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学、探、展、馈”是新课改背景下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立足教学的各个阶段,驱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习能力。文章详细阐述了应用“学、探、展、馈”教学模式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化学;“学、探、展、馈”教学模式;应用策略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要求教师在实施化学教学的时候,多多地给予学生探究化学的机会,使学生通过体验化学知识形成、相互联系、应用等活动,获取有价值的化学知识,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提升化学学习能力。实现此要求,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切实地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学、探、展、馈”是新课改进一步发展过程中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驱动着学生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提高化学学习能力。那么,要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实施过程中应用此模式呢?
一、 学生自学
从“学、探、展、馈”教学模式的字面上可以看出,学是该模式的基础。所谓的学,是指学生的学,是学生实现发展的学习过程。认知理论指出,学生的学不仅包括调动自身已储备的知识、经验,对新知内容进行自主认知的学习过程;还包括对自学结果进行总结的学习过程,即包括自主学习与他人的互动学习。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学有着多重内涵,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学,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因此,在组织初中化学教学的时候,应用“学、探、展、馈”教学模式,首先要引导学生学。基于此,笔者在应用“学、探、展、馈”教学模式的时候,第一步往往引导学生自学。在为学生设计自学活动的时候,立足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笔者会思考“新知中的哪些内容是需要学生自学的”“通过自学新知,可以获取哪些知识”“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使用哪些方法”这些问题。理清这些问题,笔者在设计的自学活动中为学生搭建支架,驱动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以“由多种物质组织的空气”为例,在组织教学活动之前,笔者先为学生设计了自主学习活动任务单,如下:
“由多种物质组织的空气”自主学习活动任务单(部分)
(一)思考回忆
1. 结合生活经历,说一说,你认识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是什么样子的?
2. 阅读教材内容,思考,氧气是什么样的气体,密度是多少?二氧化碳是什么样的气体?
3. 迁移生活经验,思考问题:渔民为什么要在鱼塘里设置“增氧机”?人们喝的汽水为什么会冒泡泡?除此之外,氧气和二氧化碳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用途呢?
(二)巩固练习
判断以下说法的对错:
1. 在一般情况下,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 鱼可以在水中生活,这说明了氧气是可以溶于水的。汽水冒泡泡说明了二氧化碳是溶于水的。
3. 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是小于氧气的。
……
自主学习活动任务单的设计,将自主学习化学的权利还给了学生,不仅可以使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的方向,还可以使他们有针对性地对新知展开探究,便于发挥主观能动性,建构对新知的初步理解,打好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基础,同时也为提升课堂教学助力。
二、 学生探究
探究就是探究学习,是学生自主或者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的由浅入深对化学进行探究的学习过程。“学、探、展、馈”教学模式中的“探”,具有如下特点:首先,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迁移知识,才能把握新旧知识联系,建构完善的知识结构,并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探究能力。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起到引导作用,根据学生的探究情况,及时地给予启发,驱动学生进一步探究。其次,学生进行开放性探究。探究学习的实施不是为了引导学生获取探究结果,而是使他们通过体验探究活动,发展探究能力。因此,在引导学生探究的时候,要打破教材的限制,开放探究内容和目标,驱动学生切身体验。基于此,在应用“学、探、展、馈”教学模式组织初中化学教学的时候,笔者应重视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过程,驱动学生自主探究。
以“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变化”为例,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变化是学生学习这节课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立足于此,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向学生提出问题: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是否会发生变化呢?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问题的提出,便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使学生获取探究方向。接下来,笔者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操作化学实验。在此次研究過程中,笔者一共引导学生操作了三个实验(实验过程略)。通过亲手操作,学生发现了实验现象。接着,笔者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实验现象,借此思考: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是否会发生变化?在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下,学生给出了答案。据此,笔者展现了波义尔、罗蒙诺索夫、曼莱的人研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化学史,开拓学生视野,同时使学生借助这些化学史思考,在化学反应的过程中,为什么物质的质量是不变的呢?在此问题的驱动下,笔者引导学生操作镁条燃烧实验,做好实验记录,从中获取答案。如此教学,不仅使学生在实验和问题的综合下,一步步地展开化学探究,借助实验现象,解决问题,获取化学知识,还在此过程中,锻炼了化学探究能力,有利于实现有效发展,提升化学教学效率。
