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推进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立体路径

2021-03-25 17:34黄志兴
学理论·下 2021年2期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

黄志兴

摘 要:高校推进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工作,可以从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教育环体四个方面入手,探索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立体路径。从教育主体入手,建设红色理论研究队伍和红色教育教师队伍。从教育客体入手,养成大学生红色品德,引导大学生红色品德践行。从教育介体入手,开发红色教育资源,创新红色教育方法。从教育环体入手,建设红色校园文化。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立体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1)02-0093-04

红色资源是优质的教育资源,具有宝贵的育人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传统发扬好,让红色基因一代一代传下去[1]。高校推进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可以从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教育环体四个方面入手,探索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立体路径。

一、教育主体路径:建设红色理论研究队伍和红色教育教师队伍

(一)红色理论研究队伍建设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2]。为了更好地推进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工作,高校要建设一支紅色理论研究队伍,深入研究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一般性规律,指导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实践,提升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成效。例如2013年7月,教育部与中共党史研究室合作共建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嘉兴学院、湘潭大学、井冈山大学、赣南师范大学、遵义师范学院、延安大学、河北师范大学8所高校设立首批研究基地[3]。以这些研究基地为依托,汇集、培养、支持了一大批专家学者开展红色理论研究,极大地促进了红色理论研究队伍建设,产生了一大批红色理论研究成果,有力地指导和推动了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实践的发展。

(二)红色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红色教育教师队伍是高校红色教育的一线力量,其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质量和效果。要精心打造一支红色教育教师队伍,需选择了解红色文化、对红色文化比较有感情的人来担任红色教育教师,要让真信真懂红色文化的人来讲红色故事,这样才能讲得生动、感人。红色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要制定准入标准,要对应聘教师进行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专业素质的全面考察,确保红色教育教师立场正确、观点鲜明,发挥正向引导作用,而不是反向引导作用。随着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实践的不断推进,各高校意识到培养一支精干的专职红色教育教师队伍,是满足高校红色教育教学的必然要求。专职红色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能够保证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从事红色教育教学的研究,进而提高高校红色教育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提升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效果。在打造一支精干、专业的专职红色教育教师队伍的同时,建设一支兼职红色教育教师队伍也非常必要。兼职红色教育教师队伍不仅能够壮大红色教育教师队伍力量,而且兼职师资队伍来源广泛,经历和特长各异,能够吸收学术专家、党史国史地方史研究人员、红色遗址和红色博物馆纪念馆工作人员、红军后代、先进模范典型等各领域的力量,有利于满足多样化教育教学要求。提升红色教育教师队伍质量,还要加强培训,及时、恰当的培训是提升高校红色教育教师队伍质量的有效手段。高校应该重视对专兼职红色教育教师队伍的培训,进行岗前、上岗、在职的全过程培训。要实现红色教育教师队伍培训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创新培训方式,倡导体验式培训,让受训教师听得懂、学到手、用得上。高校进行红色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时还要注重职业道德建设。职业道德规范可以规范高校教师的行为,督促教师们爱岗敬业,齐心协力地为发展本行业、本职业服务。职业道德规范还可以调节师生之间的关系,增强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良好的职业道德可以维护教师形象,提升教师的权威性,保证红色教育教学的质量。高尚的职业道德具有深远的感染作用、示范作用,能够增强教师授课的信服力,让大学生们“亲其师信其道”,发挥主体性,积极传承红色基因。

二、教育客体途径:养成大学生红色品德,引导大学生红色品德践行

(一)红色品德的内化与外化

养成大学生的红色品德就是要将红色资源所蕴含的优秀传统和革命精神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外化为大学生的实际行动。红色品德的内化过程就是大学生认同红色文化,并将其内化为自身品质的过程。红色品德的外化过程就是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将红色认知、红色情感、红色信念、红色意志转化为自己的道德选择和行为选择,并形成自身的行为模式的过程。红色品德的内化和外化过程是辩证统一的,红色品德的内化过程为红色品德的外化过程提供了前提、奠定了基础,红色品德的外化是红色品德内化的最终目的。大学生红色认知、红色情感、红色信念、红色意志的巩固、强化的过程,也就是大学生践行红色品德的过程;大学生红色品德行为实践的过程,也就是大学生红色认知、红色情感、红色信念、红色意志综合作用的过程。要增强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有效性,高校在实践中就必须遵循内化外化规律,实现内化与外化的辩证统一。一方面,高校要积极推进内化过程,帮助大学生养成红色品德,从而为外化过程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高校要善于引导外化过程,促使大学生的知情信意行诸心理要素的均衡发展,激发大学生产生红色品德外化为行为的动机[4]。

