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丛刊,王思贝
(西南财经大学 体育与经济管理研究中心,成都 611130)
全民健身是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的前端要地,是推动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更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发展理念,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载体。作为全民健身的践行者、宣传者、推动者,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和关心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全民健身的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构筑民族强健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推动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作为全民健身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全民健身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提升全民健身治理能力、以大型赛事筹办为契机推动全民健身发展、重点关注青少年人群的全民健身等领域发表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做好全民健身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引和行动指南。这些论述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重要论述的内涵,充分体现在全民健身领域改革的深度、广度和力度之中,成为新时代引领全民健身工作的根本遵循。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民健身工作的深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对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作出了战略部署,将全民健身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彰显出的巨大综合价值和多元功能推升至新的历史高度,夯实了全民健身在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推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的基础地位。全面系统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民健身重要论述的逻辑旨归,阐发其时代意蕴,突出其实践引领,对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马克思等,2012)。伟大的理论总是背靠实践、源于时代、立足国家,以精深思想和远见卓识引领实践、表征时代、服务国家。习近平总书记对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系统思考,在中国不断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进程中彰显出非凡的理论价值。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需要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民健身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进行系统梳理,从而更加全面深入准确地把握其思想源起和精神实质。
理论的诞生总是源于鲜活的实践样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极强的理论气度、理论视野和理论成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各个领域提出了许多标志性、引领性的新观点,实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跃升,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纲领、旗帜和灵魂,为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行动指南。纵览其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努力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作为新思想的重要内涵,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民健身工作重要论述的理论源头。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是我们党的生命之所在、价值之所在、使命之所在、重任之所在,也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主线。全民健身是增强人民体质、促进全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也是开启幸福美好生活的重要前提和关键举措。“没有全民健身,就没有全民健康”。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全民健身工作、亲自谋划全民健身事业,深刻体现了对人民健康生活、幸福生活、美好生活的殷切关怀。他指出,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民健身活动,号召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在增进人民体质健康、创造人民美好生活中的优势,高度体现了坚持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根本立场,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坚定初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体育事业发展、推动全民健身工作的生动实践,为深度改革中的全民健身事业锚定了前进航向,展现出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和无比强大的引领力量。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是群众健身活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始终不遗余力地推广全民健身活动。1984年时任河北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就策划组织过全县运动会,包括田径、体操、舞蹈等项目,吸引了1 300多人参加。他认为,我们必须“两个文明”一起抓,老百姓“钱袋子”要鼓起来,精神文化生活要丰富起来,身体也要健康起来,让老百姓感到幸福,搞全民运动会这件事情意义重大。在福建省工作期间,他早6∶00便去视察闽江边的“全民健身路径”,关心群众晨练情况。1999年10月,一些登山爱好者筹备成立福建省登山协会,邀请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担任名誉会长,习近平爽快地答应,并说:“我当名誉会长,就要给登山群众做一些实事,推动全民登山健身运动,运动可以给百姓带来幸福”(朱韶明,2020)。在浙江省工作期间,他把全民健康作为基础工程,把发展群众体育作为整个体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曹卫东等,2021)。