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对高校思想治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2021-03-25 12:42
焦作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教育者思政政治

吴 倩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

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大数据是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依靠庞大的数据、多样的内容,实现快速提取信息,同时可以高效使用信息资源,对各个方面都产生着非常深刻的影响。2015年9月,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系统部署大数据发展工作,首次提出了“国家大数据战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化能力素养,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因此,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要将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把大数据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媒介和创新的新路径,发挥数据理性的作用,改变思政传统的工作方式和体制运行的机制,让数据焕发生动活力,不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走在时代的最前沿。

1. 大数据的概念及其特征

“大数据”概念最早提出于《第三次浪潮》一书,将“大数据”称为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真正最早将“大数据”应用于实践的是麦肯锡公司,由此取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当前,对于大数据的具体概念仍没有严格明确的定义。最初,大数据是指需要处理的信息量过大,超出一般电脑在处理数据时所能使用的内存量。大数据领域的权威学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中将大数据定义为:“人们获得新的认知、创造新的价值的源泉,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获得有巨大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或深刻的洞见。”[1]徐子沛在《大数据》中指出:“大数据是指那些大小已经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尺度,一般的软件工具难以捕捉、存储、管理和分析的数据。”[2]总的来说,大数据即海量信息,以更强的决策力、发现力和洞察力,对数量多、增速快、多样化的信息资产进行流程优化,挖掘低价值数据的潜在价值,摆脱随机抽样,以所有数据为样本,由因果关系转而关注相关关系的一种分析方式。

与传统的数据应用相比,大数据具有数据量大、数据更新速度快等特点,其显著特征可概括为“5V”。一是数据量大(Volume),数据量呈几何级数快速增长。据报道,每天约有2.5万亿字节的数据被创建,包含着各种各样的信息;二是速度快(Velocity),数据实时更新的速度快,双方数据交换和共享的速度也不断提升,分析处理数据的效率高,一秒钟的时间就可以从各种类型的数据中快速获取高价值的信息,这也是与传统的数据应用在本质上的区别;三是多样化(Variety),大数据拥有多种类型,类型范围广,分类标准多样,像视频、图片、位置信息、原始数据、非结构化数据、结构化数据和已验证数据等;四是价值高(Value),以往一旦完成数据收集的目的之后,数据就会被认为没有用了,大数据时代适当地利用数据和准确的分析将带来高价值回报,挖掘数据的隐含价值,使数据的使用价值得以实现;五是准确性高(Veracity),数据涉及全面,以全部数据为样本,避免依靠少量数据为样本的随机性,大幅度提升分析和预测的准确性,提高真实性和可信度。

2. 大数据应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2.1 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机遇

技术的发展推动大数据的快速进步,高校思政教育要积极适应互联网新生态,主动把握大数据的运用规律,树立大数据意识和观念。抓住创新机遇,发挥自身优势,推进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持续创新发展。

2.1.1 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

大数据使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更可靠,建构更动态的评价程序。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在“人”,但人的思维变化具有复杂性,思维的变化存在潜伏期,很难人为的理性感知到思想的变化。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很难量化人的道德情感。另外,社会的发展以及各种因素的变化,带来了更多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对这样多元化的环境,受教育者的精神需求和思想倾向也很难把握,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是一门复杂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评价也具有复杂性和不稳定性,难以控制。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并不完善,大多采用定性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缺乏全面、完整的调查数据,无论是对教师授课质量和效果的评测,还是评价学生对于课程的消化吸收与把握程度,结果都难以做到全面且客观。定性研究强调事物的质量,只从质量上去讨论,很难把握学生真正的思想状况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学生接受、理解、内化的程度没办法很好地体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难以评估,传统抽样调查更不能全面对教育者教育效果与受教育者学习程度进行评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能为思想政治教育者进一步做好工作提供外在动力和建设性意见,所以运用大数据进行评价至关重要。一方面,将大数据运用于强调数量的定量研究,借助大数据作为理性工具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主体进行定量分析,将态度和情绪转变为一种可分析的形式,从海量的数据当中观察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主体,避免主观倾向和经验主义。对难以量化的对课程感受进行评价,数据比主观经验更为可靠;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评测周期较长,并不是一次性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成绩评估和对教育者的民意问卷测评就可以实现,利用大数据对大学生的日常言行进行长期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动态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深入挖掘出对思想政治教育真正产生影响的、潜在的、尚未开发的相关因素指标,进一步优化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评价体系科学发展。

