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鸣
像陶渊明这样的士大夫,在南朝这个讲究门第的社会,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单凭个人才华当然是没法出人头地的。但是,那时的读书人要想安身立命,也只能求仕,没个一官半职,连养活自己都难。
所以,陶渊明在别人的推荐之下得了一个彭泽县令这样的芝麻官,还是欣然就道了。尽管这官儿在王谢这样的士族大家子弟看来,根本就是不值一提的。上任之后,由于好酒,陶渊明把50亩官田都种上糜子方便酿酒,并表示“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古代但凡是个小官,都有若干奴仆相随,而陶渊明生活简单,用不了那么多,就送了一个奴仆给他的儿子,并附上一封信交代,说这也是人家的儿子,你要善待于他。
然而就在陶渊明怡然自得的时候,郡里的督邮来了。南朝的制度是延续汉朝的,郡里设有督邮一职,专门巡查各县,监督各县的行政。南朝由于疆土狭小,又设立了许多侨州侨郡,所以每个郡都非常小,督邮一职已经有名无实。但是,县里的小吏说,按规矩,作为县令依旧得束带见之,即恭敬地接待督邮。陶渊明受不了这个,说他不能为五斗米(县令的俸禄)向乡里小儿折腰,遂挂冠而去。
没有了官俸,以及连带的官方收入,陶渊明只好回家种地。陶渊明不是富人,田产无多,不能像某些归隐的士大夫那样,田庄广有,仆役成群,享受自己无需劳作的田园生活。他必须像农夫一样亲自下田干活,才能得温饱。而且,还得像一个普通农夫那样,应对官府的租税。
然而,陶渊明先生毕竟是当时的大才,过这样困窘的生活,引起了文坛一些官员同道的同情。这些同道,如果客客气气地来,给陶渊明一点周济,陶渊明也能接受,一起喝一顿乡村的浊酒,大家一聚一乐。
有一回,刘宋朝著名的大将檀道济不知怎么知道了陶渊明,特意来看他,见他布衣蔬食,粗手大脚,于是跟他说: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仕,当今是文明之世,你何必这样自苦呢?
檀道济来的时候,陶渊明正在病中,已经几天没有饭吃了,饥寒交迫。面对檀道济的不理解,陶渊明回答说,我不是什么贤人,谈不上什么无道隐有道仕,只不过当下的仕途不合我的志向而已。檀道济被怼之后就离开了,走的时候还是不忍心,留给陶淵明好些米和肉,陶渊明一概不要,全让他拿走。
陶渊明是我最喜欢的诗人。他不仅饱肚子的时候,有点小脾气,可以挂冠而去,饿肚子的时候,照旧有小脾气,可以不理睬一个当朝红透的大将的“关怀”。其实,以当时的情形,只要陶渊明默不作声,檀道济是绝对可以给陶渊明找个官儿做的,可陶渊明宁可贫病交加,也不肯低一低自己高傲的头颅。这样的人,绝对不是一班儿士大夫所能及的。南朝二百年,能身体力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唯陶渊明一人而已。
能行难得之事,所以让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