华民族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党的思想、路线和方针得到实践检验,得到了人民拥护。
4.1945—1949年,这一时期是黎明前的黑暗,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进入为新中国成立营造舆论先导的重要阶段
侯惠勤教授指出,夺取政权的舆论先导和维持政权的统治思想营造,是哲学的两大意识形态功能。这一时期,进入国共对垒阶段,国共第二次合作彻底破裂,解放战争拉开序幕。“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取得决胜的基础,这一时期党的意识形态建设一方面仍保留追求和平的意愿,一方面做好了斗争准备,意识形态工作重点在于通过斗争为新中国成立制造舆论。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6]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已经做好了建立新中国的思想舆论准备,赢得了民心、军心,取得了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也开启了意识形态工作新的篇章。
这一时期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紧紧依托中国基本国情,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领域开展全方位的革新,注重探索从革命思维向社会主义建设思维的转变,意识形态工作不断向前迈进。
1.1949—1956年,这一时期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重心是为国家政权稳固营造舆论氛围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外形势极其严峻复杂。从国内环境来看,国民党反动派鼓动舆论战、制造白色恐怖、金融危机等试图颠覆国家政权。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致力于重建新的政治秩序,推进民主建政,完善民族政策,稳定民心、军心,赢得意识形态主动权。同时,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思想混乱,亟待发展和改造。党中央从实际出发,一方面坚持批判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另一方面在强调思想改造必要性的同时,充分尊重意识形态客观规律,对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采取了谨慎态度,保证了三大改造的顺利进行[7],有效巩固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发挥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导向功能。从国外形势来看,敌对势力虎视眈眈,企图颠覆中国的野心不死,党始终坚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方向,1950年10月,党中央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并取得胜利,奠定了新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地位,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指出,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这一时期我国支持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走独立自主路线;扩大对外经贸往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与处理国际争端,实现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一时期意识形态工作紧密服务于国家战略全局,为新中国政权根基稳固作出了贡献。
2.1956—1965年,这一时期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在曲折中前进
基于前期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改造实践,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正确阐释,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为进一步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水平,改进作风,适应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1957年4月,党在全国开展了“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和反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但囿于对当时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这场整风运动最终演变成了一场群众性的政治运动,致使反右运动被严重扩大化了,给党和国家造成严重损失。1958—1960年间,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跃进”运动。“大跃进”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是意识形态出现偏差所致,没有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急躁冒进,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较大损失,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党的形象。可见,意识形态工作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要求,才能确保社会发展稳步有序。
3.1966—1976年,这一时期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遭遇重大挫折
“文化大革命”时期,意识形态工作重心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造成了全国性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秩序的大混乱,各级党组织和政权机关严重瘫痪和半瘫痪,生产、工作和各项事业以及人民生活受到严重破坏、干扰和影响,教训深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意识形态呈现多元化发展,形成一元统领和多元共存局面。这一时期,党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充分解放思想,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开创了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新局面。
1.1978—1992年,这一时期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进入快车道,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方向,注重意识形态服务社会发展现实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结束了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思想混乱。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注重解放思想,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注重实事求是,进一步明确意识形态工作的地位和功能,就是要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为这一时期意识形态建设指明了方向。邓小平同志明确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坚定党管意识形态、保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根本标准,从根本上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安全。
2.1992—2002年,这一时期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在斗争中进一步走向成熟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致使社会主义阵营部分地走向崩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遭遇空前危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自由主义等社会思潮涌入中国,与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发生碰撞,物质文明累积的财富,使得一部分人迷信于、迷恋于西方社会形态、西方价值观,一定程度侵蚀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肌体。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在注重物质财富积累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文明建设,注重人民群众精神财富的富足。江泽民同志曾强调,“抓好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办好一切事情的保障,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一起抓”[8]。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党管意识形态的高度,实现了党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现实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注重从思想上、生产力上、前进方向上、根本利益上阐释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重大进步,标志着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3.2002—2012年,这一时期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在创新中实现新的发展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方向,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胡锦涛同志曾指出,“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重要原则和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始终牢牢坚持,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9]。