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点、线、面”的中药学课程教学设计探讨
——以麻黄为例

2021-03-25 03:58王玉凤
关键词:中药学风寒麻黄

高 松 孙 娟 王玉凤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1)

中药学为传统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院校各临床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取象比类等方法和整体观念、辨证论证等思想指导中药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够综合运用中医药理论提升临床辩证用药的水平。然而课程课时量较少,内容知识点琐碎繁杂,学生学习效果欠佳。教师讲授时往往注重单味药具体知识点或者药对异同点的讲解,而忽略单元间、课程间或者学科间的关联价值,导致学生中医药思维弱化。有效教学的关键是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本文笔者以麻黄为例,基于知识“点、线、面”就中药学课程教学设计开展初步探讨。

一、教学设计理念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教”要抓住与“学”的本真关系[1]。教学内容应依据目标来设计,包括中医学专业培养目标和中药学课程目标[2]。一方面根据课程目标明确中药学的教学重难点,思考教学过程中的疑点;另一方面要站在专业培养的高度明确中药学课程的桥梁性质,设计应体现各知识单元内、课程内以及课程间的线;再者要放眼中医学科面,将其思想、特色和观点恰当地渗透到中药学课程中,并从专业需求面、课程认同面等角度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态度,以促进深度学习。综上即为本文采用的基于“点、线、面”的三维教学内容设计方法,此方法对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在熟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中药学与相近课程的知识衔接关系和能力要点,做到既传承中医药精髓,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推动中医学教育一体两翼发展。

二、基于点、线、面的教学设计要素分析

1. 教学目标分析

中医学专业学生应具有较为扎实的中医学基本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中医传承能力和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应热爱中医事业、具有科学的态度、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中药学课程要求学生能够充分意识到中药学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掌握基本理论以及各类代表药物的药性、功效和临床应用,具备根据辨证合理用药的能力。根据专业和课程目标,本单元要求学生掌握麻黄的主要药性、基本功效、临床应用及配伍,熟悉其来源,了解麻黄在诸多本草论述以及现代研究,能够根据风寒表证的临床辩证合理配伍,为临床组方提供指导意见,并结合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成果,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2.教学准备设计

(1)学情分析

课程授课对象为五年制中医学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他们经过了一年的基础课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相关知识,已完成中药学总论和解表药概述的学习,能够掌握中药学基本理论和共性特点。麻黄是各论部分的第一味药,部分学生因缺乏扎实的中医学基础,中医药思维尚未完全建立,面对繁杂的知识点虽然学习热情高涨,但学习深度不够。教师应关注学科内课程间知识的串联,可借助智慧树等平台的中药学慕课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2)教学资源分析

学校具有良好的教学硬件环境,如多媒体设备、文献数据库,PBL教室等,同时建有中药资源标本中心以及药用植物园,可有效实现理论教学与饮片辨识实践课程联合教学。

3.教学策略及内容设计

本课程选用唐德才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中药学》(第3版)教材,授课内容涵盖总论及各论354味中药,要求掌握、熟悉和了解的药物分别为135、92、127味,教学时数共80课时[3]。本设计授课学时为1学时,教学内容应关注知识体系整体框架,更要包括能力培养、情感等方面设计,以实现融合教育。

(1)点设计

教学重点:以麻黄“宣发肺气”的功效为主轴,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分析其药性特点和功效应用,以达到本单元“三基”目标。选择以麻黄为君药的“小儿清肺化痰颗粒”广告引出本单元教学内容,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结合视频采用启发式教学提出问题“麻黄的临床功效是什么?”,引发学生在现有知识体系基础上主动思考。以麻黄图片、饮片实物相结合的方式介绍其来源、特征,运用推演络绎法将麻黄的“宣发肺气”“宣畅肺气”“上宣肺气”的作用解释其“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并推导其临床治疗“风寒表证、胸闷咳喘、风水水肿”病证的配伍要点。课堂通过讲解、提问、鼓励等方式影响学生,问题环环相扣,保持学生思维时刻运转,主动参与课堂。

教学难点:针对麻黄的功效特点,如何依据临床辨证进行合理选药和配伍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麻黄作为发散风寒药,要突出其“宣、散”的功效特点,通过对比“风寒表实证”和“风寒表虚证”来强化对其为“发汗第一药”的理解,同时提出“麻黄-桂枝”配伍,简要介绍麻黄、桂枝治疗风寒表证的异同点。可通过回顾咳喘病因病机,引入“辨证论治”理论分别对“肺气壅塞”“寒痰停饮”“肺热壅盛”之咳喘讲授其配伍关系,以帮助学生在中医药思维指导下合理用药。