(二)促进大学生红色认知、红色情感、红色意志、红色信念、红色行为的转化

大学生红色品德的内化和外化的过程,是一个包含红色认知、红色情感、红色意志、红色信念、红色行为的系统转化过程。从红色认知到红色行为的矛盾运动和良性转化是一个需要统筹推进、反馈调整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出现停顿和反复,高校需要采取各种方式方法,促进大学生红色认知、红色情感、红色意志、红色信念、红色行为的转化。

1.大力开展红色文化宣传,提高大学生的红色认知。红色认知是红色情感及红色行为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红色认知的发生,也就没有红色情感的产生,更谈不上红色行为的实现。推进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首先要提高大学生的红色认知。红色文化的宣传不仅要传播红色历史知识,更要促进大学生明确红色理念、红色立场、红色行为规范,进而形成大学生的红色情感、红色意志、红色信念,最终水到渠成地养成红色行为习惯。红色文化宣传在内容上要注意系统性、层次性和针对性,在方式上要力求避免单纯地“灌输”,可以通过观看红色影视、开展红色调查、参观红色遗址等形式生动活泼地进行,使大学生在一种主动愉快投入的状态中掌握红色文化的内涵、立场、信念和行为目标,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政治鉴别力、道德判断力以及行为的选择能力。

2.培养大学生红色情感、红色意志、红色信念,提高大学生红色品德践行能力。要重视红色情感和红色信念的培养。正如革命导师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5]。情感是认识转化为行为的“催化剂”,对人的行为具有很大的调节作用和粘合力。红色情感对大学生的红色行为的频率和力度有着显著的影响。培养大学生鲜明的红色情感,对促进大学生红色认知向红色行为的转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红色信念是明确的红色认知和持久的红色情感的产物,只有当深刻的红色认知与强烈的红色情感长期碰撞融合时,坚定的红色信念才能产生。而红色信念一旦产生,大学生的红色意志就会显著提升,进而让红色行为成为一种内生性的行为选择和习惯。体验式、激情式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大学生获得丰富具体真实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大学生红色信念的形成。高校推进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光电设计技术,精心创设红色教育情境,达到以情育情,以境育情。

高校需要向大学生提出明确的红色品德践行要求,促使大学生将红色品德内化,变成红色行动动机。提出要求是由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引导性特征所决定的,高校要顺利地实现目标引导,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红色教育和红色认同现状,保证行动要求合理、适当。红色品德践行要求既要适当高于大学生目前的接受能力,有思想道德水平提升的可能,以激励大学生奋发进取,开拓向上;又要切实可行,经过一定的努力可以达到。过低过高的要求都难以为大学生所理解和接受,难以起到引导的作用。红色品德践行要求只有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需要相协调,才能更好地内化为他们的行动动机[6]。

3.发挥红色青年榜样的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促进大学生红色认知、红色情感、红色信念、红色行为的转变,可以发挥红色青年榜样的示范作用。在红色历史中有许多先进青年的故事,他们的感人事迹往往能让大学生们深受感染,进而树立和强化红色信念。在每年的五四青年表彰中,也推选出了各行各业的优秀青年,他们中有许多正是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和红色品德的践行者,他们也能引领大学生们积极践行红色品德。在网络已成为大学生重要生活空间的今天,红色青年网络领袖的朋辈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们对青年大学生具有较强的非权力性影响力。高校红色青年网络领袖是指在青年大学生群体里具备较好的受众与重要影响力的大学生与青年老师,他们不仅是文明网民,更是红色文化的网络践行者。他们在大学生网络群体里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体现正面的舆论引导方向,能在无形中引导高校青年具备正确的审美、道德与法律观,抵御不良网络文化的侵扰。各高校要深度挖掘在青年网络亚文化中自然形成的领导者和知名人物,进行专门培养,大力包装宣传,精心打造自身独有、本校内部的红色青年网络领袖[7]。

三、教育介体途径:开发红色教育资源,创新红色教育方法

(一)开发红色教育资源

1.开发红色教材和课程。红色课程是对红色教育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诸多方面实施过程的总和。红色教材是依据红色课程设置编制的、系统反映红色教育内容的教学用书,红色教材是红色课程的具体化。红色课程和红色教材的开发是开展红色教育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条件,是规范红色教育教学标准,提升红色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红色资源包括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包含红色文物、红色遗址、红色歌曲、红色故事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蕴含着红色精神、优良作风等深刻内涵,能够为高校红色课程开发和红色教材编撰提供诸多的素材和载体。各高校积极利用地方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红色课程、编写红色教材、改革红色教育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形成了一批特色突出、影响广泛的优秀课程和优秀教材。例如河北师范大学教授朱月龙42年倾心锻造了思政金课《中国共产党的西柏坡时期》;井冈山大学挖掘本地红色资源,组织编写了校本教材《井冈山精神与当代大学生》。