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整体反映社会主体利益诉求,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科学发展,为人民群众谋取利益,为时代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的进一步拓展。科学发展观作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指引,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10],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重视人民利益诉求,解决人民难题,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和谐社会的建构提供了思想基础和价值导向。2009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总结的建党88年、执政60年来执政党建设的基本经验之一就是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把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执政党建设的根本任务[11]。这一意识形态工作经验总结成为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逻辑起点,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奠定了基础,在总结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经验过程中不断实现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升华和深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鲜明体现了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1.2013—2017年,党中央明确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把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精准阐释,是对意识形态工作规律的深刻把握,指明了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方向。2014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海淀民族小学座谈会上指出:“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需要很多力量来推动,核心价值观是其中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12]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意识形态工作重心,即核心价值观的作用的再次强调,是对核心价值观这一意识形态功能做出的新定位[13]。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意识形态的文化根基是其行稳致远的基石,这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逻辑归属。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坚持党性原则,最根本的是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党管意识形态的宗旨始终没有改变,这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支撑力量,也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政治质量保障。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14]。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这是我们面临的“新的变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解决好“本领恐慌问题”,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15]。这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新的特点,为新时代网络领域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16]。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发展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定位、发展方向、发展任务等进行了精准阐释,指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前进方向,这也为党的意识形态发展提供了哲学社会科学理论遵循。2016年7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95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17]。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是坚守初心使命与实现伟大变革的相向而行。习近平总书记从世情、国情和党情实际出发,对意识形态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阐释,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形势做出了新的判断,对当今我国意识形态工作进行了精心谋划和通盘布局,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拓展,实现意识形态创新理论的新飞跃。
2.2017年至今,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这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经验之根本。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新时代对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思想舆论基础,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方向。2018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事实雄辩地证明,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18]。这是党的意识形态发展必须始终坚守的理论方向。2018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就深化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指出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要做好做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特别是要在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坚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凝聚全国人民的最大共识,这一思想指引,为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行动路线,明确了任务目标。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把学校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阵地,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提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支撑[1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其中一个重要依托平台就是学校教育,这也是意识形态工作中十分重要的基础环节,必须抓牢抓实。2019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20]。首次以制度形式把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理论遵循进行了确立,这是党对意识形态工作规律的科学认识,也是对意识形态工作重要性的再次彰显。2020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指出,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21]。2020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指出,“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22]。这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彰显,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这也是党的意识形态理论丰富内涵中新的一笔。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指南,凝聚最大思想认识共识,贯彻于党的全面领导,指引中国前进方向,深受人民拥护和支持,成为新时代党带领人民走向伟大复兴的正确思想指引。习近平总书记从哲学和实践的高度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注重“人民至上”,这是党对为人民服务认识的新的飞跃,更加强调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时代表达。习近平总书记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指南,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标志着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规律性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在内涵上是指中国共产党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中国特殊的国情相结合,进一步根据领导人或领导集体的认知和经验,有意识地建构起来的一套思想和理论体系[23]。回顾百年来党的意识形态演进基本经验,突出表现为在斗争中实现成长、在管理中强化领导、在继承中坚持创新。
