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洋洋
(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广东 广州 511325)
超前消费在当今社会已经是一种流行趋势,其定义是指当下的收入水平不足以支出当时的消费金额购买产品或服务而在借贷平台进行超前预支[1]。网络信息的发达同时也带来网贷信息的发展,2020年年底,一组关于使用信贷产品的调研冲上热搜,调查数据显示,全国有1.75亿90后,其中没有负债的仅有13.4%,而其余86.6%都在使用过信贷产品。超前消费在大学生中同样广泛流行。超前消费有方便生活的地方,但如果使用不当,很容易使得大学生形成认知偏差,危及心理健康,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高校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正处于自我意识成长期,心理以及物质需求都较为旺盛,外在物质生活需求的满足就意味着消费需求的扩张,加之借贷平台的发展,消费心理往往导致了超前消费行为的产生,此时会借助于“花呗”、“借呗”等网络平台的借贷工具以分期付款,预支形式进行消费,甚至还有通过针对大学生出现的“裸贷”、“消费贷”等校园贷进行超前消费的情况出现(具体使用借贷平台情况看下图1、图2)。
图1 广东省某高校大学生借贷平台使用情况统计表
图2 广东省某高校大学生使用借贷情况消费情况统计表
合理的超前消费可以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减轻自己的消费压力,也可以培养大学生对金钱的合理规划的观念。有一部分大学生对超前消费有着求实心理,这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动机,其核心是讲求用品的实用和实惠,考虑商品使用价值,在有优惠力度时购买,也是在变相节约成本。这类大学生较独立、理性,自控能力强,对商品的追求有自身判断和标准,对超前消费有一定理性判断。这类学生在本研究中占有35.31%,由此可见,只要正确使用“花呗们”,也可以给自己缓解经济压力,当物质条件满足后,也可帮助个体缓解心理压力。
“镜我”也指“社会我”,指人的认知与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我与他人的社会互动中得到的反馈,他人对个体的评价会形成一面“镜子”,个体通过观察镜子中的自己形成自我意识。但如个体没有形成完整独立的自我概念,过于在意“镜中我”,自我的知觉、判断就会受到较大的影响,也较容易形成盲目和从众心理,如经济条件不能支持,就会导致超前消费现象发生。而“面子型消费”也在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认知,为了向周围人证明自己购买能力,消费超过其承受能力的商品,陷入超前消费误区。所以,过于在乎他人眼里完美的“镜中我”反而会导致迷失真正的自我,或者沉迷于“镜中我”消费之中,忘了自己真实的消费水平,导致超前消费的发生,甚至陷入恶性循环[2]。
首先,商家与新媒体的联合成为大学生消费的助推器。新媒体广告的优势在于传播范围广、查阅自由方便,对于商家来说制作和发布费用低廉、经济性强,大数据时代,网络可以跟踪浏览者的点击分布概况,在后台为商家提供可视化和潜在销量数据。广告设计文、图、声、像并茂,并且某些广告为专门契合大学生特点而设计,更具有趣味性和刺激性。诸如此类的设计也是不胜枚举。其次,明星效应也明显影响大学生购买欲望,在进行消费时,情感和直觉因素起了一定的作用,对购买产品不仅有满足使用的需求,也有要求满足感官的刺激的心理需求[3]。据研究发现,当明星作为广告代言人时,就承载了广告信息,明星与产品的结合,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品牌态度和消费决策。再次,新兴的传播渠道越来越隐藏,比如公众号推文植入软文广告,这种软性传播媒介也在起着一定的推动消费作用。公众号推文的特点在于以文章或观点的方式提前进行心理暗示,当文章篇幅以及情感递进程度可使读者达成一定的认同时,软广告便在这时出现。这其实是一种精神上的同化,物质消费已经增加了精神消费在其中。这种推广方式,也是大学生选择购物的原因之一。
首先,按照埃里克森发展八阶段理论,大学生正处于成年早期,主要的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同一性,主要矛盾是避免同一性发展混乱。大学生在对面外界诱惑时,容易受到外界评价的影响而改变自我认知。其次,超前消费行为的产生另一方面说明他们的延迟满足感还待加强,延迟满足感是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及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加强了延迟满足感对减少超前消费的行为以及对超前消费的合理认知有极大的帮助[4]。
积极心理学是由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在论文《积极心理学导论》中提出并加以运用[5]。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除作为个体疗伤治愈的工具以外,更可作为个体成长道路上的铠甲,是一种建设性的力量。与传统心理学科不同,积极心理学更加强调积极因素的作用,如积极情绪体验、主观幸福感、满足感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为正确引导学生的心理健康,应适当开展积极心理知识传播,从培养积极情绪、积极人格特质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三方面进行引导建设[6]。积极地情绪体验包括个体的满意度、幸福感、乐观和忠诚,培养个体积极情绪体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比如在开展课程过程当中由问题导向转为积极情绪渗透,由理论引导变为实践体验,授课形式种加入户外团体活动。积极人格特质的培养可从德育以及个体特质出发,学校可开展相关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自我并发展优势区域,从而促进个体积极人格特质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积极社会组织系统,主要在于培养人类的责任感和道德感,既包括个体也包括群体。面向大学生开展积极心理教育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和社会组织系统[7][8]。一些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原因就是社会支持系统没有建设完善,其次是积极社会组织系统没有认识到位。大学生在成长道路上应更好的发展自我,拥有较正确的心理防御能力,抗压能力,自我判断能力。
在积极心理培养视角下,掌握并内化积极心理品质,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自身价值通过合理的方式表现出来,并且对于超前消费具有正确的认知,对于是否需要超前消费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对于偿还超前消费的部分有一定合理的规划,由此可加强超前消费对于学生积极作用的一面,减少学生对于自身超前消费的恐慌心理[9]。
社会要充分发挥社会的载体作用,尤其是新闻媒介的宣传层面,更应该积极效应,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以及绿色的消费环境。媒介的宣传首先要推动绿色消费,要加强对网络以及大众传媒的监督规范,在社会中起到监管责任,积极宣传勤俭节约的优良风范。充分发挥政府管理职能,加大管理力度,全方位、多角度给予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价值观的引导。要督促完善相关法规体系,同时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消费氛围,引导大学生树立绿色的消费观[10]。学校应通过邀请专家开设一些关于树立正确价值观、消费观的思政课程,举办一些关于培养正确消费心理的讲座、专题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渠道、多方式向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家长应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及消费理念和管理理念,家长要尝试对自己孩子日常的消费和收入进行一定的梳理,帮助其在进行消费时有合理的规划。教会孩子制定一定的长远计划,适当脱离过度消费的圈子,选择与健康消费的人群多接触和交流。家长要做好引导大学生形式自我管理,为大学生提供消费情况的监控。
对超前消费心理进行观察其实就是对自我控制进行观察。有时候太过分注重外在形象,看似能使自身身份更接近于理想中的自我,却有可能引发他人或者是自己对真实自我的远离、陌生与不认同。心理学家Higgins指出,每个人都有天生动力,弥补去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如果一个人想要追去自的理想自我,也必须站在真实自我的基础上,只有真实地看见自己的优势劣势,才能找到现实可想的成长路径。所以,对于消费也是一样,要学会真正认识超前消费带给个人的影响,了解自我真实需求,尝试从自我内在进行满足,才能享受到超前消费带给自己的益处,否则只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