在上海市工作期间,他阐述上海城市精神,将全民健身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习近平始终将发展体育运动,提升人民健康水平作为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幸福工程,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尽心竭力全面保障人民健康。回头审视,这些立足于人民健康的全方位思考和实践产生的影响深入持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历史新高度,谋划部署全民健身工作,推动实现全民健康。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等一系列重要制度政策相继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修订工作有序推进,厚植了通过全民健身促进全民健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健康中国的扎实根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人生幸福快乐,强身健体十分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民健身的重要论述,是总书记个人身体力行的深切体会,是着眼于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深邃思考,展现出理论的大逻辑、实践的大视野、发展的大趋势,成为支撑全民健身迈上新台阶、促进全民健康达到新高度、推动全面小康进入新阶段的时代宣言。
中华民族是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伟大民族,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肩负着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重任。“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大型展览《复兴之路》并发表重要讲话,首次提出“中国梦”,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中国梦”。“中国梦”的具体目标可概括为“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最高利益,成为激荡在中国人民心中的高昂主旋律。民族复兴需要有国民坚实的健康基础,国家富强需要良好的国民健康状况作保证。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实现国民健康是国家富强和民族昌盛的重要标志,是建设现代化国家最重要的衡定指标,更是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共同愿望。习近平总书记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亲自谋划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工作,他强调“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大力发展群众体育,通过全民健身实现全民健康,进而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对全民健身的系列论述,清晰勾画出“全民健身-全民健康-全面小康-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逻辑关联,明确了全民健身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党和国家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制定实施“全民健身”“健康中国”两大国家战略,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互动融合、优势叠加,推动达成了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习近平总书记对全民健身的深刻论述,为新发展阶段开创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形成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体育发展新格局,开启体育成为民族复兴标志性事业的新征程提供了强大科学指引和不竭动力源泉,将指引中国共产党兑现对全体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和神圣使命。
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底色。坚持“人民至上”,是党在百年光辉历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是实现强起来的根本之道。全民健身是党的事业,更是人民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民健身的重要论述,饱含对人民的深情厚意,满怀至深至切的爱民之情,关乎百姓健康、连系万千民心,彰显了一个大国领袖坚守为人民谋幸福初心、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和坚持人民健康至上的责任担当与为民情怀,为指导和推动全民健身实践创立了光辉典范。
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这个走过百年风雨的大党,无论在中国革命处于低潮、社会主义建设面临迷茫之时,还是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一刻也没有动摇过追求人民幸福的强大信念,一刻也没有停止过通过大力发展群众体育以实现为民谋福的坚实脚步。从1917年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提出“强身救国”的体育思想,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奠定坚实的身体素质基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体育是关系到6亿人民健康的大事,“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体育工作方针的确立,到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出台《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持续滚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全民健身成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惠民事业。构建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纳入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框架,“人民生活幸福”始终是体育事业改革发展中最为耀眼、最为鲜亮、最为夺目的“主题词”(陈丛刊等,2021)。基于这样的历史根基和时代背景,随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和人民对健康生活、美好生活追求的不断提升,习近平总书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将全民健身的重大意义和深厚意涵在与党领导全民健身事业奋进史的一脉相承和创新发展中上升至崭新高度,将我们党百年来带领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执着信念和坚定行动进一步付诸全民健身实践,号召以“人人参与体育、体育造福人人”的方式推动“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理念在全民健身新的发展起点上迸发全新活力、开创全新实践,在通过全民健身实现全民健康的接续奋斗中,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幸福生活的目标阔步前进。
