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怨欲忘”说起

2021-03-25 20:16罗旭池
视野 2021年5期
关键词:儒道弟子规老子

罗旭池

在经过了一个学期“儒道经典与人生智慧”课程的学习之后,我最有收获的是老师讲的《弟子规》。由于这节课的契机,我有幸真正“读”了一遍这部将儒家的思想精华用浅显易懂且朗朗上口的文字书写出来的作品,越读越觉得“如坐春风”,因此也想漫谈一下我在生活中对儒家经典里面关于“报怨”的一些体悟。

在《弟子规》中我最有感触的是“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这两句话。我们生活中时常受人恩惠,也经常与人结下怨怼,那面对这些怨气,和那些无理取闹的人,我们是默默将这件事记在心里,日后来日方长,默默报复,还是就事论事,争论不休?其实《弟子规》里面的话就很有道理:“怨欲忘”——我们要尝试忘掉怨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传达的人生智慧,虽然是朴素的,建立在那些圣贤们的思考和人生领悟上,没有什么科学的证明研究,但是却足够有指导意义的。

最近我遇到这样一件事,故事的开头是这样的:我和一个能力稍弱的人一起完成一项任务,整个过程中我干了大部分的活,然而对方的玻璃自尊心莫名受挫,恼羞成怒,将我骂了一頓。这件事之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从我个人的角度出发,来体会《弟子规》中传达的“怨欲忘”和“报怨短”的思想。我觉得,怨欲忘和报怨短更像是直接教给你一种做法,但是做法中种种好处则是需要你在做了之后慢慢体会。其实老子也说“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在这件事中或许我是能力强一点的一方,所以我们既然是一组,我就应该“大”她的“小”,“多”她的“少”,这不是圣母,而是为了将共同的目标更好地推进,而不是在完成共同目标的途中被琐碎的利益蒙蔽了双眼。其实这种儒道思想更多的是帮助我们能够以更长远的目光,更开阔的胸襟待人接物,最终目的还是要让自己幸福快乐。

我在被骂了之后其实是以最大的善意回应她的恶意,她当时骂我的时候我也冲动地想反击。事后我也想了一下,我当时为什么想反击,在心理学视角下,反击,或者是报复,是一种天然的自我保护机制,你伤害到我了,我也伤害你一下,让你感到痛苦,希望你以后就不要轻易来招惹我了。但是受到伤害之后不反击,真的是因为“怂”么?在经历这件事情以后,我觉得不是。事情发生以后,我确实很庆幸当时我的“怂”,正因为我采取了一种更宽容的应对方式,给了她称手的参考资料,我们最后的合作结果才能这么好,真是应了老子的另一句话——“曲则全,枉则直。”

在这件事我的反思中,发现《弟子规》教我们“怨欲忘”和“报怨短”并不只是教我们忘掉,我认为核心要点是在教我们老子所说的宽恕,而非简单的遗忘。其实讲宽恕的文章从小到大我看了很多,一直以为是在卖鸡汤,教我们当圣母,教我们愚昧的善良。在经历过这件事以后,我对书里说的意思有了新的理解。面对问题时,我们选择逃避,这才是真的“怂”。面对伤害性事件,我们刻意地不去想它,叫做逃避;用阿Q的精神胜利法,叫做逃避,逃避现实,沉溺于虚构的幻想。但无论是报复还是原谅,都是直面问题的一种解决办法,然而只有宽恕和原谅,才能从根源上忘掉它。我之前看过一个关于宽恕的研究:那些在面对伤害时采取报复手段的人之后的负面情绪会更多,他心里一直没有放下,会一直反刍伤害性事件。那些选择宽恕的人才是真正与自己和解,从痛苦中汲取了力量,忘掉了伤害,记住了成长。

我不报复,没有用同样恶毒的话语回敬她,起初是因为我相信我不需要向她证明什么,我对自己有着坚实的自信和自我认同,我不必以这种方式证明我的实力,而事情过后想来,相比于孔子所说的“以直报怨”,我觉得老子说的“以德报怨”有更深的人文关怀,目光足够长远。至少在我这里,我的“以德报怨”真的改变了许多,我们的合作成果很优秀,她在最后虽然没有明面上道歉,但是也不再抬杠,变得亲切了许多。

我说“以德报怨”有一种人文关怀是因为这种做法是建立在相信每个人本质不坏的基础上,只是他们的处境困苦,所谓“穷山恶水出刁民”,如果我们有能力的人帮助他们改变了穷山恶水,他们自然也不会“刁”了。其实我看过的一些研究也有类似的结果:那些自己经济和社会地位不高的男人,在感觉亲密关系受到威胁时更喜欢采取贬损伴侣价值的关系保护行为,对伴侣说“你不好,除了我没人要你”来保护这段关系;而那些有经济和社会地位的男人更愿意采用“我给你最好的,你留在我身边”这种方式。这件事的起因也是一样,大家都在期末,她能力不太行,肯定面临着比我还多的任务,更重的压力,脾气也大一点,但是在我给她提供了各种方便以后,其实这并不是想让她伸手不打笑脸人的舔狗行为,而是一种更直接的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的方式。我想这便是朱熹说的“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者也”,也像老师上课讲的那样:“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既可以帮助别人,又可以使自己心灵富足。

其实我在想到这一点时,对老子的敬佩油然而生。如果我没有什么科学文献的研究支持,让我自己悟,我可能永远也悟不出来老子的这层境界,悟不出来如此长远的目光和如此悲悯宽广的胸怀。

在整个儒道经典的学习过程中,我感受到的首先是一种“仁”。可能对于我们来说,经典里的许多句子乍一看让我们对它的可操作性充满了怀疑,甚至充满了鸡汤的香气,这也是我上这门课之前对儒道经典的印象——那是圣人做的,我们这等普通人,不需要像圣人一样高尚,圣人会宽恕,我们无慈悲,反击报复就行了。

可是就像《弟子规》中的最后一句话:“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这些儒道经典中蕴含的智慧从来不是一种束之高阁的思想,而是一种双赢的做法,是对别人和对自己的双重善良,而对自己的善良,需要在践行中慢慢体会。

儒道经典给我的另一个惊喜,是发现其中的思想与我的专业有着许多相通的地方:比如“扬人恶,即是恶”一句,和社会心理学课上说的群体极化异曲同工,在群体中说别人的坏话,会因为群体的力量导致整个群体对那人的偏见越来越严重,最后可能会产生暴力等不好的结果;在学习“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时,又想起了仪式感和自我觉察的相关研究:在特定条件下,一些仪式感会提高自己的自我觉察,和老师讲的重视对死者的缅怀,有利于生者在平日里能更好地约束自己基本上是一个意思……在古代,没有心理学,没有实证研究,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哲学的角度思考领悟出了这么多道理。

其实整个课程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奇妙的体验,发现祖先的思想与我所学的专业之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这些凝结了先人智慧的作品,虽然是朴素的,在我看来却是伟大,有震撼力的。

猜你喜欢
儒道弟子规老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中国乐派形成的思想传统中儒道释的特殊阐发与贡献
圣王与革命——由“汤武革命”看宋儒道统论中的“排荀”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老孔同源”与儒道互通——宋翔凤解《老子》思想的文化审视
智者老子
弟子规
贾政性格中的儒道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