2.1.2 掌握学生思想动态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多依赖于教师经验和不完全的学生信息来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无法真实掌握学生的真正想法,不能准确了解学生的精神需求和思想倾向,更无法预测学生的行为趋势,教学设置难以精准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就难以保证,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处于很被动的状态。将大数据运用于分析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精神需求,可以很好化思想政治教育被动为主动,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是大学生群体作为网络活跃用户产生充分的数据,每个人口袋都有一部手机,似乎是一个行走的数据,通过微博、微信、QQ等平台发布语音、文字与人交流表达情感,利用搜索引擎解疑答惑,都会产生与之相应的数据,为分析受教育者的情感状态、思想动态和精神需求提供了充足的数据基础。二是数据的收集没有主观倾向,数据的记录和存储不带有目的和指向,记录先于调查和研究,具有客观性,可以用于对受教育者的分析。三是受教育者本身并不了解数据记录的过程,在日常生活中很难隐藏掩盖自身的行为,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且较为稳定,过去和当下的行为不免也是对未来行为的一个映射,所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和研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教育者经验观察的滞后性,准确地预测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情感需求,付诸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前瞻性。

2.1.3 实现个性化教育

大数据的迅速发展,在对象、环境、方法等方面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大学生使用网络频率高,大都通过校园网接口接入互联网,所以学生数据收集也相对方便。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数据进行充分挖掘和分析,根据受教育者反映在大数据的不同特点,调整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计划,通过大数据收集有关学生的信息,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智能化。

传统高校思政课堂大都是多采用灌输方式的静态学习方式,这一方式并不适合全部的受教育者,高校使用在线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进行授课、作业和测试,通过记录观看次数以及对错率,来分析学生,掌握情况和兴趣点,定位对学生具有吸引力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方式,实现个性化教育。一是传统课堂与在线学习相融合,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积极性和接受度,以最佳的效率吸收消化思政教学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改变了单一的教育方式,使教育方式多样化。变“人-人”的教育模式为“人-机-人”的模式,提高了受教育者的选择积极性和接受度,更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平等沟通交流,更好地发挥双方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互动性。

2.2 大数据应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掣肘

大数据为高校教师带来便利和创新的同时,几点问题也随之而来:数据的处理存在技术障碍、数据的分析面临道德困境、大数据应用带来师资难题、数据质量潜在的隐患等掣肘,在大数据的应用过程中要引起重视。

2.2.1 技术阻碍

一是互联网使用能力低下。无论是否学习互联网相关专业,当前大学生普遍缺乏数字素养,对于互联网的使用程度还停留在基础的简单操作,致使大数据进一步推进缺乏后续创新储备人才,加大了大数据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二是数据处理难度大。数字素养低,大数据专业教育者稀缺,数据处理信息量大,错误的数据导致错误的结果,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学生难从中获益。三是缺乏成熟的数据处理系统。大数据技术迅猛发展,应用于各个领域,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缺乏权威且稳定的分析系统,数据分析不稳定,系统出现故障,这样情境下的分析具有不可靠性,确实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四是数据隐私泄露。思想政治教育运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学生的信息会被反复查阅,学生个人隐私保护意识不强,技术的滞后让数据使用者难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2.2.2 道德困境

首先,通过数据分析,确实能够清晰了解学生情况,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针对性和指向性。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侵犯学生隐私的问题,伤害学生自尊心,而这种自尊意识恰好在大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大学生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意识的个体,都想拥有自己隐私的空间,个人信息数据被分析,想法被了解、预测,将自己的隐私公开在教育者面前,内心接受程度不太理想。其次,教育者通过数据分析去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的未来思想走势和行为进行预判,这种“人-机-人”的教育模式标准理性,在很大程度上缺乏感性层面的分析,教育者正面很难设身处地去理解学生,难以产生共情,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不具有亲和力。此外,这种利用大数据来把握预测思想动态的行为其实是对自由意志的一种考验,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受数据分析结果的影响,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僵化、机械化。

2.2.3 师资难题

一是教师思维僵化。大数据让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新环境下工作,思想政治教育者一般具有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和教学经历,部分人对大数据这种新型技术存在抵触心理,大数据带来的新技术和方法,对于年龄较长的教师来说,在短期内很难熟练掌握,思维方式也很难转变,难以对大数据产生信任。二是跨学科人才匮乏,大多数教师都是单一学科背景,很难适应新的发展需求,重新接触新的学科时间短、效率低、难度大。三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主体地位弱化。大数据冲击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理论,数据的隐喻性和扁平化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使教育者失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育的渗透性和有效性。这种摇摆不利于教育的推进和教育活动的开展。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自身意识弱化,无法更好地利用传统有效途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另一方面,教育者对信息和知识的垄断已经不复存在,大数据使得受教育者有了更多的选择,这实际上增加了教育者教育的难度。

