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亚娥
(甘肃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礼县分校,甘肃 陇南 742200)
农业是我国各行各业发展的基础,但我国农民专业技术能力有限、受教育程度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农民是农村的主体,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力量,农民教育培训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因此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十分重要。为提高农民教育培训实效,笔者总结农民教育工作的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但农业发展仍滞后于科技发展,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农村市场信息建设水平低等问题凸显。受自然因素及市场波动的影响,农业活动收益低,农事劳动强度大,因此许多农村年轻人开始向城镇转移,不愿从事农业生产,导致农村“空心化”
严重,而留在农村的往往都是老人、儿童,劳动能力低,思想观念落后,素质和文化水平较低,很难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1]。因此,进行农民职业培训对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乡村振兴战略人才瓶颈的重要举措”。随着人们对物质资源需求的增加,传统农业经营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因此需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现代化职业农民,使其能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发展规模农业产业,以及时满足市场需求。另外,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土地撂荒严重,生产力低下,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通过教育培训以提高农民素质、改变其观念和经营模式,使农民职业化,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迫切需求[2]。
通过农民职业培训,可以打造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善经营的“三农”工作者,并逐渐发挥他们服务“三农”的能力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骨干作用。农民职业教育是提升农民职业素养,支撑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的有效手段,只有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新型职业农民才能茁壮成长,乡村振兴的大船才能行稳致远。
“三农”是农业、农村、农民的统称,“三农”问题,表面上指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实质上是要解决农民权利和收入增加问题、农业生产问题、农村落后的问题。由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生产力相对低下及工业化、城镇化转型期间积累的复杂矛盾等各种因素,“三农”
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历来关注的重点。自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已经连续17年发布关于此项问题。现代年轻人不愿务农,一些人即便生于农村,也极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且农产品的收益低、见效慢,导致大批农民不得不外出谋生。随着农村大批劳动力涌入城市,大量土地被闲置下来。一方面务农劳动强度大,农业生产周期较长,还易受到各类自然因素的影响,经一番辛苦的劳作,收入并不稳定,也不乐观。另一方面,在城市务工,不仅劳动强度相比于务农小,而且收入较稳定。与城市中相对宽广、明确的职业上升渠道相比,农业生产若是没有技术和商业理念的“加持”,也极易触及发展的“天花板”。因此,如果不改变观念和经营理念,提高技术水平,则很难在农业方面取得成就。
农民培训形式不但多样灵活,而且专业性强,可采取理论教学、现场观摩互动、外出参观、利用各种农业教育平台(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云上智农、中国农技推广、益农服务等与农业相关的App平台)开展相关培训。
现代远程教育作为新型的教育学习形式,已成为解答农民农业活动中的相关疑惑及丰富人们农业知识的主要途径。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远程教学,不仅有利于农民技术培训走进千家万户、走进田间地头,而且是发展壮大现代农业和规模化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远程教学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方便学习者合理安排时间,自主学习。把远程教育运用到农民培训中,保证农民学员们进行长期的学习,解决了短期培训治标不治本的问题[4]。因此,亟需进一步加大农村互联网建设投入力度,扩大农村网络的有效覆盖率,实施“互联网+教育”,利用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智能装备等技术手段,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信息管理系统和全国农业教科云平台,通过系统和平台开展在线学习、网上评价、成果速递和跟踪服务。此外,应灵活应用多种培训模式,以精准解决农民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问题。
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者可在农田进行现场教学,便于农民观摩学习、互动学习,以提高培训效率;也可在具有规模的农业产业园、合作社、大学生实验基地进行学习交流,并进行现场教学指导。培训受产业地域的限制,实践教学不可“照猫画虎”,过度模仿其他地区的教学模式,以免适得其反,因此在技术上要依据当地专家的相关经验,并通过大量实践,以摸索出适应当地的实践教学模式,从而凸显本地亮点,发展壮大当地农业[3]。
2.2.1 面对面交流。祖辈口传心授的农业知识是传统农业经营活动的基础,如果能将现代科技和“土方子”结合起来,势必能促进农业高产,因此可以邀请农业院校的教师以科技下乡的方式进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指导。通过讲授最新农业科学技术,提升农民的农业科技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同时,农民可以与专家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农业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利用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力。然而,短暂的培训无法大幅提高农民的专业技术,因此还需加强培训后期的跟踪服务,并实时提供学习平台,以提高培训效率。此外,培训过程中不能仅推广科学技术,而应扭转农户被动学习的现象,使其能不断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提升主动学习的能力,以利于农民利用在农业技术平台等渠道查阅相关资料学习,同时可建立微信群便于交流探讨。