三、 学生展示
“展”是“学、探、展、馈”教学模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对学生自主探究的延伸和拓展,更是学生实现合作学习协同发展的关键。在展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借助自身的探究情况,将探究结果展现出来,与其他学生就此展开讨论,通过提出不同的意见,实现思维的碰撞发展能力;同时进一步地加深对所学的理解,提高化学学习效果。因此,在组织化学教学的时候,要想提升化学教学效率,不仅要重视学生“展”的活动,而且还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展”。
首先,要鼓励学生交流展示。“学、探、展、馈”教学模式应用下的化学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无论是在课前自主学习活动中,还是在课堂自主探究活动中,学生都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所学建立了不同程度的理解,甚至在此过程中,还遇到了不同的问题。此时,笔者会给予学生展示交流的机会,鼓励他们将自己的学习所得展现出来,就此引发集体讨论。比如,在完成“由多种物质组织的空气”自主学习活动任务单的时候,部分学生对二氧化碳和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存在疑问,在组织课堂教学的时候,笔者鼓励学生结合各自完成的任务单,将遇到的问题展现出来,由其他学生进行点拨。如此展示问题,不仅暴露出了学生的学习不足,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他们的学习情况,及时地调整教学进度,还可以使学生通过互帮互助,解决较为基础的问题,留出更多的时间探究复杂内容,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其次,要给予学生交流空间。“学、探、展、馈”教学模式中的学生的交流展示是贯穿于教学始终的。简单地说,在学生参与化学教学活动之前,他们可以借助自主学习活动任务单,就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展示。也可以在课堂上立足自身的自学情况进行交流展示。还可以结合探究到的内容或探究过程中引导的问题,进行交流展示。所以,在应用“学、探、展、馈”教学模式组织初中化学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开放教学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空间,使他们通过多样的交流,获取化学知识,锻炼化学学习能力。
再次,给予学生交流评价。教学评价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贯穿于化学教学始终,驱动着化学教学效率的提高。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地发展,在学习过程中渴望得到教师的关注和肯定,在学生进行交流展示的时候,要切实地关注学生的交流情况,就此给予评价,甚至可以在此过程中,给予学生启发,驱动学生进一步地探究,从而使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对所学形成理性认识,获得学习满足感,提升化学学习效果。
四、 互评共馈
“馈”是指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地进行反馈。通俗地说,师生之间的反馈就是教学评价,是师生的协同发展。在实施初中化学教学的时候,将教学反馈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不仅可以使师生发现各自的教学不足,还可以驱动师生实现进一步发展。因此,在应用“学、探、展、馈”教学模式的时候,教师要将互评共馈应用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在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实施过程中,尽管部分教师应用了互评共馈,但是应用方式较为单一,一般以教师的教学反馈为主,剥夺了学生自主反馈、评价的权利,导致部分学生失去化学学习兴趣,同时也难以提升化学学习效果。“学、探、展、馈”教学模式中的“馈”是有着多样方式的。
笔者在实施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时候,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应用教师反馈和学生反馈的方式,将互评共馈渗透到教学的方方面面,和学生在互评中获得共馈,实现协同发展,提高化学教学效率。比如,在组织“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变化”教学活动的时候,笔者引导学生操作了化学实验。在学生探究到了化学结论之后,笔者鼓励他们进行学习反思,反思自己是如何操作化学实验的?在操作实验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借由化学实验获取了哪些化学知识?如此自我反思,就是自我评价,不仅可以使学生梳理课堂所学,建构对课堂所学的进一步理解,还可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发展自我反思能力,提高化学学习效果。在学生自我反思之后,笔者还结合自身对他们的实验操作和问题解决的观察情况,进行集体评价,使学生在教师评价和自我評价的结合下,准确认知自我,发现化学学习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弥补。此外,通过师生之间的多元评价,笔者也可以发现自身的教学不足,便于扬长补短,提升教学水平,促进化学教学效率的提高。
“学、探、展、馈”教学模式是新课改背景下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在组织初中化学教学的时候,可以立足该教学模块的特点,结合教学所需,引导学生自学、自探、展示、反馈,使学生获取学习化学的权利,并通过体验一系列活动,获取化学知识,锻炼化学能力,提高化学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殷艳华.浅析如何提升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7):113.
[2]黄晓.普通初中化学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研究[J].科技资讯,2017,15(26):127-128.
[3]白苗苗.初中化学“引导—自主—引导”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D].延安:延安大学,2017.
[4]吴频庆.初中化学“学、探、展、馈”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5.
作者简介:蔡丹红,福建省邵武市,福建省邵武市晒口善德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