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综述

2021-03-25 14:10曾影舒曼
鄂州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曾影,舒曼

(1.华东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2.华东交通大学心理素质教育研究院江西 南昌 330013)

自从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任务后,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国内学者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原则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实践性的问题,其任务是要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措施向大众传播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大众所理解和认同,从而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并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重点应是解决“怎样化”的问题,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由此,笔者总结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研究情况,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环境条件以及不同实践载体等三个角度出发进行综述,以期探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路径,并反思以往研究的得失,为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提出可供借鉴的研究建议。

一、从不同历史时期出发探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马克思主义自创立以来,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时期,其与时俱进的品质赋予了自身鲜明的时代性。回望历史长河,不同时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了大量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为新时代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总结。以下从不同历史时期出发,探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时代内涵。马福运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逻辑起点,其实现路径有:组织路径、斗争路径、实践路径、宣传路径等[1]。一些学者对长征途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路径做出了总结,他们认为当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工作主要是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红军的性质、宗旨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而展开的,具体宣传手段主要是新闻宣传、标语宣传和文艺宣传等[2]。魏继昆在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时,从生活这个独特视角出发,指出马克思主义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有的题中之义。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要走进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及军人生活,这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基石[3]。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也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李祥兴从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宣传普及中得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善于运用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各种社会思潮,牢牢掌握主流意识形态的阵地。同时,要重视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深入了解群众,才能提高当代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实效性[4]。何玲玲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探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围绕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二是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强调分类教育,具体加强对党员干部、青年学生、农民和知识分子等群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三是对各种错误的思想进行大力批判,弘扬主流意识形态,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阵地。四是要发挥党员干部在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中的作用,既要向人民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又要向人民群众普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等。五是要把握好党的宣传工具,充分运用党的宣传工具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5]。刘勇着重强调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党外知识分子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实践路径,主要从通过理论学习促使思想转变、通过土改实践树立唯物史观、通过抗美援朝提升思想觉悟、通过“三反运动”树立新的人生观等方面进行论述,高度重视党外知识分子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6]。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提高,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环境,相应地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也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刘书林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是全民树立共同理想的实践活动,核心内容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实践的教育,其路径包括确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运用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感人的语言,依事论理,寓教于乐,寓教于情等[7]。有学者指出,新常态下,要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让马克思主义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逐步内化。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包括,第一,理论教育;第二,行为示范;第三,制度保障[8]。陆奕君、徐玉生认为,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分三步走。首先,要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号召大家学习习近平的理论精髓;其次,要注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靶向传播,要以当代大学生为主要对象,培养一批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大学生;最后,要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阵地,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使大学生在课堂中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9]。

综上所述,不同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虽然在具体实现路径上有所差异,但却是有共同内核的。回溯历史,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甚至是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都是以理论宣传为核心,辅之以实践示范,最后从制度层面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提供保障。具体来说,不同历史时期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都注重对马列主义以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同时在实践活动中注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核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对实践进行指导,最后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制度保障。

二、从不同环境条件出发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一)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张书军、高乃云等人认为,推进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键在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奠定物质基础。同时,要培养大批具有深厚理论功底的少数民族干部,使其发挥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榜样示范作用。最后,抓好青少年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构建立体式的宣传教育平台以及建立保障机制等也对民族地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起着重要作用[10]。吴小军,张然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民族地区的传播要想得到更多民族民众的认可,就要从当地的实际条件出发,使马克思主义与当地的民情、地情紧密结合,通过分众化策略、民族实际策略、文化性策略、创新化策略以及民生化策略等具体策略去解决民族地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实际问题,增强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际效果[11]。黄家周认为,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要坚持学习先进地区的宝贵经验,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的同时,要结合自身实际加以合理运用。针对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对象这个问题,他认为在民族地区要以骨干分子和农民群体为主要对象,原因在于骨干分子在理论宣传方面往往起着模范作用,而农民群体则是民族地区的主要人群,这是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可忽视的实际情况[12]。

(二)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对意识形态教育起着重要作用,高校要重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建设,通过多种路径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福运、高静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显著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的提升,既要建设科学规范的课程体系,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又要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具体来说,建设规范的课程体系可以从明确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师队伍、注重教学反馈以及尊重学生实际等方面入手,全方位建设课程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重要因素,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造成重要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创建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使学生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13]。王冕指出,高校团组织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载体,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共青团作为党的后备军,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肩负着重要使命。高校团组织可以通过团日活动、志愿服务、入党推优等活动,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14]。朱铭、唐垚瑶认为,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以辅导员这支主力军为依托,发挥辅导员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影响力。具体来说,辅导员要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管理,辅助第一课堂的有序进行,同时还要开辟第二课堂,通过深入开展社会实践、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等措施,多路径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5]。

(三)农村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农村的推进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重要一环。在提倡乡村振兴的今天,巩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农村的地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崔军伟、孙念超认为,当前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社会思潮多元化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宣教力量的薄弱,是导致农村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效较弱的原因。若要提升农村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可以从优化社会环境和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入手,完善传播方式,根据当地实情改善传播内容,并着力提升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16]。孙秀芳、彭恩胜认为,农村地区有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庞大群体,需要从多方面去构建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阵地。首先,要通过深化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加大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投入来提升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文化基础。其次,改变农民小康水平的初始性,大力发展乡村经济,建设城乡一体化格局,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夯实物质基础。再次,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使党员干部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对人民群众起到积极影响,为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组织保障。最后,农村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工作,不仅要从思想上重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要致力于建设专门的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队伍,并加强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硬件设施的建设,加强对乡镇党校、广播站、图书阅览室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载体的建设,为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强有力的宣传阵地[17]。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农村的对象是广大村民群众,由于这个群体较为庞大,如何抓住主要对象,攻克主要矛盾,是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需要解决的一个实际问题。针对这个问题,阮晓菁认为,农民党员是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力量,因为农民党员既是农民,与广大农民生活在一起,又是党员,具有共产党的先进性,身份具有双重性。因此,要增强农民党员的党性意识和理论功底,为农民党员推动农村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奠定基础。同时,要积极发展农村青年党员,改善农民党员的知识和年龄结构,为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输入新鲜血液[18]。