教学疑点:疑点可能是学生学习后提出的疑问或者是本学科存在未能破解的科学难题,设计中应体现对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比如可引导学生思考“麻黄治疗风水水肿与其提壶揭盖作用的理解”“麻黄茎发汗,麻黄根止汗的物质基础差异”“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为何提出麻黄须去节、去上沫”等问题,引导学生文献查阅,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批判性思维[4]。

(2)线设计

单元内的线:中药学为程序性知识,讲授时突出以功效为核心,将其性味归经和应用有机联系起来,知识点讲解注意层层深入,形成单元内药性-功效-应用的线。教师可通过类比的方法分析麻黄作为发散风寒药在药性和功效上的共性特点,如“其味辛、性温,可发散风寒表邪治疗风寒表证”,将麻黄与桂枝、香薷(夏月麻黄)等同类药在治疗病证特点进行横向比较,形成单元内概论与药物、药物与药物间的线,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融会贯通。

课程内的线:本课程总论部分主要介绍中药的基本理论,指导各药物的学习,各章药物之间通过配伍组成方剂应用临床,设计中应体现总论与药物、中药配伍的课程内的线。例如在讲授药性知识点时,通过回顾的方法应用中药药性理论指导学生对麻黄“辛散、苦降、温通”的理解。比如在讲述“麻黄桂枝相须为用”“杏仁乃麻黄之臂助”的配伍关系时,可提问学生对“药物七情”的认识,强化“同类不可离”“我之佐使也”的相须相使配伍关系。再如讲解麻黄性温配伍石膏治疗肺热咳喘时,可结合“去性存用”谈一谈李时珍对于中药药性“升降在物,亦在人也”的认识。

课程间的线:中药学教学设计应牢牢把握其桥梁课程的性质,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课程知识融入于内,并为方剂学和其他临床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讲解麻黄解表、平喘和利水功效时,应紧紧围绕其作用于肺经的特点,以整体观理论解释“肺失宣降”的病因病机,回顾肺的生理功能如主宣发肃降、肺朝百脉、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因风寒邪气侵袭肌表口鼻而导致肺失宣降出现恶寒发热、气逆咳喘以及膀胱气化不利。再如强调麻黄治疗实证时,可引导学生回顾“表实证”与“表虚证”的临床证候,并分析表证的虚实和八纲辨证中虚实的区别。同时在讲授临床应用时,可突出麻黄与清热药、化痰药、止咳平喘药、理气药等之间的配伍,为学习方剂科学组方提供理论支持。

(3)面设计

教学内容的面是超越知识“点”和“线”的内容,教师应从专业视域、学科面上进行更高层次的设计。比如在课后布置思考题要求学生从阴阳五行和辩证分析,从中药功效到预后判断的角度去谈谈中医“取类比象”的思维观点,以帮助学生建立中医药思维。同时可从专业认同面,课程价值面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如从屠呦呦先生获得诺贝尔奖、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的作用等方面稳固学生专业思想。再者可从育人面的角度,向学生介绍麻黄的本草论述和现代研究进展,设置开放性试题开展小组讨论,实现教学相长。

4.教学评价设计

本课程采用不同环节的的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将课上提问或者讨论交流表现纳入平时成绩,并对善于提出疑问表达观点的同学给与奖励性加分,要求学生开展16课时自主学习,并布置相关作业亦纳入平时成绩。组织学生开展阶段性和期末测试,阶段性测试以客观题为主,期末测试按照主客观6:4的比例出题,其中掌握、熟悉和了解的试题各占70%、20%和10%,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按照一定比例计算总成绩。此体系能够更科学、全面、合理地评估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既能服务于教学又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三、小结

教学设计是课程内涵建设的永恒主题,要以学习者发展理论为指导,鼓励以课程组甚至以系为单位,以科研方法开展集体备课深入研究。设计不是一劳永逸的,应根据课程内容、授课对象以及授课时间不断优化,设计不是放在抽屉里的,应提前与教师、学生共享以提升教学效果。基于“点、线、面”对教学内容进行关联设计,将打破课程界限,从整体上把握中医学学科的关键理论和知识体系,势必有效促进基本知识的深度学习,提升基本理论的把握能力,提高临床合理用药的基本技能。

猜你喜欢
中药学风寒麻黄
冬读古诗御风寒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感冒,要分清风寒还是风热
A Network Pharmacology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Influenza
Systematic Pharmacological Strategies to Explore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COVID-19
关注麻黄的配伍禁忌
感冒,要分清风寒还是风热
天气冷了,孩子感冒一定属风寒吗?
麻黄多糖提取工艺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