2.2.4 数据隐患

思想政治教育在享受大数据带来便利的同时,要小心警惕大数据的潜在隐患。首先,数据娱乐化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一些非主流价值观和大量虚假不良信息吸引受教育者,在一定程度上异化了大学生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和身心发展,极大增加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其次,大数据可能被西方文化渗透所利用,通过数据分析,找到针对大学生的突破点,致使一些大学生的身份认同感降低,对现有的政治制度淡漠,盲目向往西方所谓的“民主”和“人权”,削弱了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观念,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容忽视的挑战。再次,大数据的存在可能使高校网络舆情压力增大,大数据分析使信息公开透明且传播迅速,很容易引发网络舆论的狂潮,这对学生有很大的冲击和影响。除此之外,在充分享受大数据所带来的便利之外,可能会过分膨胀对大数据分析结果的信赖,盲目信任数据的力量和潜能,而忽略了它的局限性,成为数据的奴隶。

3. 大数据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身处大数据时代浪潮中,全新的教育思维方式和视角,对传统的思政教学模式给予一定的冲击和挑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及时转变思维方式,探究创新路径,利用人工智能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智能化、个性化发展。

3.1 培养大数据思维,改变传统思政教育理念

大数据的渗透式发展,给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强有力的冲击,使教师的传统主体地位弱化,话语权受到了挑战,所以培养数据思维,掌握数据应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备的核心技能。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大数据分析是解决决策、发展、创新问题的一把利器,意识到将大数据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和意义,不能只停留在传统的“一刀切”的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培养大数据思维,树立大数据意识,克服对大数据的抵触和畏惧心理,能够自觉地利用数据分析去解决问题,积极主动地融入大数据时代。同时不仅要提高对数据的敏感性,及时关注并发现学生数据分析的相关性,挖掘潜在的价值信息,避免只追求因果关系而导致信息获取的滞后性,还要警惕数据独裁,防范大数据时代的安全风险,对于大数据发展现状有一定的客观认识,明确大数据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便利的同时,避免对数据分析盲目依赖和确信,以怀疑和批判精神,做好安全防范。

3.2 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培养跨学科人才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多是要求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了解相关的前沿理论和发展动态,属于文科类专业,对于计算机、统计学等理工科类的专业涉及不多,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跨学科人才稀缺,大部分思政老师对大数据专业知识掌握不深。随着数字化、智能化的普及,教师队伍大数据人才需求猛增,思政专业领域具备大数据分析和运用能力的人才比较欠缺,供给和需求不成正比,尽管我们意识到运用数据分析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重大意义,但运用大数据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理念并没有真正深入学校及教师个人,导致运用大数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有较大的局限性。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结合大数据发展趋势,实现学科资源整合,实现大数据分析人才和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有机统一,从源头上提升教育人才的质量。同时,加大大数据实验的投入和成果共享,重点面向思政教学的师资团队,定期开展教师数据素养培训项目,对不同阶段的教师采取多样化培训,不断提升教师对大数据的掌握能力。

3.3 提升大数据技术,建立隐私保护机制

2020年开始,包括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在内的一批大学开始重视数据的深度分析和应用工作。目前大数据在思想政治方面的运用处于发展阶段,技术有待提升,要不断加大对大数据技术的投入,高校之间成果共享。针对大数据运用中所涉及到的隐私问题,要制定详细的数据使用规章管理制度,尊重学生的隐私权,维护学生的个人信息安全,在规章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共享学生的数据资源,实现数据的最大利用。

对于在利用大数据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涉及到的隐私和个人权利问题,国家应当尽快出台相关大数据法律法规,严格规范大数据相关行为,将个人信息保护纳入国家战略资源的保护和规划范畴,建立大数据发展与个人隐私保护机制,使教育对象个人的权利得到有效保护,使大数据的监管、保密和安全防控工作有序进行,从而合情、合理、合法地运用大数据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总的来说,大数据时代带来新一轮的思想冲击,教育者利用数据分析,准确预测并及时把握学生的思

想动态,准确选择学生最容易接纳思政教育的方式,弥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教学效果等方面的短板,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更加个性化发展。但大数据带来的自由与责任并存,数据易泄露,难以真正地保护个人隐私,数据分析具有不可靠性并在一定程度并削弱了人的自主选择性,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提高自我分析能力与辨别能力,避免陷入虚假信息的困境,国家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保障,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适应大数据时代,根据大数据技术的内在特征进行创新和探索。

猜你喜欢
教育者思政政治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