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理 明
南海之滨,春潮涌动。光阴之箭穿越时光年轮抵达2021年,满载希望之光,开启全新征程。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站在新起点上,广东如何迈好第一步、夺取“开门红”、见到新气象,世人格外瞩目。
1月24日上午,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在广州隆重开幕,省长马兴瑞向大会作省政府工作报告。这份工作报告不仅公布了2020年的“成绩单”,还描绘出2021年的发展“任务书”。这既是一张历史答卷的收笔,也是“赶考”新时代的起笔。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民有所求,政有所为。2021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以上,进出口实现正增长,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1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 200万吨;完成国家下达的能耗强度控制目标任务。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为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好第一步、夺取“开门红”、见到新气象,省政府工作报告强调重点抓好十个方面工作:
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包括: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建设“数字湾区”;推动港澳法律、医疗、建筑及工程等专业人士在大湾区内地便利执业;加快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建设;加快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努力实现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支持深圳构建高水平要素市场体系,探索超大型城市治理新路径;完善广深战略合作机制,联手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和综合交通枢纽。
增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功能。包括:加快高铁和货运铁路、跨江跨海通道、枢纽机场、重点港区港航等项目建设;推动“三江连通”工程全线贯通,推进天然气主干管网“县县通”,打造珠三角5G网络城市群;布局一批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开展“粤贸全国”计划;实施贸易高质量发展“十大工程”,培育一批进口贸易促进平台。
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包括: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深入实施“广东强芯”行动,加快在集成电路、工业软件、高端设备等领域补齐短板。
坚定不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包括:推进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建设;探索实施“链长制”,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培育一批本土服务业龙头企业,擦亮“广东服务”品牌;加快发展海洋产业集群,实施海上风电领跑工程。
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包括:推动珠三角核心区优化发展;支持汕头、湛江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支持北部生态发展区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增强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五大现代化都市圈集聚功能,实施县域品质提升工程,着力解决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包括: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开展新一轮垦造水田三年行动;高水平打造“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强种资资源保护利用和种子库建设;建设富有岭南风韵的精美农村。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试点开展镇域品质提升行动,提高乡镇建设水平,全域实施“五美”行动;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实施新一轮省内帮扶、乡村振兴定点帮扶工作。
加快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包括:完善粤东粤西粤北政务信息化基础设施,实施“一网统管”三年行动计划,基本实现高频事项“跨省通办”;加快引领型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继续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支持个体工商户健康发展;深化城商行、农商行改革,抓好广州期货交易所建设,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扎实抓好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包括:分区域分行业推动碳排放达峰,持续推进水环境治理攻坚,构建以臭氧防控为核心的大气污染防控体系;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
塑造与广东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文化优势。包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提质工程; 繁荣发展岭南美术、广东音乐、地方戏曲等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开发红色文化、南粤古驿道、少数民族村寨等精品线路,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办好第三届亚洲青年运动会。
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包括:出台“3.0版促进就业9条”,纵深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实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工程,全省11所新建高校(校区)年内建成招生,实现地级以上市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全覆盖;新支持20家高水平医院建设;打造居家社区养老“15分钟”服务圈;全面提升平安广东建设水平,深化平安创建活动,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巩固军政军民团结,深化实施“戎归南粤”就业创业工程。
“2021年又是一个崭新的坐标、一个全新的起点。马兴瑞省长所作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有力回应了全省人民的关切与期待,并对2021年工作重点作了全面部署。一组组数字、一项项目标,体现了广东2021年聚力破解发展难题的信心与决心;一个个关键领域的部署、一件件务实创新的举措,预示着广东2021年推动高质量发展将大有可为!”在分组审议省政府工作报告时,一些代表如是评价。
代表指出,开局即决战,起步即冲刺。“十四五”开局元年,广东上下要实干实干再实干,落实落实再落实,把各项工作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向前推进,一个领域一个领域逐个突破,一件事情一件事情抓出成效,圆满完成2021年各项目标任务,切实把2021年美好蓝图变为发展现实。
港珠澳大桥(资料图片)
翻看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不难发现:报告集中笔墨对21地级以上市一一点名给任务。21个市领到新任务后应该怎么干?省政府工作报告给出了“方法论”:统筹推进产业跨区域布局共建,推动创新资源和成果转化共享,促进服务功能延伸拓展,深化“双核+双副中心”动力机制、“湾+带”联动机制、珠三角与粤东粤西粤北全面对口帮扶机制,加快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
以上种种,立即燃起各市发展新热情,不少参会的市主要领导分别找准各自结合点,畅谈心中“愿景”,积极谋划当地发展“施工图”。大会期间,记者走进部分代表团分组审议的会场,一听究竟。
汕头、湛江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着墨较多。“报告中多处提到汕头,特别提到要支持汕头、湛江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举措实实在在,支持力度前所未有。”在分组审议中,省人大代表、汕头市委书记马文田频频点赞。他表示,汕头将紧紧抓住这一难得机遇,积极融入“双区”建设、“双城”联动,重点用好“核+副中心”动力机制,加强深汕深度协作,强化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侨”为桥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以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推动汕头实现迎头赶上。
“发展机遇千载难逢!更要感恩奋进。”省人大代表、湛江市委书记郑人豪表示,要全力推进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打造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更加自觉地把湛江发展放在全国、全省大局中去谋划推进,为广东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作出湛江贡献。
