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琳 琳
(资料图片)
在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省人大代表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履职尽责,察民意、体民情,围绕教育、医疗、养老、乡村振兴及其他民生热点问题秉笔直书、建言献策,提出了不少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 刘涛代表:降低民办普惠制幼儿园收费标准
广东省民办幼儿园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基础教育的一支生力军,但由于诸多原因,民办普惠制幼儿园在推行的过程中,仍然存在收费不合理、制度监管不到位、普惠制难普惠的现象,幼儿家长对于普惠制教育的普惠感受大打折扣。提升幼儿教育发展水平,是实现广东“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的重要手段;关注民生热点问题,是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全面发展的宗旨要求;受疫情影响,幼儿家长的经济压力进一步加大,民办普惠制幼儿园收费问题更加突显。进一步降低民办普惠制幼儿园实际收费标准,切实减轻育幼负担有着必要性和紧迫性。
建议逐步建立起民办公管制度,通过具体的管理措施,将民办普惠制幼儿园的管理规范化、模式化、责任具体化;进一步落实、健全民办普惠制幼儿园的监管制度,对幼儿园的收费项目进行规范,确保民办普惠制幼儿园的收费合理、合规,提升幼儿家长的普惠感受;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切实减轻幼儿家长的经济压力,促进民生问题解决。
● 王海代表:整治校外培训乱象
近年来,全国各地涌现出大量各类校外培训机构,采取“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等方法,不断让焦虑的家长把学生送进培训机构。目前社会上教育培训班鱼龙混杂,众多培训机构利用浮夸宣传、自我吹嘘制造吸睛效应,让许多家长裹挟其中不能自拔。这些以应试为导向、违背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发展规律、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培训,并没有提高中小学生的学习成绩,反而影响了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对孩子的健康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威胁,同时加重了学生父母的经济负担,甚至影响了家庭和睦。
建议出重拳治理中小学校外培训乱象:1. 严格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设立与运营,不符合要求的坚决取缔。校外培训机构必须经过政府主管部门审批取得办学许可证后,登记取得营业执照或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才能开展相关培训。政府主管部门随时监督检查,不符合条件的限期整改或者予以取缔。2. 严格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培训范围,治理整改到位。对学生的学习成长有利的内容如音乐、美术、球类等,课外辅导班应提供有组织的成体系的学习方式。学科类培训的教学内容则一律不得超出国家课程标准或者学生所在年级教学大纲。中小学校在招生时一律不得将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结果及竞赛成绩作为招生入学依据。3. 疏堵结合,清除产生校外培训的土壤。在治理校外培训乱象的同时,还要紧紧抓住“校内”不放,从源头上治理。坚决查处一些中小学校不遵守教学计划、“非零起点教学”通过培训机构考试排名来实现招生等行为,建议中小学校普遍建立弹性离校制度、推广课后延时服务。
● 梁真代表: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并趋于低龄化。主要表现在:厌学、焦虑、考场恐惧和认知变态等多种现象;有的学生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差,缺乏自立意识和生存能力;还有的存在交往障碍,缺乏责任意识与合作精神等,不仅严重影响到自己和他人的生活、学习及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甚至给社会稳定带来极大隐患。
为了全面应对当前我省青少年心理问题发生率和精神障碍患病率逐渐上升的挑战,形成学校、社区、家庭、媒体、医疗卫生机构等联动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建成有利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建议:1. 出台广东省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详细规定各部门具体职责、工作规范、评估机制等,对各个基层部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考评,鼓励支持各种社会资源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2. 