2.建设红色教育基地,开发现场教学资源。建设红色教育基地是保证红色教育教学深入开展,提升高校红色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各高校在开展大学生红色教育教学时,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体验相结合,知识教育和情感教育相结合,大力推进红色教育基地的建设。各高校结合地域特色,挖掘利用本地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红色资源,建设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教育教学基地和现场教学点。比如赣南师范大学围绕“红色故都”瑞金开发建设了一系列红色教育现场教学点;遵义师范学院围绕遵义会议等红军长征旧址开发建设了一系列现场教学点。

红色教育培训中的现场教学资源开发是指将红色遗址、红色纪念馆、红色博物馆、红色纪念广场、综合博物馆的红色展厅等红色纪念场所转化为红色教育教学的新课堂。红色现场教学以红色遗址为背景,以红色文物为道具,通过现场参观、系统讲解、历史点评、现场互动等方式开展,能够充分地调动大学生的感官参与,能够有效地触发大学生的思考,有利于提升红色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高校开发现场教学资源要选择周边地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红色遗址和红色纪念馆所,这样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认同度,提升红色教育的效果。

3.構建红色文化话语体系。红色文化话语体系的构建就在于增强红色文化的感染力、说服力和渗透力。高校推进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就要顺应红色教育教学的需要,主动作为,构建传播红色文化话语体系。红色文化话语体系构建包括红色文化学术话语体系和红色文化大众话语体系两部分。红色学术话语体系是指对红色文化学术研究成果的规范表达和特色表达,在于促进红色学术成果在学界的交流、传播;红色文化大众话语体系是指对红色文化的通俗、生动的表达,在于促进红色文化在人民大众中的传播[8]。

一定的话语体系反映一定的思想理论。抓住红色文化话语体系的深刻内涵,就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红色基因的理论本质。构建和发展红色文化话语体系,要坚持红色文化的实践特征,积极与其他话语体系对话、交流,在交往中坚定自身的立场、亮出自身的观点、表达自身的关切,在现实生活中发展和传播红色文化。

(二)创新红色教育教学方法

红色教育作为一门特色鲜明的教学活动,既符合一般教学的规律,也有自身的特色。在红色教育教学中既要用到一般的教学方法,更要根据红色教育的特点,打造更有针对性的方法。在各高校红色教育教学中,除了会应用传统的讲授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还结合红色教育的特点,融合参观法、角色扮演法、情境体验法等具体方法,探索完善了颇具特色的体验式教学法、激情教学法,这两种方法的应用大大提升了红色教育教学的效果。

1.体验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强调师生的双向交流和双边情感体验,是一种具有良好互动的教学方式。体验式教学过程中既是师生知识信息的双向沟通过程,同时也是师生情感体验的交流过程。在红色教育现场教学中,体验式教学可以广泛地应用。体验式教学充分尊重每个学员的想法、观点、感受,激发学员积极地参与和融入红色教学活动中去,以一种积极、主动、投入的情绪和心境接受红色教育教学。例如井冈山大学开展的“重上井冈山”“重走挑梁小道”等体验式教学,让青年大学生亲自感受一下革命前辈当年的生活,显著地激发了大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有效地触发了青年大学生的内心情感,教育教学效果受到高度称赞。

2.激情教学法。激情教学法是教师通过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情感,创设出一种学习情景,促使大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增进观点和立场认同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能否保持饱满的热情对激情教学法的效果有着显著的影响。激情教学法强调以教师的激情感染大学生的激情,在充分激发学生情感和自信的前提下,将语言激情、情境激情、手段激情、结构激情、热点激情等有机结合起来,融入红色教育教学中,指导大学生在充满激情和自信的精神状态下接受红色教育,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9]。有些高校在红色教育教学中,通过在革命遗址前重温入党誓词、组织大学生在特定场合一起大声唱红歌等方式开展激情教学,往往能让大学生们热血沸腾、形成强烈的红色信念,很好地达到推进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目标。

四、教育环体途径:建设红色校园文化

(一)将红色基因融入校园媒体

高校媒体是指高等学校中的微信公众号、校报、广播电台、宣传栏、显示屏、学校网站、学报等信息传播媒介。高校媒体能够向大学生广泛传递信息并能短时间内实现对大学生的全方位立体式的覆盖。高校媒体从内容、形式上来说都比较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对大学生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利用高校媒体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容易在师生中建立起信任、互动、共进的和谐关系,特别是校报、微信公众号等校园媒体一般都实行“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的管理模式,有利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打破传统的简单灌输和说教[10]。

积极发挥高校媒体对红色文化的宣传,可以在校报和学报开设红色专栏,选登介绍红色历史、革命前辈和红色遗址的文章,刊发红色理论研究成果;播放红色歌曲和红色影视,讲述革命故事,宣扬红色精神,让红色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积极发挥网络媒体宣传红色文化,采用微信公众号、抖音、QQ空间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媒体方式影响和教育大学生,扩大红色文化的育人范围,增强主流思想的渗透力[11]。