自中国共产党创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了旗帜上,要建立一个以共产主义为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经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时代进程,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没有改变,更加注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创造、更加注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实践运用,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鲜明的政治底色,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意识形态工作主线始终没有更改,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基本国情相结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融入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全过程、全方位,指引着中国共产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意识形态工作也不例外。百年来,党从未放弃过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毫不放松抓好各项意识形态工作,不断增强意识形态斗争本领,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根本政治保障。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贯穿于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制定、实施的全过程,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百年来,党始终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时刻保持先进性,在意识形态较量中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正确方向,完善批评与自我批评机制,继承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经验,不断赋予意识形态以新的内涵,引领社会主义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品质之一是实事求是,意识形态工作演进的最大实际就是契合中国国情发展现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社会现实相结合的典范。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随国情的变化而改变,因应国情的发展而发展,在继承与发展中实现创新,在创新中进一步获得发展。一是意识形态建设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同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致力于我国生产力发展进步。二是意识形态建设与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相适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决抵制西方所谓“普世价值”观念,阻止西方对我“西化”“分化”图谋,追求“合和”理念,致力于大同世界,这也是五千年中华文化所形塑的价值观念之精髓。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属性是人民性,意识形态作为党的意志表达是党性的彰显,人民性与党性本质是一致的,这也是意识形态领域关乎舆论导向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对党性和人民性之间的关系有精辟的阐释,“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24]。所谓坚持党性,就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意识形态根本问题[25]。党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从革命时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到建设时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再到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半条棉被”的故事,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为民初心和本色,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的深厚情感代代相传。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还体现在党具有的强大而坚实的群众根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就是做群众工作,重点是把党的意志转变为人民群众头脑中的理论武装,从而凝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崇高理想和共同目标而努力的最强合力。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统一的,任何企图把党性和人民性割裂的观点都是伪命题。
马克思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26]不同阶级属性造就了意识形态差异性,差异性是斗争产生的根源,也是斗争新常态的表现。多元意识形态斗争需要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一元统领多元,主流引导支流,这也是意识形态发展的规律性使然。百年来,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始终注重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塑造与引领,但是也从未放弃过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建党初期,党的意识形态建设重心在于争取群众、发动群众、领导群众开展武装斗争;新中国成立后,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突出表现为“两破两立”,即打破资本主义国家的幻想,立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打破资本主义文明就是当代人类文明的幻觉,立只有社会主义文明才是当代人类文明的真正出路[27];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趋于多元,党的意识形态建设致力于统一思想集中精力搞建设;进入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已经成为新的意识形态主战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伟大斗争中始终保持清醒,在伟大斗争中坚守正确政治立场,坚持“红色地带”、打击“黑色地带”、引导“灰色地带”变成“红色地带”成为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基本准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寄托,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思想源泉,也是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文化根基。意识形态隶属于社会文化结构,必须通过一定的文化形式来表现,人类创造的思想文化成果有相当一部分是以意识形态形式或包含在意识形态中被保存下来[28]。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构正是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传承与发展优秀文化内涵,共享全球价值,实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和合与共。德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彰显了求同存异的价值理念,坚持走和平崛起之路,提倡文明交流互鉴,致力于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繁荣,这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当代价值彰显,也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时代内涵。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致力于立足中国国情与实际,紧密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体系,始终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党的执政地位更加稳固,更加受到中国人民的拥护和爱戴,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伟大胜利。这一胜利得益于意识形态始终坚持正确的思想指引,始终坚守人民的价值追求,始终与中国社会发展现实相契合,始终坚持斗争,致力于建构适合中国基本国情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系。
意识形态问题从来就不只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而是深刻影响其他领域和整个社会生活的问题。2020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党中央统揽全局、果断决策,充分发挥制度优势,依靠全国人民,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打赢了一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攻坚战,铸就了伟大的抗疫精神。然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无心参与抗疫国际合作,一些政客、媒体凸显意识形态偏见,热衷于制造“政治病毒”,再一次掀起意识形态对抗的浪潮,意识形态霸凌的险恶用心暴露无遗,其目的就在于破坏中国的社会制度,遏制中国发展。无疑,这也给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带来新的严峻考验;同时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随着形势发展在党内、国内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