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加快建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数据库,为每位学生建立档案并定期跟踪测评,通过针对性分析数据为政策规范、评估机制和管理体系等的建立和更新提供参考。3. 对学校或地区建设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专科医院等提出明确的数量规模与标准,注重覆盖偏远地区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4. 中小学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同时有计划地对所有班主任和课任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培训,建立心理咨询活动规范和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5. 建立家庭、学校、社区、医院协同教育模式,从源头减少心理问题和疾病的发生。6.通过公益合作、政府采购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源进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领域,作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益补充。
● 周剑代表:打造广东智慧康养新格局
2019年11月,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加快推进养老服务发展若干措施中提到“运用5G、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加快可穿戴、便携式监测、居家养老监护等智能养老设备以及老年人适用的产品用品和技术的研发、创新和应用。”如何为社区智慧康养赋能和为康养机构提质增效,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广东省在不断完善养老服务政策法规的同时,不断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已有显著成效。但是当前存在的问题有:尚未对智慧康养涉及的多个层面形成比较完整的制度体系,尚未出台智慧康养的标准化制度,缺乏能为康养机构和社区平台搭建系统化一站式的智能化综合解决方案;智慧康养服务专业人才短缺,特别是护理人员供不应求;目前智慧康养以软件平台和轻量化数据监测硬件设备为主,缺乏真正切中康养痛点和专门面向老人需求的硬件产品。
对此,提出以下建议:1. 通过高速5G通信、物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将智能设备整合在一体化的智慧康养平台中。2. 进一步培养康养专业从业人员,更深入满足老人精神需求,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学会使用智能设备并与智能化系统协作,优化个性化护理,并逐步塑造养老服务行业的高科技形象。3. 将机构养老服务与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融合发展,全面放开智慧康养场景,鼓励社保基金、保险机构、民间资本等参与到社会康养服务中,深化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在康养机构、社区养老中心等智慧康养场景中的应用。4. 鼓励加快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在全省范围内建立居家社区养老示范点,建议智慧康养和智慧医疗相结合,切实解决老人在晚年遇到的实际问题,让医养结合进社区与家庭,让不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也能在社区中便捷地获得所需服务。
● 黄少玲代表:完善智能时代老年人服务
随着我国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数字化也逐渐与人民的生活融为一体,随处可见的移动支付、人脸识别、扫码认证、网络办公等为人们生活工作带来极大的便捷与高效。但同时因不懂预约挂号看不到病,不会柜员机操作而拿不到钱,复杂的智能家电不会用,没有智能手机无法扫码等等每天都在老人群体中上演。
为了让老人群体有更多机会,更好更快的融入智慧社会,建议各级各部门加快行动,完善数字化老年人服务。1. 完善规章制度,健全工作机制。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建立全方位、全社会“智慧助老”的长效机制。2. 加强政策宣传,倡导智慧助老。全社会要多渠道、多角度、全方位宣传“智慧助老”的具体措施和典型事迹,在社会上营造全民“智慧助老”的浓厚氛围。3. 加强应用培训,普及智能技术。政府应在老年大学、教育培训机构、养老服务机构、村委社区等场所开设老人免费智能技术培训,并动员服务场所增设志愿服务岗,为老年人提供智能运用服务。4. 完善智能产品,进行适老化改造。各智能终端生产厂家设计产品和服务时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特点,政府要对进行适老化改造的智能终端生产厂家给予支持和优惠政策。5. 优化服务体系,线上线下共存。在不断研发适老智能产品的同时,在诸如银行、医院、旅游景区、缴费窗口等场所也要保留最基本、最简单的传统方式和渠道,让老人们“不智能”也能在快时代下畅行。