人民群众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更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这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根本立场。强党之源,源于民心。党来自人民、扎根人民、造福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我们党所做的一切,就是让中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只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追求和根本所在(张占斌等,2021)。中国共产党领导群众体育的百年发展中,在人民之维实现了由“当牛作马”到“当家作主”再到“美好生活”的主体转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成为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胡庆山等,2021)。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工作导向,坚持体育发展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推动体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民,在更高水平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历史发展的推动者,人民永远是体育发展的价值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将对全民健身事业的殷殷嘱托有机融入治国理政的崭新理念、整体思路和深刻实践之中,彰显了人民作为体育发展主体的价值地位(杨桦,2019)。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突出全民健身的参与度、覆盖面和普惠性,提出全民健身重在“全民”,彰显了对人民的博大情怀,蕴含着深厚的人本特质,是实现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取向的生动实践,诠释了体育发展中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王广义等,2021)。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大逻辑、大纵深、大创新,既视野宏大又细致入微,既突出重点又覆盖全面,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办人民之所需,以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是否得到有效满足,人民群众是否通过全民健身增强体质、收获健康、享受幸福,作为全民健身工作的最终评判依据,体现了体育为人民服务的根本价值标准。
健康是美好生活最重要的指标,也是幸福生活的第一要义。改善人民健康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国家繁荣发展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始终践行党对人民的郑重承诺,将人民健康紧系心间,大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围绕全民健身促进全民健康、全民健身与健康中国国家战略深度融合等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长期规划,注重实现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由“治已病”向“治未病”的深刻转变。从“充分认识体育对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积极意义,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普及全民健身运动,促进健康中国建设”,到“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从《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中将全民身体健康作为全面小康的重要内涵,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确定了健康中国的总体战略、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到《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提出体教融合、体卫融合、体旅融合等全民健身融合发展路径,再到《“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要求完善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协同联动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始终视人民健康事业高于一切,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亲自勾连两大战略之间的紧密关系,时刻表达对“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健康利益为最高标准”的郑重宣言。“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全民健身事业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精准布局和统筹推进下蒸蒸日上,不断汇入丰富的养分和深厚的动力,全民健身映照全民健康的宏伟事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焕发出无与伦比的耀眼光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民健身重要论述,直接关系着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格局,密切关联着体育强国建设的远景目标,深刻影响着体育成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的历史进程,展现出跨越时空的真理魅力,成为党在新时代引领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总方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总蓝图,谋划全民健身工作的总坐标。立足时代基础、把握时代大势、回答时代之问,将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切体悟和深谋远虑转化为推动全民健身再启新航程的实践伟力,为全民健身事业持久焕发强大生机活力提供扬帆破浪的领航导向。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体育事业必须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开拓创新,回答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的时代之问,把坚持党对全民健身事业的领导作为新时代推动全民健身发展的“定海神针”。
3.1.1 始终坚持党对全民健身工作的全面领导
