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晶晶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散发病例此起彼伏,“冷链”几乎成了一条骇人听闻的“病毒链”!许多人谈之色变,连以其为依托的鱼呀、虾呀等冷鲜食材都惨遭“嫌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到底该不该“背黑锅”,不妨先来了解下与冷链有关的“冷知识”。
冷链是条“财富链”
“长安冰雪,至夏月,则价等金璧。”说的是炎炎盛夏,老祖宗们利用稀罕的冰块儿贮藏物品的故事。现在有了冷链,现代人便将此番“贵族场景”彻底地平民化:从原产地直达消费者的手上,在整个过程中,急冻设备、冷库、冷藏集装箱、商场冷柜等依次发力,始终为某个特定物品“保驾护航”。这条绵长又友好的链状系统,就被形象地叫做“冷链”。
除了最常见的海产品,冷链保鲜的适用范围还包括蔬菜、水果、花卉、肉、禽、蛋、奶等初级农产品,以及冰激淋、巧克力、各式快餐原料等加工类产品,一些药剂、疫苗等特殊医用产品也在其中。
冷链之所以涵盖广泛,与它神奇的本领密切相关:一般来说,通过冷链运输的物品的贮存期要比普通冷藏物品延长数倍。倘若市场行情暂时低迷,商家大可以将其保留至行情转暖时再出售,没准儿就能卖个好价钱!
冷链是条“技术链”
冷链咋有如此大的能耐?这里面其实有不少科技因素在闪闪发光。
冷链由很多个“链”组成。对一些生鲜农产品来说,由于订单或者市场预测前置需要暂时存放,与之匹配的环节就是“冷链仓储”。在恒温、恒湿的条件下,由多种担负传输作用的机械设备、器具等相互配合,进而完成物品的拣选与包装,称之为“冷链传输”。相比来说,“冷链装卸”的技术含量与操作难度较大:为了缩减与外界空气接触时的温度变化,不仅制冷系统不可停歇,卸货车辆与卸货仓库等也必须时刻注意密封处理——假如工人去吃午饭需要搁浅手中的活计,可要记得即时关闭设备的厢体门哟。“冷链运输”环节堪称“小冷库运动时”,由于借用了较为复杂的移动制冷技术和保温箱制造技术,一定的风险防范举措不可或缺……
想想看,如何让这些相对独立的“链”凑成一条连续不间断的冷链?首先,无论哪个环节都要注重“温控保温”的保鲜作用:毕竟,在气调作用下,精准的湿度与温度能将空气中的氧气浓度由21%降到3%-5%,从而抑制相关物品的呼吸状态,有效降低微生物滋生和化学性腐败。再有,除了人工调配,还可以借用超级电脑的“两把刷子”:通过冷链平台的信息化控制来调动各方力量,搭配全部资源,从而降低成本,提升效力。
冷链是条“可控链”
那么,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冷链怎么就沦为新冠病毒的“潜伏链”了?
生物医学家说,病毒是个不怕冷的顽固分子,温度越低,存活时间越长,当气温跌到零下20℃时更能存活数月!冷链的持续低温可以遏制绝大多数诱发食物变质的细菌,但是,对性情古怪的病毒却无可奈何,甚至所营造出的低温环境还在无形中给这类家伙的存活与繁衍提供了便利。如此一来,那些粘附在物品表面的新冠病毒,可不就容易借助四通八达的冷链到处扩散。特别是在外部温度很低的时节,更容易引起接触性传播。
不过,专家也及时地为我们宽心:从流行病学的溯源结果分析,目前跟冷链相关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大多是反复接触过来自疫区物品外包装的高风险人群,比如搬运工、售貨员等。换言之,直接使用彻底清洗过和消毒后的冷链物品没啥大碍。
防疫常态化的今天,包括从哪里来、途经哪里、销往哪里的“溯源性”冷链管控是当务之急。细说来,要从冷链供应的源头入手,建立规范有序的检疫检测制度,确保物品在物流过程中的品质状态与卫生标准……
冷链虽冷,人心很热!团结抗疫,万众一心,哪怕病毒狡猾多变,“大国冷链”永远不会掉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