● 徐苑玲代表:支持欠发达地区中医事业发展
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的魂宝,几千年来为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各地中医院立足自身定位,把中医药事业作为建设卫生强(市)县的重要推手,推动了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简、便、验、廉”的中医特色诊疗服务更加凸显,群众得到了实惠。
但是欠发达地区的山区县,由于受地理环境、硬件设施、人才引进等多种因素制约,一直不能取得较大发展。为抓住机遇,促进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建议:1. 给予政策扶持,改变人才难留、难以引进的局面。近年来,中医院硬件设施较之前已经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最紧迫的问题就是人才问题。山区中医院人才不断流失,需要的人才难以引进。建议在政府主导下,省、市、县三级医院建立紧密型医联体或形成结队帮扶,引进三甲医院“组团式”帮扶的专家团队,提高新院诊疗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政府对引进紧缺岗位人才,学科带头人给予政策扶持和经济补助,提高在职在编职工的工资、绩效和五险两金的拨款比例,提升工作积极性。此外,对县域医共体内的人员流动给予医院一定的调配权,激活医院及整个医疗卫生系统的内在动力。2. 增加中医发展专项支持经费。不断增加专项中医经费,用于中医诊疗设备的更新、维护,以及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人才培训,聘请省市名中医、国医大师坐堂等,使医院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优势,提高中医预防、保健、诊疗水平。
● 佘京鹏代表:强化乡镇健康医疗工作管控
近日石家庄新冠疫情中的农村患者占了70%以上,农村的健康医疗问题再次引发社会的高度关注。2018年以来,我省开始实施“广东省健康扶贫三年行动计划”,采取一系列措施解决贫困地区居民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返贫和因病致贫问题,使我省贫困落后地区农民的医疗卫生环境有了改善,困难群众的卫生医疗保障有了提升。
但是,目前我省仍有不少边远山区自然小村落,村中中青年大多外出打工,剩下老人和小孩留守。一些小村落没有常设医疗机构,由于资金、人员素质等原因,村医疗站的卫生医疗条件贫乏。而且这些村落大多交通不便,通讯条件也差,有的还没有手机信号,村民一旦患病便陷入困境:村中无处就诊,也无法将患者及时送医;交通和通讯不便,求助困难。如此境况迫使一些村民患病之后,能忍则忍,可拖就拖,或采用土办法自行处理,不少小病忍成大病,普通病拖成慢性病,催生了因病返贫、因病致贫。这种情形是与当前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的国策相违背的。
因此建议如下:1. 采用巡回医疗方法。由当地医疗部门派出巡回医疗小组,在这些小村落进行巡回医疗。每个村落都设定固定的日期到诊,让村民都知道哪一天会有医生前来看病。2. 巡回医疗小组的医生最好以全科医生为主体,以适应医疗对象“面广点散”的特点。3. 强化乡镇卫生院管控,就近向小村落村民提供电话等联系方式,方便村民的紧急求助,在必要时候紧急出诊。4. 对患有重病或慢性病的贫困患者造册立档,定期跟踪复诊,并确保落实各种优惠政策待遇。
● 周济雄代表:数智化赋能乡村振兴
《广东省乡村振兴科技计划》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5G、区块链、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应用。从目前发展形势来看,我省农业农村发展存在不少短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任务依然繁重,乡村治理体系存有漏洞,外出农民工生活幸福感有待提高,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还需下更大功夫。
为此,建议省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大力推动数字乡村建设,消除城乡数字鸿沟,切实改善乡村地区人民的生活品质。1. 加大乡镇地区5G与基础光纤网络入户的政策扶持。建议更大范围地降低农村地区5G建设费用,让村民共享信息技术发展红利。2. 大力推动5G+农业的应用推广。加快推进涉农管理及服务农业生产和产品销售、乡村旅游、村镇电子政务应用等农村产业互联网发展应用,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数智支撑。3. 扩大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互联网服务在乡村的应用。积极发挥新技术的优势,促进优质教育资源远程共享,延伸远程医疗的应用范围,将有助于弥补乡村学校教育短板,减轻患者就医负担,缩小城乡在教育和医疗方面的差距。4. 增加智能安防的预算配置,解决城中村安全治理痛点。大力推进“雪亮工程”建设,把技术防范纳入乡村规划和建设。在镇村公共活动场所、重点要害部位和易发案部位,设置治安视频监控。
● 何丽珠代表:促进山区县农村电商加快发展
农村电子商务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在新型消费提质升级的形势下,加快推进农村发展电子商务,是助力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举措。