“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要在各方面各环节落实和体现”。把党的建设摆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首位,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全民健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领导,是全民健身工作的“根”和“魂”。坚定党中央在促进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中的统领地位,加强地方党委协同联动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能力,完善党委领导的全民健身工作机制,深化各级人民政府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科学配置党政部门权责范围,完善全民健身统管部门的各级汇报制度,形成上下贯通、各司其职、执行有力的严密体系。加快健全基层体育社会组织的党组织建设网络,确保党建工作全面覆盖、深度融入、充分引领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实现基层党建为全民健身组织发展赋能增效。例如,上海市青浦区共有67家体育社会组织,其中21家社团,46家民办非企业单位均建立了党组织(上海基层党建网,2019);山东省寿光市体育行业建立了24个党支部,选派了7名党建指导员,实现了当地单项体育协会党组织全覆盖(寿光市人民政府,2020),有力夯实了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党组织建设的根基。
3.1.2 推动高质量党建引领全民健身事业发展
“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是“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的重要要求,也是全民健身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和保障。将党的政治建设贯穿全民健身工作全方位全过程,对确保党对全民健身事业集中统一领导的落实落地,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和群众性赛事中充分彰显党的强大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具有重大作用。高质量地抓好党的思想建设,坚定党在推动全民健身、促进人民健康、实现幸福生活中的理想信念,用党的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指导全民健身健康发展、科学发展、有序发展。高质量的党的组织建设是打造服务于全民健身事业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决定因素,需要选对人、用能人、留住人,坚持选拔热爱全民健身事业的干部,充分发挥广大全民健身人才的战略支撑作用。作风建设是高质量党建永恒的主题,在全民健身事业中充分发扬党自我净化、自我革新的优良作风,凝聚人民群众在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中的智慧力量,营造和维护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生态,增强人民群众对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底气、信心和动力。
3.1.3 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开展全民健身中的作用
“我们的一切工作,基层最重要。基层是第一线,也是前线,也是火线”(何毅亭,2021)。全民健身事业关键在基层、落点在基层、重心在基层。倾力打造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做好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全民健身组织配套工作,全面扩大基层党组织的覆盖面,打通全民健身“最后一公里”,强化基层党组织在全民健身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中组部数据显示,全国8 942个城市街道、3.3万个乡镇、11万个社区等已建立党组织,覆盖率均超99.9%。在应建尽建的基础上持续发力,在全民健身工作中突出基层党组织凝聚群众、服务群众、造福群众的重要作用,培养具备扎实全民健身理论和实践基础的基层党员,面向“一线”做群众参与全民健身的知心人、贴心人、领路人。例如,江苏省泰州市首创了“党建+全民健身”新模式,主城区设有36家“体育为民驿站”,免费为市民提供健身指导、健康监测等服务,并在其中6家旗舰站建立了流动党小组,真正实现有群众的地方就有党耕耘全民健身工作、宣传全民健身声音和推动全民健身发展的定力(江苏省体育局,202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体育事业发展的价值导向(刘国永,2018)。党领导体育事业发展的百年历程践行了体育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基本目标(国家体育总局,2021b)。需要持续发挥全民健身赋予人民强健体魄、幸福生活的重要内涵,办好集“公民本位、全面均衡、贯通发展、科技驱动、人民检验”为一体的人民满意的体育(鲍明晓,2019),铺就一条造福14亿中国人民的健康之路,回答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人民之问。
3.2.1 一切依靠人民,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中“问计于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所有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必须深刻熔铸于依靠人民发展全民健身的事业之中。问计于民,方能更好得计于民、服务于民。人民群众是全民健身最直接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受益者,充分尊重人民群众在全民健身中的创新精神,积极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全民健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了解人民之需,凝聚人民之智,汇集人民之力,深刻体现全民健身长远之治。将人民群众关心和期盼的现实问题作为全民健身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体现人民体育意志、保障人民体育权利。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体育社会组织数量由2012年的23 550个增长至53 750个,增幅达到128%,是同期全国社会组织平均增幅的2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超过4亿,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丰富多彩(郑家鲲,2021)。站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新的起点上,从科学健身、智慧健身、融合健身等领域着力,下大气力把涉及全民健身组织、场地、活动、赛事、经费等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的问题解决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健身需求的热切向往和热烈期盼。
3.2.2 不断造福人民,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中“服务为民”