在党内层面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部分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党性不强,贯彻执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不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不坚定就会“缺钙”,会得“软骨病”。另一方面党的意识形态话语阐释力存在“不在场”的现象,失声、失语现象仍然存在,“历史虚无主义”“自由民主主义”等乘虚而入,影响党的意识形态权威性、合法性和先进性。
在国内层面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将长期存在。意识形态多元的事实与党的意识形态一元坚守之间还存在一定矛盾,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整合力和导向力还需要加强;第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话语能力以及安全能力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高校意识形态安全能力仍需强化,网络意识形态能力亟待提升;第三,警惕民族主义错误思潮,防止在“左”的路径逻辑自觉或不自觉的影响下,来解读本应通过改革开放来解决的瓶颈问题,这是转型期特有的意识形态路径依赖现象,必须引起高度注意[29]。
1.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攻击还将持续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遵循实用主义,重拾冷战思维,不希望看到一个日益崛起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国强必霸的冷战逻辑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中根深蒂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和攻击还将持续,这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逻辑,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企图通过宣扬所谓“自由、民主、人权”“普世价值”来瓦解社会主义制度,实现资本主义霸权政治。这一点我们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其攻击将会以舆论、网络、经济制裁、挑起争端甚至局部战争等形式出现,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多元挑战,因此,唯有放弃幻想,坚决同破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行为作斗争才是今后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发展的应然逻辑。
2.对我国“一国两制”制度安排进行攻击还将持续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20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平稳,但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企图扰乱香港社会和谐大局,美国“民主基金会”大肆资助青年参与所谓“抗争活动”,给香港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创伤,其背后的企图是通过否定“一国两制”制造民族冲突并搞乱香港,进而企图通过香港否定中国制度优势。对于台湾问题,美国不断释放错误信号,导致我国台湾岛内意识形态完全追随美国,不断发出挑衅,挑战大陆底线,因此意识形态斗争将会长期存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十分激烈,但是这些逆流终究阻挡不了中国实现完全统一的步伐。
3.利用民族宗教问题抹黑中国形象、遏制中国发展还将持续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直以来都把干涉中国内部事务作为一项国家战略,肆意抹黑中国民族宗教发展现实,挑唆民族矛盾,制造民族对立,与反华势力、恐怖势力沆瀣一气,无端干涉中国新疆、西藏事务,通过所谓的“法案”严重歪曲客观事实,干涉中国内政,借人权幌子,攻击抹黑中国政府的民族宗教政策;无端打压新疆农产品出口,对新疆企业进行制裁,大肆攻击必要的去极端化举措,无视新疆为保障人权所做的巨大努力,搞人权双重标准。肆意炒作所谓新疆“强迫劳动”问题,抹黑新疆的劳动就业保障工作,妄图剥夺新疆各族群众的劳动权,使其永远生活在自我隔绝、封闭落后的贫困状态,这是对新疆各族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反动[30],新疆的和平安宁是西方反华势力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为此党中央、国务院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回击,发布大量白皮书,如发布《新疆的反恐、去极端化斗争与人权保障》《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新疆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工作》《新疆的劳动就业保障》等白皮书,组织编撰《简明新疆地方史》,正本清源,澄清事实真相,一定程度上揭穿了西方反华势力的阴谋。但是我们丝毫不能懈怠,美国的一系列操弄明显超越了经济贸易摩擦的范围,显然是意识形态的较量,是意识形态政治的无理打压。西方国家利用民族宗教问题抹黑中国的行为还将持续,我们需保持定力,坚持走中国特色民族、宗教发展道路,提升民族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在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4.通过限制、打压高新技术领域发展,进而遏制中国全方位发展的举措还将持续
所谓经济制裁,是对中国高科技领域的限制,显然脱离了经济竞争本身,其背后是意识形态软实力的较量。随着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新能源、航天、高铁、5G技术等领域实力日益提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运用所谓经济手段,运用霸权主义思想,长期致力于意识形态领域的角力,形成僵持局面,要想打破僵局,唯有牢牢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自立自强。
5.西方学者意识形态研究偏见还将持续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共产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视、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提升、国家话语体系的转换等,海外学者对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中国软实力的建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与宣传以及主流意识形态维护执政党合法性的功能等问题展开了广泛研究和讨论,学者学会用中国话语去研究中国社会,研究中国意识形态,其成果中理性的声音和客观的评价越来越多。但囿于西方意识形态话语的局限,大部分国外学者对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走出本国狭隘意识形态的怪圈。西方国家意识形态带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共性特征,致力于为西方国家政治统治服务,正如美国将本国民族主义解释为爱国主义,将其他国家的民族主义解释为民族运动;将发生在美国的反对种族歧视行为视为暴力恐怖,却将发生在其他国家的暴力恐怖活动解释为反抗压迫的正义行动等等,处处坚持双重标准,一些学者带着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研究显然超出了学术研究的范畴,带有意识形态的政治偏好,刻意放大中国社会治理中的薄弱环节、肆意诋毁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从而服务于西方国家的根本利益,这是党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可松懈的根源所在。
中国共产党建立百年来的意识形态演进遵循生产力发展的理论逻辑,沿着意识形态发展轨迹,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高度推进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前进。其基本经验就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深度结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守党性与人民性高度统一,坚持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不动摇,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稳致远。回顾百年来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历程,党的先进性、革命性毋庸置疑,党的意识形态话语由革命性话语转向社会主义建设话语,进而转向全面深化改革话语。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始终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保持政治定力,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中成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一项根本制度,这是党的意识形态制度化的战略考量。意识形态作为国家战略已经成为全球共识。侯惠勤教授指出,意识形态作为维护执政党合法性的政治软力量,在执政和管理社会过程中起着其他任何元素无法比拟的作用[31]。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必定是长期的斗争、全方位的斗争,是无形与有形相结合的斗争,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贯穿的斗争,是基于国力的斗争,基于经济基础的斗争,更进一步说就是一场无硝烟与有硝烟并存的战争。要坚决摒弃短期行为、一劳永逸思维、走捷径思想,做好打持久战、主动战的准备,确保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健康发展,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稳步前行,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