2.2.2 建设示范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农业示范实践创新基地是充分利用科技资源、支撑区域现代农业发展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手段。土地是农业活动的载体,因此当地政府应立足当地资源和产业基础,建设集研究、示范和培训于一体的特色农业试验示范创新基地,便于农民观摩学习。依托实践创新基地,引导农业专家深入生产一线,及时发现农业生产活动中的问题,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同时通过院校合作、校乡合作、校村合作等多种模式,传播现代农业生产科技成果,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进而提升当地农民科学种田、规模养殖水平,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在实践的基础上加强基础理论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十分重要的一环。做好基础课程教学,做好每期农民培训的理论教学,对推进农民规模化种植具有重要意义。课堂设计必须具有针对性、专业实用性和引导性,可邀请专家教授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授课。
目前,我国农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居多,其受教育程度低,接受新事物和应用网络技术的能力极弱,从而制约了农民教育培训在农村的高效实施,而且大量土地无人耕种的现象普遍存在,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巨大威胁。目前,老年人仍是务农的主力军,只有少部分年轻人愿意从事农业活动,因此对农业教育培训对象的遴选存在很大的问题。
依照国际通用标准,当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7%以上或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10%以上,即可认定为进入老龄化社会。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如图1所示,0~14岁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7.95%,15~59岁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3.35%,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50%。由此可见,我国老龄化现象仍为严峻。
图1 全国人口年龄构成
此外,城乡老龄化水平差异明显。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乡村60岁、65岁及以上老人的比重分别为23.81%、17.72%,城镇60岁、65岁及以上老人的比重分别为15.82%、11.11%(见图2)。乡村60岁、65岁及以上老人的比重比城镇分别高出7.99个百分点、6.61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乡村老龄化问题更为严峻。
图2 农村及城镇≥60岁及≥65岁人口比例
普通农民收入低,主动参加培训的意识薄弱,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高,且大多数农民生活事情繁多,无暇理会职业教育培训,在课堂上只是走形式,再加上年龄偏大,文化水平有限,从而导致接受知识水平能力有限,对于现代化技术知识不能理解运用,教育培训无法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的效果并不明显。只有少部分人能够通过理论学习或实践参观,发现自我不足,取长补短,然而多数人并未理解培训内容,或者只是一知半解,再加上没有及时巩固知识,导致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时,遇到难题仍然无法有效解决。
“老人农业”及农村“空心化”已成为困扰我国农业发展的现实难题,因此应加大对当地农民的农业素质文化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在教育培训过程中,要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农业,增强从事农业活动的信心,激励农民进行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另外,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网络等自媒体手段,传播农业的重要性,引导更多的年轻人投身于现代农业建设进程中[5],为农业建设注入新活力。
农民教育培训是推进农业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培育新型农民的实践中,要注重树立新型职业农民榜样,分享其取得的成就,让当地农民认识到知识就是力量、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技能就是财富的道理,从而激发广大群众投身农业活动的热情,使农民自觉参与到培训工作中。
农业是国泰民安之本,发展农业是全党、全国、全民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一系列的农民教育培训,引导农民正确认识农业,从事农业活动,掌握农业技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网络平台,多渠道引导农民利用先进技术,发展规模化农业,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同时也可发展当地的特色产业,让旅游产业和农业产业相结合,提高经济效益,如陕西汉中每年把油菜花作为旅游元素,不但发展了旅游业,而且提高了油菜的经济效益。现阶段,大多数地区将草莓园、葡萄园等发展成实地采摘园,供人们学习和体验生活,促进了该产业发展。
现代技术日新月异,要加强职业农民培训,使其掌握科学种田和现代化经营理念,培养农民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观念,学习周边和外面成功人士的经验,接受新的农业发展技术和经营方式,促进规模化农业发展。
培训内容要针对性强,方案明确,要立足本地特点,因地制宜地采取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利用农业远程教育平台,聘请相关领导、专家、技术人员授课,通过访谈和座谈等多种形式,保证教育培训过程生动有趣,同时开展可“走出去”培训,学习发达地区的经营管理模式与农业技术,弥补本地农业技术及管理经验方面的不足。创建教育平台,作为农民教育培训机构,要有自己专门的教学基地、实践基地、多媒体教学工具。
目前,政府、学校的资金投入是我国农民教育培训资金的主要供给来源,其中政府供给占主导地位。因此,政府应不断完善职能,整合扶贫、教育等各项资金,设立农民培训基金,加大财力投入,使农民教育有相应资金支持,以利于教育培训的良性运作。
我国是农民大国,解决“三农”问题是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基础,因此亟需开展农民教育培训,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农民,从而推动农民职业教育培训迈上新台阶,助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