多谋惠民之策、善办利民之事、多尽为民之责是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立身之本”。通过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活力,促进重点人群健身活动开展,在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健身服务的基础上,提供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服务。截至2020年底,我国共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60万人,每千人拥有1.86名,预计到2025年每千人将拥有2.16名,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健身需求提供科学指导(林剑,2021)。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织密更加科学的国民体质监测网络,使人民群众参与全民健身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15分钟健身圈”和乡村居民三级公共健身设施,促进全民健身大众化、生活化、日常化,破解群众健身内在意愿不强、外部条件不足等问题,到2025年达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为38.5%(新华社,2021)。重点关注老年人、职业群体、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健身需求,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特点,建设解民忧、聚民心的体育民生工程。例如,2020年北京市海淀区建设了42块专项活动场地,顺义区配套修建了8片老年门球活动场地,更有针对性地综合施策,保障不同人群健身权益(北京市体育局,2021)。
3.2.3 牢牢根植人民,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中“与民同心”
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与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初心和使命紧紧相扣、环环相应。“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深刻体现了党同人民群众之间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和鱼水关系,深切表达了党同人民群众之间水乳交融的真挚情怀。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将全民健身事业厚植民心,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同心同力共绘全民健身蓝图。进一步激发群众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热情和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内驱力,促进全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升,提高全民健身服务的公平性、有效性和可及性,力争在2022年实现城乡居民体质健康测试合格以上人数超过90.86%(中国政府网,2019)。习近平总书记将党和人民群众关系比作“同心圆”,在全民健身事业的整体发展中,画好党同人民群众的“最大同心圆”,找到人民群众参与全民健身意愿的“最大公约数”,筑牢党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同心共筑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磅礴伟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提供了根本保障,也是创造“中国体育之治”的核心密码。推动全民健身事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持续彰显制度优势之于全民健身的重大作用,回答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聚焦增强人民体质,健全促进全民健身制度性举措”的实践之问。
3.3.1 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组织优势
“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在全民健身工作持续取得的卓越成就中彰显出锐不可当的独特优势。进一步立足中国国情、结合中国经验、凝聚中国智慧,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韩庆祥,2021)。突出“全国一盘棋”的制度优势,彰显广阔疆域国土、大型人口体量、悠久历史传统和丰富文化底蕴的规模优势,实现举国体制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发挥新型举国体制在全民健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谢宜泽等,2021)。高效协调、通盘考虑、循序推进全民健身资源配置,集中保障全民健身发展的人员、场地、资金、技术等基础条件,建立全民健身对口支援和区域协调发展制度,满足不同地域人群多样化健身需求,解决群众“健身去哪儿”难题。补齐全民健身供给短板,强化全民健身价值优势,举全国之力解决全民健身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充分不可持续问题,既统筹兼顾,又各有侧重,构建集“网络化、均等化、个性化”为一体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3.3.2 彰显全面依法治体的法治优势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依法治体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方面,健全的法律体系是推动全民健身健康发展的基石。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1部法律、7部行政法规、30件中央和国务院文件为支撑的体育政策法规体系,体育领域规范化、制度化水平不断提升(李金霞,2020)。要全面贯彻全民健身法治理念,加快全民健身重点领域综合法规政策的废改立释工作,补充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涉及全民健身的重点内容,贯彻执行《全民健身条例》,全面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等政策法规。持续出台系列配套措施和实施办法,明确界定全民健身相关主体的责任范围、权力边界和角色定位。进一步以政策法规的形式将全民健身工作提升至各级政府工作的优先地位,规范“三纳入”工作标准,强化不同系统、不同部门、不同层级间的协调配合能力。截至2018年,全国90%的省(区、市)、78%的地市构建完成了全民健身领导协调机制(陈丛刊,2020),有效实现了各级政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此外,健全政策法规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弥补全民健身政策法规实施中的缺陷和不足,向打造更高质量的全民健身法治平台蹄疾步稳地迈出新步伐。
