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玲玲 严冬琳 杨迷芳 严 斌 潘永初 王 林
(江苏省口腔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 江苏·南京 210029;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江苏·南京 210029)
口腔医学实验室是开展口腔疾病研究工作的重要平台,也是创新型口腔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建设水平代表了学院的科研水平、创新能力以及人才队伍建设,也影响着医院的学术地位、社会影响力以及发展前景。在口腔医学实验室的发展中,安全管理始终是实验室平台建设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一般实验室相比,口腔医学实验室涉及材料、生物、影像和化学等多门学科,贵重仪器较多;实验人员主要为硕博士研究生,个性化较强;同时存放了大量生物、化学试剂,危险源较多,因此实验室安全管理具有一定难度。
目前,国内共有口腔医学院校180余所,其中多数设有公共实验室。部分实验室是教学和科研合二为一,部分是教学与科研任务各自分开。本文主要探讨科研型公共实验室。科研型口腔医学实验室主要提供硬件设备和设备使用支持服务,配备少数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管理,但普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和管理问题。本文针对同类实验室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结合所在实验室的管理经验,提出口腔医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模式。
口腔医学实验室一般实行高校和学院共同负责和协同管理,但存在部门间职责重复或脱节,安全责任不明确的情况,容易产生推诿。同时,部分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建设落后,制度执行进展缓慢且监督力度不足。
口腔医学实验室从事实验研究的多数为硕博士研究生,具有不同的年龄、层次和个性化特征。同时,研究生白天有一定的临床任务,容易缺席实验室例会和各种安全培训,缺乏安全责任意识。
1.3.1 消防危险源
口腔医学实验室普遍空间紧张,部分设备堆放于走道或走廊,堵塞了安全通道;消防器材单一,灭火器数量不足或已过有效期,增加了火灾隐患。同时,接线板串联、插座老化及用水设备故障也增加了水电事故的暴露风险。
1.3.2 化学危险源
口腔医学实验室使用的化学试剂多数为易燃易爆和有毒化学品,直接接触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使用和存储不当极易造成火灾和爆炸事故。部分实验室化学试剂直接存放于普通木质柜,台账登记与使用记录不明确;易制爆、易制毒等管控化学品无双人监管;废气、废液等随意排放,增加了化学危险源的暴露风险。
1.3.3 物理危险源
口腔医学实验室配有水浴锅、超低温冰箱、灭菌灯、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CT机等仪器,可产生高低温、激光、辐射等危险物质,造成烫、冻伤和视网膜损伤等危害。部分实验室防护措施不到位,没有配套的防护设备和环境检测仪器,增加了物理危险源的暴露风险。
1.3.4 生物危险源
口腔医学实验室经常接触病人的唾液和血液等临床样本,被感染风险较高;动物实验中,动物的毛发、排泄物、血液及组织液等,可能造成实验人员过敏症状;微生物实验中,微生物可形成气溶胶经呼吸道传播或伤口感染。同时,生物实验污染物的随意丢弃,如注射器针头、刀片未收入锐器盒而直接丢弃至医疗废物垃圾袋内;实验动物器官、尸体直接作为生活垃圾扔入垃圾桶;微生物及其污染物未经灭菌处理,或灭菌后未检测灭活程度等,也增加了生物危险源的暴露风险。
1.3.5 特种设备
口腔医学实验室常备二氧化碳、氮气和混气气瓶,使用不当极易造成气体泄漏和爆炸事故。部分实验室气瓶散放在房间内或堆放在走廊,无专用气瓶柜和链条固定;同时瓶身无钢印标识,减压阀与气体种类不匹配,增加了气瓶倾倒和爆炸风险。实验室高压锅主要用于实验材料的消毒和生物废弃物的灭菌,部分高压锅存在温控失灵和排气管道堵塞等问题,增加了爆炸风险。
1.3.6 网络及数据安全
口腔医学实验室一般为内部局域网,实验人员在内网下登录并使用计算机处理各类实验数据。但实验室提供上网的同时,也面临一定的网络安全问题。常用的移动存储介质如U盘、智能手机、移动硬盘等,增加了实验室网络中毒的风险;云服务器、云盘作为数据存储的主流方式,也增加了信息泄露的风险。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移动终端的广泛普及,实验室实现信息化管理十分必要。但大部分口腔实验室还处于信息化前期阶段,没有充分利用新时代的大数据、信息化技术来提高安全管理效率,有的甚至停留在人工管理和纸质填报阶段。
图1:实验室安全信息牌
2.1.1 安全责任制
