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先发 陈志敏
江西省南城县中医院骨外科 344700
胫骨平台骨折一般由间接暴力或直接暴力引起,目前主要采用支撑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内固定术种类较多,包括单支撑钢板内固定术、双支撑钢板内固定术、T形支撑钢板内固定术、锁定钢板内固定术等。采用钢板内固定术的疗效要明显优于传统固定术,钢板内固定术有利于术中保留较多的血供区域,更好地达到解剖复位,促进骨折愈合[1],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本文为比较双支撑钢板与T形支撑钢板内固定术对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10月收治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84例作为观察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年龄25~51岁,平均年龄(38.32±2.56)岁,男20例,女22例,其中车祸10例,坠落摔伤16例,撞击16例,Schatzker 分型:Ⅱ型15例,Ⅲ型27例;观察组年龄28~50岁,平均年龄(36.05±3.54)岁,男25例,女17例,其中车祸8例,坠落摔伤21例,撞击13例,Schatzker 分型:Ⅱ型13例,Ⅲ型29例。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患者及家属了解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标准 (1)CT 检查确诊存在胫骨平台骨折,影像学诊断符合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断标准[4];(2)经X线检查不存在手术禁忌证;(3)胫骨平台骨折时间<3周;(4)无先天性胫骨、腓骨、股骨发育畸形。
1.3 排除标准 (1)出现其他肢体骨折患者;(2)肝肾功能异常者;(3)出现软组织损伤、神经血管损伤者;(4)严重外周血管疾病者;(5)中途退出者。
1.4 方法 入院后对两组患者进行CT、X线检查确认胫骨平台损伤部位,对患者进行消肿、止痛等常规治疗,同时注意防止血栓形成。对照组行双支撑钢板内固定术,漂浮体位,全身麻醉,下肢绑缚止血带,在膝关节后内侧做8~10cm长的手术切口,充分暴露胫骨内侧平台与胫骨后侧缘,复位干预骨折部位,在患者胫骨平台内测固定钢板。在膝关节外侧作8~10cm长的手术切口,充分暴露胫骨外侧髁、膝关节外侧髁。将骨膜剥离子置入关节面下方, 向上顶拨复位塌陷的关节面,填充松质骨,X线检测关节面是否良好。将支撑钢板固定于胫骨平台外侧,止血、缝合伤口。观察组行T形支撑钢板内固定术,漂浮体位,全身麻醉,下肢绑缚止血带,在膝关节的后内侧处做“L”形切口,手术刀横向以平行于膝关节后侧皮肤的方向,顺着腓肠肌内侧转向直至“L”形切口长度13~15cm,充分暴露胫骨平台关节面并进入关节囊内,探查胫骨平台、半月板、交叉韧带损伤情况。用骨膜剥离子向上顶起塌陷的关节面,取自身髂骨填充使其充分复位,消除关节面裂隙,选用3.5mm T形支撑钢板塑形后置于后外侧平台,止血、缝合切口。术后次日拔除引流管、导尿管,行负压吸引24~72h,术后3d行被动训练,第7~10天行膝关节屈伸功能锻炼。
1.5 观察指标 (1)记录手术过程,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观察两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2)采用FMA评分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比较两组术后下肢运动功能,得分与下肢运动功能呈正比;(3)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观察患者出现畸形愈合、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僵直、深静脉血栓等术后并发症的情况。
1.6 疗效评定标准 术后6个月后,采用Rasmussen评估标准对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恢复情况进行评价[2]:优:Rasmussen总分≥80分;良:Rasmussen总分70~79分;中:Rasmussen总分60~69分;差:Rasmussen总分<60分。膝关节恢复优良率=(优+良)例数/总例数×100%。
2.1 两组术后膝关节恢复优良率比较 术后观察组膝关节恢复优良率为92.8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94,P=0.023<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膝关节恢复优良率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下肢FMA评分、Rasmussen评分比较 术前两组FMA评分、Rasmussen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FMA评分、Rasmussen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下肢FMA评分、Rasmussen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术中及术后相关指标比较 两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两组术后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中、术后相关指标分析
2.4 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52%,与对照组的19.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75,P=0.350>0.05),见表4。
表4 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n)
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多伴有骨折移位严重、关节面下陷、压缩骨折、关节面不平整、骨块向外裂开移位等复杂状况,临床上多采用手术内固定术[3],其中双侧钢板内固定术又优于单侧钢板内固定术。黄景学[4]发现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并发症更少,且强调术后加强康复锻炼的重要性。杨耿华等[5]分析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用双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疗效,研究发现经过双钢板内固定治疗后的患者在手术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采用单钢板治疗的患者。胫骨平台骨折中多采用患者的自体骨移植来降低排斥反应发生,促使骨折断端更好地愈合。T形支撑钢板具有良好的固定强度,稳定性好,马海召等[6]通过分析比较观察组(采用T形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与对照组(采用双侧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相关指标发现T形钢板内固定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方面均具有优势。本文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及术后恢复情况,发现T形支撑钢板内固定术组手术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显著少于双支撑钢板内固定术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这与双支撑钢板内固定手术中需要双侧肌间隙予以固定,进而增加出血量具有一定联系。术后观察组FMA评分和Rasmussen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其与观察组T形钢板内固定术中对软组织、膝关节周围的损伤更小等因素相关。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52%,低于对照组的19.05%,表明T形钢板内固定术更安全有效。
综上所述,无论是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还是术后疼痛及膝关节、下肢运动功能恢复,T形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疗效均优于双支撑钢板内固定术,有一定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