3.3.3 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优势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能够为体育文化持续繁荣、中华体育精神深入人心提供强烈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为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壮大铸造坚不可摧的精神支柱。在全民健身工作中坚定文化自信、展现文化自觉,通过“六进”和“六有”等形式广泛宣传全民健身工作和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意义,深化人民群众对全民健身的认识,营造社会公众关心、支持、参与全民健身发展的良好文化氛围(卢文云等,2018)。大力推广武术、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体育项目,弘扬其健康养生的文化内核。强化“主动健康”的健身理念,普及科学健身的知识和方法,尤其是培养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自觉意识。2019年全国举办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3 591个,近86万青少年参与其中,共享“快乐体育、健康体育”文化氛围,夯实了“以文化人”“以体育人”的思想根基(丰佳佳,2020)。以筹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杭州亚运会等重大赛事为契机提升全民健身意识,在“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大众冰雪季”“我要上全运”等活动中大力弘扬全民健身文化,不断提升全民健身文化的战略地位。
发展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融合发展是社会发展重要规律之一。全民健身事业的推进需要牢固树立“大体育”发展观,紧密融入国家各项战略的总体布局,深入谋划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全面擘画体育融合发展新蓝图,回答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体育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等发展之问。
3.4.1 将全民健身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建设相关领域
坚持体育为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服务,是我国体育发展的基本经验和根本要求。新时代要将体育发展置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去谋划和推进,深入挖掘全民健身的综合价值,更加明确全民健身与经济社会等领域的紧密联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统筹全民健身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行动,做大做强“全民健身+旅游”“全民健身+休闲”“全民健身+康养”等产业(刘扶民,2019)。特别要发挥好全民健身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带动乡村体育产业转型升级,探索“农体旅融合”发展新方向,建设集农业观光、生态休闲、亲子娱乐为一体的生态田园度假休闲综合体。例如,革命老区河南新县大力发展“全民健身+全域旅游”,2019年第三产业占全县GDP比重45.2%,占财政收入比重超30%,有效夯实了全民健身在增收创效中的重要地位(丰佳佳,2021)。持续加大政策投入力度,破除全民健身融合发展中的行业壁垒,加快建设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实现跨领域、跨行业、跨部门全民健身协同合作治理,推动全民健身事业更加全面地造福社会、服务社区、惠及群众。截至2019年底,崇礼冰雪运动发展带动当地近2 000人就业,占全部员工人数90%以上,每5人就有1人从事冰雪相关工作(马邦杰,2021),托起百姓稳稳的幸福。通过全民健身带动健康关口前移,促进“运动是良医”理念深入人心,开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推动全民健身成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助推器。
3.4.2 将全民健身发展纳入国家区域协同发展布局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重在“全民”、要在“广泛”。中国具有超大幅员国土面积,实施全民健身的基础条件存在较大差异。重点发挥好筹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对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引领作用,着力加强长三角、粤港澳、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区域一体化全民健身协同治理的顶层设计,明确区域协同发展规划和路径,实现各区域间全民健身工作互动常态化、多样化、稳定化,打造全民健身资源配置互利、项目设施共建、人才交流互通、比赛活动共享的高层次区域共同体。“十三五”期间,中部地区群众体育人均事业经费仅为13.49元,远低于东部地区的45.39元(史小强等,2021)。通过鼓励各地区因地制宜发挥特有优势,以面向民生、服务民生为导向积极构建全民健身协同发展关系,弥合东、中、西和东北部全民健身发展差距。截至2020年底,我国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0.99亿平方米,但村委会体育场地面积为5.85亿平方米,仅占总面积的18.88%(国家体育总局,2021a)。需要加快推进全民健身城乡一体化发展,合理统筹城乡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构建覆盖老少边穷岛地区的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坚持城乡协同实施“六个身边”工程,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上开创全民健身工作新局面。
3.4.3 将全民健身发展列入体育领域协调发展规划
全民健身与体育领域各项事业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虽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通过发展竞技体育强化对全民健身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营造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陕西省自筹办第十四届全运会以来,开工建设710多个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工程,在全省确定全运惠民示范工程40个、重点工程46个,让全民健身走在前列、落在实处(梁少飞,2021)。多角度施力促进小众运动大众化、竞技运动普及化、传统运动现代化,充分发挥优秀运动员、教练员的明星带动效应,通过直播、短视频等新形式有效拉近竞技体育与群众之间的距离。按照“四大办奥”理念要求,不仅将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打造成为竞技体育盛宴,还能“雕琢”成为全民健身的精品工程,为人民健康提供长远福祉。当前,我国人均GDP已步入1~3万美元的发展阶段,按照体育发达国家的评价,群众的健身消费需求将呈“井喷式”增长。通过全面构建现代体育产业发展体系,完善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间的供需链条,促进体育服务业和体育用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以匠心精神成就体育产业,将体育产业所提供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惠及全民健身的点点滴滴。持续优化体育消费环境,充分释放全民健身消费潜力,将体育产业发展成为更具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幸福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健身消费需求。