东莞位于珠三角核心区,是制造业大市,经济总量接近万亿元,省政府工作报告给出的任务是“立足实体经济,坚持创新驱动提升制造业能级,努力当好地级市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东莞要进一步把握优势,紧紧抓住先进制造业这个‘根’和‘魂’,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省人大代表、东莞市委书记梁维东提出,要坚持科技创新引领,深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进一步为产业赋能;要促进产业体系升级,引育更高质量的新兴支柱产业;要充分发挥东莞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投资关系这一优势,打造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现代化枢纽城市。
在东莞代表团的分组审议中,多位省人大代表还从不同方面建言献策。省人大代表周楚良表示,要打破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壁垒;省人大代表周济雄提出,要创新中小企信息化解决方案,助力产业体系升级;省人大代表谢宏琴建议,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探索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成果转化、人才支撑和要素保障。
一路听下来,记者有一个感受特别强烈:各市与会代表不仅在深刻体悟省委、省政府以更大力度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更是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抓研究,以只争朝夕的拼劲抓落实,探寻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广东对策。于21个地级以上市而言,被一一点名给任务,是一种期盼,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唯有携手与共、奋力前行,与岁月较长短,才能令山河再换新颜。
广东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工程,弘扬美食文化(资料图片)
按照惯例,围绕老百姓关心的教育、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等领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将继续办好十件民生实事,全省安排446.37亿元,其中省级安排172.12亿元予以保障,确保将民生实事办好、办到位。这十件民生实事为:
促进普惠性学前教育扩学位、提质量。包括:积极响应社会对普惠性学前教育学位的需求,全省新增9.6万个普惠性幼儿园学位,其中公办幼儿园学位6万个;普惠性幼儿园生均经费最低标准由每生每年400元提高至500元;培育135项学前教育“新课程”科学保教示范项目,不断完善省学前教育“新课程”资源体系。
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包括:千方百计保居民就业,打造富有特色的“粤菜师傅”品牌,开展“粤菜师傅”培训1万人次以上,带动3万人实现就业创业;大力推动“广东技工”培训,完成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00万人次。全面深入推动“南粤家政”工程高质量发展,开展家政服务类培训16万人次以上,促进30万人次以上稳定和新增就业创业。
免费实施出生缺陷筛查。包括:为全省87万名孕妇免费提供地中海贫血、唐氏综合征、严重致死致残结构畸形的产前筛查;为全省109万新生儿免费提供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G6PD缺乏症(蚕豆病)、苯丙酮尿症、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和新生儿听力筛查。
提高低保、特困人员、孤儿基本生活补贴和残疾人两项补贴保障水平。包括:城乡低保对象最低生活保障人均补差水平提高到631元、286元;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不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1.6倍;提高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提高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
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包括:着力改善老旧小区居住环境,全省开工改造小区1 300个以上,惠及居民25万户以上;因地制宜确定改造内容,重点改造老旧小区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筑公共部位等。
完善农村集中供水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包括:加快推进全域自然村集中供水;新增保障农村集中供水200万人;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新增1 000个以上自然村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
全面推动农村公路桥梁安全改造。包括:巩固18万公里“四好农村路”建设攻坚成果,着力推进桥梁安全隐患整治;对全省343座公路桥梁进行改造;新发现四、五类公路桥梁处治率100%,提升农村公路桥梁安全保障水平。
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督检测能力建设。包括:完成不少于60万批次食品抽检任务,不合格食品处置率100%;省内乳制品、婴幼儿配方乳粉、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在产品种实现抽检100%全覆盖;完成不少于800万批次食用农产品快检任务,覆盖全省各县区不少于2000家农贸市场;省内生产的国家基本药物制剂品种抽检覆盖率达到100%。
实施公共文化惠民工程。为基层送100场展览、100场讲座、100场演出、100场歌咏活动,为农村送15万场电影;建设10个岭南书院、50个“粤书吧”类新型阅读空间,打造10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所;实施50个具有岭南特色的文保单位保护利用和博物馆陈列展览;优化提升57个县级融媒体中心。
大力推动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包括: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推广实施森林保险、水产养殖保险,省内种植的所有水果品种100%纳入;提高保险保额标准,水稻提高至1 000元/亩,能繁母猪提高至1 500元/头,育肥猪提高至1 400元/头,森林提高至1 200元/亩。
2021年省级预算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保障重点领域资金需求,预算安排实现“九着力”:
着力支持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其中包括推动地方政府债券联动,先行先试改革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机制,探索赴港澳发行离岸人民币债券。深化会计资源共享,推动粤港澳会计合作联盟计划由61家会计师事务所扩充至128家。
着力支持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安排产业发展、内外贸等相关支出122.84亿元,增长15.9%。
着力支持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省,强化科技自立自强战略支撑。安排科学技术支出201.39亿元,增长9%。
着力支持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增强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安排省对市县税收返还、财力性转移支付和交通运输支出2 311.98亿元,增长10.6%。
广东各地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资料图片)
着力支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安排农林水、自然资源及其他相关支出609.73亿元,增长5.1%。加大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力度,安排涉农资金313亿元,市县统筹实施部分达到260亿元,占比超过八成。
着力支持抓好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加快建设美丽广东。安排节能环保和生态保护补偿转移支付支出181.77亿元,增长5.8%。
着力支持深入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安排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等支出67亿元,增长7.9%。
着力支持大力发展社会民生事业,稳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安排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住房保障等支出1725.11亿元,增长4.3%。
着力支持加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推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广东。安排公共安全、灾害防治与应急管理等支出342.68亿元,增长10.1%。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良好开局是成功的一半。广东要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2021年开好局非常关键。从2021年清晰明确的战略布局,到环环相扣的推进链条,广东必将迈好第一步、夺取“开门红”、见到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