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来自四五六线小城市、小县城乃至小镇的青年到大城市追逐梦想时,自嘲为“小镇青年”,他们的心态正如许巍在《执着》中所唱,“我想超越这平凡的生活,注定现在暂时漂泊”;20 多年后,同样在面对大城市时极度不适、同样是自嘲,但“小镇青年”变成了“985废物”“小镇做题家”。
难免有人说他们矫情:据统计,拥有大学本科学历的人在总人口中占比不到4%,也就是说,如果你本科毕业,你就已经跑赢了95%以上的中国人,更遑论毕业自“985”“211”高校。然而,仅在豆瓣“985 废物引进计划”小组,就聚集了超过10 万名成员,其中有个帖子的标题令人心酸:“学校有人跳楼,他们都以为是我”。一方面,人们认为他们已经站在金字塔塔尖;另一方面,这些站在塔尖的人却在认真地讨论“怎么心甘情愿地接受自己的平庸”。
“小镇做题家”拿到的剧本大多相似:出身于小镇,凭借埋头苦读、擅长做题,过五关斩六将地考上名牌大学,但来到城市后,他们意识到自己在眼界、见识、社交能力等方面的短板,也缺乏人脉的支持,最终无奈于泯然众人的命运,自嘲“应试教育下的废物”。有评论认为,与其指责做题家们负能量、“丧”,不如将他们的际遇放在宏观社会环境下考量,并理解他们的焦虑与不忿。
故事还是那个故事:一代又一代青年来到大城市,希望反抗自己的出身,逃离平凡的生活。巴黎、纽约、伦敦、东京、北京、上海,左拉这样的“外省青年”如此,以“乡下人”自居的沈从文如此,擅长讲述小镇青年故事的贾樟柯如此,《东京爱情故事》中的乡下傻小子完治也如此。2020年版“东爱”中,完治对莉香说道:“反复无常,刺激惊吓,每天风云变幻,对于从乡下来的我而言,莉香就相当于东京这座城市,一直都充满生气。同和东京一样的莉香发生关系,就感觉好像自己能征服东京这座城市。”
背景还是那个背景:如何实现阶层跃迁,以及随之而来的焦虑。
小镇做题家们深知,高考仍然是重要的上升途径,他们抓住了这个机会;但他们也知道,“个人奋斗固然重要,但家境、出身、父母资源、社会时局和运气也在一个人的人生轨迹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自身的短板,让他们自卑、无奈。他们渴求的,其实是通过奋斗实现梦想的公平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