“越是伟大的事业,越需要艰苦奋斗,越需要开拓创新”,历史和现实充分印证了“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深刻道理。新时代全民健身事业发展,需要更加坚定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奋力推进全民健身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提升全民健身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回答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加快推进体育改革创新步伐,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的创新之问。
3.5.1 实现理念创新,促进全民健身更高水平发展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新理念引领新实践,新发展理念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挥棒”,也是促进全民健身事业行稳致远的“红绿灯”。创新是全民健身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化改革创新能够为不断开创全民健身事业新局面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清泉”。协调是全民健身事业的内生特点,统筹兼顾地区间、项目间、人群间全民健身发展水平,让协调发展、整体推进成为全民健身的“主基调”。绿色是全民健身发展的普遍形态,依托各地特色资源,打好全民健身绿色生态牌,开展“一地一品”的生态体育全民健身活动。将“绿色”高置于北京冬奥会“办奥理念”之首,通过办一届“绿色”奥运会,辐射全民健身“绿色”发展。开放是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要立足本土、面向世界,通过全民健身助推国之交、民相亲,谱写中国与世界体育交流互鉴新篇章,助力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宏伟目标。共享是全民健身发展的根本目的,应始终坚持全民健身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赋予人民群众充分享有体育健身的权利,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3.5.2 推进体制创新,优化全民健身发展方式
进一步厘清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通过三者间更精准的角色定位,实现多元主体的良性互动。打造“有为政府”,总体规划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脉象,深化体育行政部门“放管服”改革,明确各级政府在推动全民健身工作体系中的职责边界,高位谋划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支撑、经费保障等工作,多措并举做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兜底工作。培育“有效市场”,激发市场发展潜能,放宽市场准入门槛,充分吸纳企业资本进入全民健身领域,推动全民健身资源市场化,发挥好全民健身品牌价值和市场效应,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譬如,2020年四川省拥有17家社会冰雪场地,全年参与人次150余万,直接带动经济效益超3亿元(车晓,2020)。营造“有机社会”,释放社会参与全民健身的活力,鼓励体育社会组织在全民健身事业中发挥关键作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主办的“全民健身活力中国”系列赛事,在2019—2020年开展了60余个项目、400余场全民健身活动赛事,参与人数超150万(国家体育总局,2020)。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满足了疫情期间人们的健身需求,不断探索健身活动为群众带去健康、快乐和幸福的全新实践。
3.5.3 加快科技创新,提升全民健身智慧化水平
加大互联网技术与全民健身的融合力度,提升全民健身智能服务水平,通过优质健身App提供更加专业的健身课程,促进居家健身常态化、便捷化、个性化。2020年疫情期间,“在家健身”全民挑战赛和全民健身视频赛总曝光量达29亿次,参与作品数14.4万件,全民健身的科技感、参与度大大增强(苟仲文,2020)。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手段搭建全民健身供需平台,有效反馈居民健身需求,做到科学响应、供需平衡、互联互通,不断完善全民健身体质数据监测系统,形成更具深度的“信息-技术”链接。改善全民健身硬件设施,提高体育场馆的信息化服务水平,打造居民身边触手可及的智能场馆、智慧步道、共享健身仓等,依托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全民健身运动码”,实现智能健身品的迭代升级。增强全民健身智慧化领域高精尖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例如,山东泰山体育产业集团获得国内外专利1 000余项、100多项产品通过国际单项协会认证,为开拓全民健身市场,助力全民健康事业发展探索了有益经验(陈晨,2019)。通过久久为功的创新韧劲,培养科学运动健身装备、智能可穿戴运动设备、个人体质监测器材等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增强主动健康科技服务能力,把科技赋能的全民健身新兴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
全民健身,关乎健康生活,关乎人民幸福,关乎民族未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高度,阐释全民健身内涵、谋定全民健身发展,身体力行、率先垂范,铺设了一条以人民为中心的“全民健身之路”。从萤火之光到锃亮明光,从星星之火到万家灯火,全民健身作为提高人民体质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为人民通向健康生活、美好生活铺桥架路,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和强大活力。抚今追昔,斗转星移。中国已经实现了从“落后时代”“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历史跨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进入了由“艰难曲折”“千回百转”到“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在新时代全民健身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民健身的重要论述来自实践,又引领实践、指导实践、创造实践,闪耀着理论光辉、充满着思想魅力,推动全民健身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转入精雕细琢的“工笔画”,为新发展阶段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聚焦解决人民健康问题提供了强大的行动指南,为加快推动全民健身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开辟了光明前景,必将引领全体中国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谱写全民健身事业更加壮丽辉煌的宏伟篇章,将全民健身事业的贡献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丰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