由此可见,这些学者在研究不同环境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时,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载体、环境等因素出发,厘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具体来说,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以及农村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都具备的共同点就是要加强教育对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重点要抓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发挥党员干部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此外,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都重视教育载体的运用和教育硬件的建设,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三、从实践载体出发分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育路径

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路径,在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发挥着独到的作用,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意义。吴远、董昕认为,隐性教育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具有现实的可行性,而且具备了一般显性教育没有的优势。隐性教育可以通过以下路径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挥作用:一是构建科学的社会制度,通过社会制度的合理运行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产生认同感,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举办各种文体活动、志愿活动以及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三是形成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四是理论教育者要塑造正直高尚的人格魅力,以自身的感召力吸引人民群众自觉学习和认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内容[19]。黎学军则认为,家教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途径,通过家庭教育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递给家庭成员,提升家庭成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家教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需要儒学“例外”原则,即马克思主义是意识形态的指南,那么儒学具体承担教化大众的职能。同时,要以物质利益推动“家教”制度的长效建设,通过提供物质奖励营造更为融洽的家庭氛围。通过家庭教化使家庭成员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规范自身行为,这是家教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20]。

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路径

马克思主义根源于西方,为了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好地被人民群众理解和接受,可以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文化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孙志方认为,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要使之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并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增强传统文化的凝聚力、融和力以及群众文化归属感,并结合社会实践将传统文化以活动形式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起来,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构建了平民话语体系[21]。黄三生认为,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明显的内在联系,弘扬和发展红色文化,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可以将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呈现出来,让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通过落实红色物态生活化、红色制度文化生活化、红色心态文化生活化以及红色行为生活化等措施,可以将红色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社会生活中的落实提供现实的生活基础[22]。

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媒体路径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也在进行不断更新。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普及和发展,颠覆了传统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新的载体。王学俭、刘强认为,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方式必然要进行更新,要着力构建新媒体环境下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体系。具体来说,要确立党在新媒体中的强势地位,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新媒体路径奠定领导基础。同时,要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探索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辩证统一的传播路径,并加强新媒体技术人员的培养。要想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时代化的发展以及大众化的传播,就需要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方式进行不断创新[23]。葛学彬、李松林认为,加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机制的构建是时代的要求,是人民的期待,更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本身的内在要求。因此,要推动新媒体视域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机制的发展,首先要树立合理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目标,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实现稳步推进;其次,要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制度体系建设,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个系统工程能够有序运行;最后,要建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的考评机制,提高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质量[24]。汤云飞认为,新媒体具有交互、快捷、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等特点,可以使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更具快捷性,受众更具广泛性。微信、微博、QQ等社交软件的运用,以及专门网站的建设,能够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并赋予其较强的理论生命力[25]。

由此可见,学界在研究不同实践载体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时,主要是从教育、文化、新媒体这几个角度进行论述的。从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学者较为一致认为实践载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通过实践载体可以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传播,并与时俱进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批判继承。同时,以实践载体作为依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人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近年来国内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环境条件、不同实践载体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研究取得了丰厚的成果,为新时代我国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提供了理论支撑。但客观而言,国内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相关研究还存在不足并亟需完善。

(一)以往研究的不足

1.研究内容有待进一步深化拓展

通过分析研究发现,目前国内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重复研究的现象较为普遍,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尚有继续发展的空间。譬如,在研究农村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时,国内学者都指出要培养农村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并提出了增强农村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的相关途径,但对于如何激发党员理论学习的动力这一问题还需要加强研究。因此,从总体上来说,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2.研究论证的视野缺乏广度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研究,不仅对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以为国外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我国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条件、不同实践载体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可以为世界其他国家传播马克思主义提供借鉴。而目前很少有学者从这一视角进行研究,缺乏国际视野。同时,缺乏学科交叉研究,多数学者都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的视角去研究,而极少从管理学、传播学等视角进行研究。

3.缺乏相应的内外比较研究

通过对不同事物的比较分析,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更全面地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及其本质。当前,世界上存在不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国家,通过中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比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可以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寻找新的突破点。从当前学界的研究成果来看,大多数学者采用的是文献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法,很少有学者采用比较研究法,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理论研究的纵深发展。

(二)今后的研究方向

1.深化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的精度

尽管学界已经提出了不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路径,但是理论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尤其是在论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体路径时,要增强其学理性,并使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围绕如何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际效果这个问题,研究者应该深入各个群体,尤其是要下到基层,收集各个地区和群体行之有效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为制定出适合不同地域、不同群体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提供理论和实践借鉴。

2.拓宽研究视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的广度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全人类的解放具有重要意义,今后的研究不仅要着眼于国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还要放眼国际,树立开放的视野探究行之有效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同时,要加强多学科综合研究。目前,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等领域,但人民群众的生活是涉及到多方面领域的,所以需要进行学科交叉研究,借鉴社会学、传播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进一步拓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的视野,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

3.加强对比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的效度

比较研究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来说,因为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环境条件以及不同实践载体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是各有差异的,单靠历史分析法或文献研究法并不能满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的需要,应当引入比较分析法,将各种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丰富研究成果。一方面,从国内看,可以对不同历史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进行对比研究,从中分析得出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路径;另一方面,从国外看,可以将中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进行对比研究,探究国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对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借鉴意义,并分析当代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对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