建立学校、学院、实验室三级安全管理责任体系,逐级签订安全责任书,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同时设安全责任人和安全负责人,张贴实验室安全信息,列出安全责任人、安全负责人、负责人手机号、危险类别、防护措施、灭火方式以及急救电话,确保学生在进入实验室前能通过安全信息了解到需要注意的事项并做好防护,在遇到突发状况时也能第一时间联系到相关人员进行处理。
2.1.2 安全管理制度
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包含应急事故处理、废弃物管理、危险化学品管理、生物实验安全管理、特种设备管理等,并制订详细的仪器使用说明和实验操作规定,以保障仪器和人员安全。
2.1.3 实验室安全准入培训制度
每年组织两次以上的统一培训和严格考核。培训内容包含规章制度、危险源管理等,制成PPT课件供网上学习,并建立考核题库,考核通过方可进入实验室。考核结果不合格者,必须重新进行培训考核。仪器设备培训纳入培训内容,实验人员第一次操作设备时应接受技术人员的机旁操作培训,直至学会独立操作为止。同时,每季度举办一次安全应急演练,现场进行逃生演示和个人安全防护设备使用教学,强化实验人员的应急救援技能。
2.1.4 研究生辅助管理制度
选拔部分优秀研究生承担一定的安全辅助管理工作。助管人员负责每天最后离开前的门窗、水电、设备开关的安全检查,并在工作人员值班以外时间内,承担对新进人员的监督与培训工作,如简单的操作培训、违规现象的纠正及突发事件的处理等。
2.1.5 实验室周例会制度
每周定期召开实验室安全工作例会,要求实验室工作人员和研究生助管必须参加例会,例会上及时提出实验室出现的各种安全或其他管理问题和解决措施。当遇到严重违规问题时,利用例会进行案例教育,会后将例会内容通过研究人员微信群全文再次传达,做到人人知晓,保证例会的强调作用。
2.1.6 动态工作微信群
为实验室的工作人员、研究人员和安全助管人员等分别建立专门的动态工作微信群,便于相互沟通、难题讨论和困难解决。实验室工作人员将关注工作微信群中的呼叫作为自己的工作职责。学生如遇紧急安全事件,可直接在群里呼叫相关负责老师,管理人员也可及时通报紧急情况处理的信息,确保实验室在开放期间的安全有效管理和高效持续运转。
2.1.7 以问题为导向的闭环安全管理模式
落实实验室安全检查制度,开展安全隐患自查自纠工作。管理人员联合消防、后勤部门每月进行一次实验室安全巡检,检查后将发现的安全问题分类汇总,制定整改方案并限定日期进行整改。整改完成后填写整改说明交由管理小组进行复检,如若不合格则继续整改,直至下次检查合格为止。同时,实验室网站每月通报一次实验室检查情况及整改完成进度。
3.2.1 实时监控平台
安装视频监控设备,监控范围覆盖所有实验区域,并可通过电脑、手机软件查看监控记录,实现24小时实时监控。对危险化学品储存室和气瓶存放处等危险区域,安装烟感探测器和气体检测报警仪,构成无线传感器网络并接入实验室局域网,一旦发生异常情况可第一时间鸣笛报警。
3.2.2 冷链监测平台
安装冷链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冰箱温度,并对样本库和大型仪器室等对温度、湿度要求严格的房间安装环境预警设备,实时记录室内温度、湿度等动态数据,并设置预警线,一旦达到预警值,可第一时间通过微信将信息传送至管理员。
3.2.3 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平台
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平台包含大型仪器授权、预约、使用和维护等电子化流程。平台上详细记录设备名称、测试范围、生产厂家、开放时间等信息。实验人员网上注册实名制账户,审核通过后可以自助预约仪器。仪器配备智能刷卡系统,实验人员在预约时间内刷卡使用,使用结束后刷卡关机,平台上可同步显示刷卡人姓名和运行状态,实现仪器设备的在线监管。
3.2.4 门禁管理平台
实验人员完成网络在线或现场学习与考试后,如果全部合格,可申请开放实验室的门禁卡权限,进入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如在实验进行过程中发生不良事件,或未按规程使用实验仪器或穿戴防护设备,后果严重者取消其实验室门禁卡准入权限,相关人员需进行再培训、再考核,通过后方能恢复门禁权限。
3.2.5 物流信息系统
实验室危险化学品,气体钢瓶以信息系统为依托分级管理。危险化学品瓶身上贴有电子标签,供应商经学校审批准入后负责运送,库房管理员在信息系统上确认入库,分类存放。实验人员按需通过信息系统向库房提出申领,领用人及管理员在危险化学品出库单上双人双签后方可出库。实验室设立标准暂存柜,当日未使用完的危险化学品,由实验人员在系统登记、管理人员核实后放置。废液数量及类别由管理人员核对后在信息系统上输入,由专业公司上门回收。气体钢瓶由实验室管理人员在系统上提出申请,学校库房通过后安排供应商负责运送。管理人员通过扫描识别瓶身上二维码信息,与实物对照无误后在平台上确认入库,分类存放。同时,信息系统可自动统计危险化学品和气瓶使用情况,生成报表推送至管理人员。
口腔医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不仅关系着研究课题的顺利开展,也关乎着仪器设备的完好以及科研人员的人身安全,只有建立口腔医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模式,加强危险源管理和信息化管理,才能保证口腔医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