(资料图片)
为此建议:1. 政府主导,推动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将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纳入城乡统筹发展工作体系,加大财政投入,构建覆盖乡村的多级农业信息网络。出台鼓励优惠政策,大力推进农产品网上交易,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法律法规和农村电子商务政策,加强市场监管,保证农村电子商务健康有序发展。2. 不断改善我省农村电子商务的基础环境和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推动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升级,建立综合性农村信息化网站及乡镇一级的电子商务网站,鼓励农业生产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建立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信息管理和协作机制,建立有利于青年电子商务发展的配套政策体系。3. 加快农产品品牌化建设。强化农户和涉农企业的品牌意识,打造一批全国范围内有影响力的电子商务企业。4. 培养现代农民和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加强对农民的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培训,同时要加强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夯实农村电子商务的基础。
● 欧阳彦代表:搭建电动自行车管理智能管控系统
近年来由于绿色、便捷的特点以及快递送餐等互联网经济的高速发展,电动自行车在给市民带来出行、生活便利的同时,由于骑行人员交通法规意识淡薄导致交通违法行为极为普遍,引发火灾事件也时有发生。长期以来,这一庞大的交通违法群体一直游离于交通法规的有效监管之外,给公共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已成为城市治理的难点及痛点问题。在当前警力紧张的局面下,如何运用科技警力,采用高科技电子稽查手段,加强对电动自行车的管理,加大对电动自行车交通违法的查处力度,建立健全长效的非机动车管理体制,是全国各大城市社会综合治理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
建议全省搭建基于电动自行车管理智能管控系统:1. 电子证照系统。车行证照系统录入车行车辆信息,按照新国标统一备案登记车辆电子行驶证随车发放,一车一证,3C认证,统一管理车主带牌购车。2. 营运企业管控。外卖、快递、物流等企业营运车辆管理,城市共享单车、助力车、电动车等运营车辆管理。3. 违章管理系统。电子警察、视频取证、远程执法、信号优化等基础功能,发挥违章精准识别、AI 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强大技术优势,将审核平台、专网数据接口、外网服务端口进行数据融合。4. 治安消防预警。防盗追踪、视频案件还原,犯罪数据碰撞、预警数据建模异常警报、社区安防管理,消防隐患预警、联动应急响应。5. 车辆管理。严格按照新国标,监管车辆从出厂到回收,全生命周期大数据管理。6. 交通优化。流量监控优化道路信号和标识系统,为道路规划和改建提供依据。7. 治安预警。预警建模、防盗追踪、数据碰撞、案件还原等警务数据异常分析。8. 消防应急。社区安防、异常警报、消防预警、应急响应等消防数据图像建模。9. 统计管理。人/机动车/非机动车流量分析、各支队违章排名评价、整治评估汇报。
● 陈琼代表:创新外卖食品安全监管方式
近年来,网上外卖逐渐成为群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外卖餐饮对保障基本民生、增加社会就业等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链条长、环节多,加之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食品安全监管法规、标准和手段还不适应外卖餐饮快速发展,平台和入网商户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消费者维权难等问题凸显。
建议:1. 整合政府与市场数据资源,探索“互联网+信用”新型监管模式。明确平台在法规许可范围内,对入驻商户实行商业管理。对商户从信用和食品安全两个维度进行风险评级,对高风险商户依法依规处理。2. 推广食品安全电子全程追溯,实现外卖食品二维码追溯全覆盖。除了原料采购、食品加工人员、食品加工时间等信息,还要将配送车辆、配送人员、配送时间以及外卖的制作、分拣、装车、运输等多个节点信息注入二维码,真正实现损害可赔偿、责任可追究。3. 市场监管部门完善入网小餐饮服务提供者台账,对小餐饮店铺加强检查力度,开展线下综合治理。4. 从准入审核向事中事后监管延伸,推进包括食品经营许可证、小餐饮各类经营凭证等监管大数据平台建设,利用消费者评价等市场数据实现精准监管。5. 市场监管部门加大督促第三方平台对配送人员管理的力度,明确规范流程,实行资格审查,做好配送车辆和餐箱清洗消毒;定期开展专项整治,通过查处典型案件来提升外卖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