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张爰玲,许鞍华败在了时代面前

2021-03-25 22:34韩浩月
廉政瞭望·下半月 2021年11期
关键词:许鞍华侯孝贤李安

韩浩月

©电影《第一炉香》剧照。

电影《第一炉香》由王安忆编居U,许鞍华执导,马思纯、俞飞鸿、彭于晏等主演,这一特别值得期待的主创阵容,捧出的作品,却在公映后口碑遇冷。在豆瓣上,该片开分5.9,随后一路下滑到5.5。很难相信,“文艺片女神”许鞍华遇到了滑铁卢。

和电影开机时遭遇的质疑一样,《第一炉香》公映后遭遇的最大疑问,依然是选角问题,尤其是马思纯饰演的女学生葛薇龙和彭于晏饰演的花花公子乔琪乔,被吐槽最多。这说明,张爱玲笔下的人物实在太深人人心。但《第一炉香》遭遇差评,绝非单单是選角问题,它牵扯到小说影视转化的诸多难点、主创对时代气息的把握精准度以及观众心理的巨大变化等等。总而言之,正在公映的这版《第一炉香》,让人感觉了各种“障碍”的存在。

时代在变化,而张爱玲永恒——这或是造成“障碍”形成的主要原因。从“隔”到“隔膜”再到一些观众在观后感中所说的“膈应”,这既是主创的问题,也有观众的问题。主创与观众在对张爱玲作品的影视改编应该走文艺还是通俗路线方面,都不约而同地左右摇摆、游移不定,不确定自己要什么了。如果过于文艺,会把本来就高的理解张爱玲的门槛再度提高,如果偏于通俗,则有可能给张爱玲创造的人物世界带来一股“污浊”。

张爱玲的小说,出了名的难改编。一是她的作品注重心理活动描写,灵敏细致,意象纷繁,适合文字阅读,不太能够满足影像呈现所需要的强戏剧性。二是她笔下的人物多

冷酷决绝,与当时复杂多变的社会浑然一体,与当下生活有着一定的距离。

正是因为张爱玲的作品改编是块“烫手山芋”,所以一般敢于挑战并获得很大影响的,都是影视圏的高手,除了许鞍华之外,李安、侯孝贤、关锦鹏都进行过尝试……正是因为这几位港台导演的创作,张爱玲才能在影像时代的几个时期,借助视频内容这个载体,一次次被提到,提醒人们进入她创造的那个真实、清冷、孤独的情感世界,拥有一种平心静气的获得感。

目前最受观众喜爱的张爱玲电影,恐怕得是许鞍华1997年的导演作品《半生缘》。黎明主演的沈世钧和吴倩莲主演的顾曼桢,自此深驻观众内心,成为无可取代的张爱玲笔下人物的现实形象。许鞍华的这部电影非常重要,它把张爱玲刻画的世界,成功与现代观众对张爱玲的理解进行了融合,张爱玲的悲凉与世纪末的惆怅,成为《半生缘》的整体气质,许多观众通过这部电影,真正地理解了一次张爱玲。

《半生缘》对张爱玲近乎“垄断”式的诠释,一直到10年后的2007年,才被李安导演的《色·戒》打破。《色·戒》篇幅不过万余字,却被张爱玲写了30年,似乎也只有李安,能够在张爱玲这部非常特殊的作品里,发现作者想要真实传递出的女性心态。《色·戒》公映后引起大范围讨论,突破了电影,进人了知识圏层,不少学者从思想的角度,对电影、张爱玲以及她的女性立场、包括时代与社会氛围等,进行了深度的分析。

关锦鹏拍摄于1994年的《红玫瑰白玫瑰》,侯孝贤拍摄于1998年的《海上花》,都是华语电影中的佳作,只是相比《半生缘》《色·戒》,关锦鹏与侯孝贤的作品还是稍显小众了些。

成也许鞍华,败也许鞍华。在24年之后,不仅许鞍华再拍张爱玲会失手,就算李安卷土重来,也难以再拍出《色·戒》这样的作品。貌似一直在主导着影视创作方向的著名导演们,被更为强大的消费环境与心理影响了,改变了,在创作与制作的时候,有形的市场,无形的观念,更迭的观众群,都在有力地助长一些东西,摧毁一些东西。

作为经典的张爱玲,她的作品已经拥有了雕塑般的质感与硬度,但失去了工匠一般犀利眼神,以及丟失了尖锐雕刻工具的许鞍华,败在《第一炉香》这里,也是必然。

猜你喜欢
许鞍华侯孝贤李安
青梅竹马
不做房间里最聪明的人
侯孝贤电影研究述评
许鞍华:年轻人失去了什么?
侯孝贤的蚂蚁爬到戛纳
许鞍华:安静的电影有力量
《玉观音》与别样许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