(二)将红色基因融入高校党建

将红色基因融入高校党的建设,能够增强高校党员对党的认同,提高党员党性。红色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学习红色文化能够让高校党员了解党的丰功伟绩,明确党的执政合法性和合理性,生发自豪感、增强认同感。开展红色党建,能够增强高校党员的理想信念。红色资源中有许许多多革命先烈为了革命理想视死如归、舍生取义的鲜活事例,这些事例真实感人,能够激发广大党员的使命意识和担当意识。开展红色党建能够优化高校党员干部的作风,强化高校党员的纪律意识。少数高校党员干部官僚主义问题突出,法纪观念淡薄。通过红色文化的教育洗礼,能够警醒思想放松的党员干部,帮助他们抵御腐朽思想、享乐主义的侵蚀。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优良作风教育能够净化党员干部的心灵,优化党员队伍的作风建设。

高校开展红色党建,可以将红色文化融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让广大党员真学真信真懂红色文化,发挥红色文化对党员的培根铸魂作用;可以将红色文化融入组织建设,开展一系列主题党日活动和红色品牌创建活动,不断提升高校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可以把红色文化融入“三会一课”,营造昂扬向上、严肃庄重的组织文化氛围,让广大党员从红色文化中汲取智慧、陶冶情操、增长才干。

(三)将红色基因融入高校团学工作

将红色基因融入高校团学工作中,用红色精神武装青年大学生。各高校可以对青年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红色文化的活动开展科学、客观的评价,引导大学生积极践行红色文化,广泛传播红色文化。

1.将红色基因融入“三会两制一课”。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帮助广大团员青年树立正确的国家观、社会观、人生观。在广大青年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党史、革命史、国史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增强青年大学生对党的认同,增强青年大学生“听党的话,跟党走”的信念和决心。

2.将红色基因融入学生社团建设。学生社团是高校最受学生欢迎的群众组织之一,学生社团种类很多,许多高校招新时经常出现“百团大战”的热闹场面,这也使得学生社团在高校具有较大的覆蓋面和影响力。可以引导学生社团结合自身的功能和特长开展一些红色主题活动,使社团活动发挥引领大学生政治方向的作用[12]。

3.将红色基因融入班级建设。开展红色班级建设,创建红色班级文化,通过开展诵读红色家书、讲述红色故事、欣赏红色影视作品、参观红色遗址、学习革命先烈精神等班级主题活动,让大学生汲取红色营养,传承红色基因,传播红色文化。河北师范大学的邓颖超班、井冈山大学的红色励志教育班、嘉兴学院的红船先锋营、华中师范大学的恽代英班等红色班级建设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4.将红色基因融入团学活动。将红色基因融入“校园文化艺术节”“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艺术创作与展演等活动,能够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促进青年大学生积极践行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实际行动。例如河北师范大学创编了音乐舞蹈史诗《西柏坡》,北京交通大学和厦门大学排演了《长征组歌》。这些红色主题团学活动都极大地推动了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实践。

(四)将红色基因融入校园环境建设

校园环境建设对大学生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环境育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构建红色校园环境,让广大青年大学生长时间置身于红色物质文化和红色精神文化的熏陶中,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大学生的红色认知和红色情感,增进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

开展高校红色校园环境建设可以从建立红色纪念馆所和打造红色校园景观两方面入手。红色纪念馆所和红色校园景观是对红色文化的静态呈现,也是师生开展红色文化研究、从事社会实践的重要阵地,对于推进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具有重要意义。例如临沂大学精心设计了“三馆”“三院”,湘潭大学建造了以毛泽东铜像广场为代表的红色人文景观,延安大学建设了毛泽东题词石窑洞大学建筑群等人文景观[13]。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视察南京军区机关时强调 贯彻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神 扎实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N].人民日报,2014-12-16(0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467.

[3]王炳林,张泰城.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发展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80-182.

[4]张耀灿,陳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01

[5]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17.

[6]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08-312.

[7]刘锦鑫,张业华,肖薇薇.共青团视阈下高校青年红色网络大V培养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51):147-148.

[8]聂国林.红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有效实现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3.

[9]程淑娟.激情教学法在中职学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时空,2010,6(5):124-125.

[10]张婧.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高校媒体建设[J].中国报业,2012(2):41-42.

[11]苑晓杰,易丹丹.红色资源视域下高校党建的四个维度[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5(1):112-115.

[12]陶佳.论红色教育在高校共青团工作中的有效运用[J].科技信息,2010(17):705,716.

[13]王炳林,张泰城.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发展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74-177.

(责任编辑:张 珺)

猜你喜欢
高校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