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涛 孙少婧 官珍
摘 要:凯文·林奇总结城市意象五大要素为道路、边界、区域、中心与节点、标志物。观察者对这些城市意象要素的认知程度因其行为模式不同而各有侧重。文章通过对校园观察者进行访谈,对其绘制的认知校园地图进行对比分析,结合环境行为学的内容,总结城市意象要素认知规律,并对校园的进一步改造提出建议。
关键词:意象要素;行为模式;认知地图
城市意象的认知与观察者本身的情况、行为模式等密切相关,以清华校园为例,选择5位观察者,通过对观察者背景情况及他们所绘制的清华认知地图进行横向对比分析,总结城市意向要素认知规律。
一、认知地图及观察者背景分析
笔者采访了5位观察者,其中四位是学生,有在读本科生、研究生,也有毕业的博士、硕士。一般而言,学生会详细绘制宿舍为出发点,比较关注教学区域,因此教室、操场、宿舍等部分,而对家属区的绘制很笼统。在学生的认知校园地图中个人居住的宿舍区域往往被放大。此外东西主干道,以及通向几个门的道路都被注意到了,但其他的道路则不很明确清晰。观察者多以道路为区域划分的参照要素来绘制其认知地图。下面选取其中一张作为代表进行详细介绍(图1)。这张地图由清华毕业的博士后绘制。由于其毕业时间久远,且已离京,不常回来,这位观察者对于校园北部,尤其是东北部区域是缺乏印象的。图的中心明显是以二校门作为清华的中心,实际上二校门并非清华的地理中心。以二校门为中心这一点在后几张地图上也有所体现。东门被画在朝东的方向,与西门相对。事实上清华东门并不朝东,而是朝南。教学楼和学生宿舍以一种模糊的方式被绘制在地图中,而在图中突出了教工宿舍和幼儿园,以及照澜院商场的位置,这正好与观察者的身份相符。因为其在清华卖书期间已经结婚,家庭生活导致其更加关注柴米油盐,开始考虑留校工作以及子女教育问题。对体育场馆以及食堂的忽略说明观察者的行为路线基本上不涉及此区域。最清晰的道路是东西主路,以及南门入口的路,缺乏对边界的认知。
最后这位观察者,不是清华教职工,只是家属楼的住户。因退休在家(非教职工),其主要行为模式是买菜、带小孩玩耍以及一些家庭日常生活琐事等。在他的认知地图(图2)中可以看出,二校门被当作校园中心,熟悉的居住区域被放大,超市、菜场、邮局、银行、药店、游泳池等生活服务设施被详细标注。因为会带小孩散步,所以他对主楼前的大草坪、近春园区域也比较关注。由于东门不朝东,导致他的认知产生混乱,不能清楚判断双清路的走向。西门的东西主路是他认知地图中的主要道路,被加宽。由于该观察者曾经做过制图和工程工作,因此对道路的认知,以及比例尺度的感觉较为准确,没有将道路放大,有对边界有一定认知并想要表达出来。他对双清路、科技园、成府路、圆明园等都有较准确的认知。
二、认知规律总结
根据以上分析得知,不同身份的观察者有着不同的行为模式,因此其对于同一个地区形成的认知地图是如此的不同。人们的文化、价值观、性別、年龄、个性、工作经历等对于其行为模式也有影响。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等行为模式的侧重点不同导致他们对不同建筑、道路、设施等熟悉程度不同,所绘制的认知地图也就各有侧重。从每个人所绘制的认知地图也可以大致判断其在清华的活动幅度、对清华的了解深度,并由此找出共性、规律性的问题:
第一,道路认知。主干道因连接各个区域,承担较多的交通功能,多数人对主干道有认知,但在绘图时一般会存在截弯取直、简化路口的现象。清华东门并不朝东,而是朝南,但多数人都画的朝东。说明东门这个名字在心理上的有一定暗示作用。如果把东门的轴线延长,使东门前的道路呈东西正方向的,则会有利于强化东门的方位感。西门的东西主路因其重要的交通地位使其不可能被忽略,加上近春园、二校门、主楼等一连串的地标,东西主路成为清华认知地图中的很重要的参考线。南门的南北向道路也基本被标识出来。但是根据观察,南门作为车行出入口的使用率远远低于东门。南门的道路的认知较高,可能是因为南门的轴线比较长,一直通向北部的学生宿舍区以及南门外周边商店众多,多作为步行出入口。
第二,边界认知。边界常被忽略,对未受过专业训练的观察者而言,对边界的界定尤其困难。入口往往被默认为边界界定的参照物。
第三,区域认知。由于观察者有不同的行为习惯,其对不同区域的熟悉程度不一样。对于自己熟悉、经常去的地方往往被观察者下意识放大,画得详细清楚,对于不熟悉的地方就画得很笼统,距离和几何关系极不准确。熟悉的区域往往超过实际所占面积,反之,不熟悉的区域往往画得比实际小。
第四,中心和标志物的认知。二校门几乎是公认的校园地理中心、景观中心。究其原因,一个是独特的建筑美感和历史纪念意义使得其存在感较高,另一个就是二校门前的主干道作为重要的东西向道路,连接了一系列的重要区域,使用率很高,二校门作为中间的明显标志物,且有一定的集散空间,顺理成章地成为一个交汇聚集的地点。反之,高大的主楼,在东门的入口轴线上,存在感极低,常常被观察者忽略。
三、校园建设的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道路、中心和标志物在人们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可据此提出几点校园建设建议。首先,二校门不仅仅是参观者的首选地点,也是学生的碰头据点。入学、毕业、雪天、暑期等时候,照相的人在车流间穿行,被照相的人排成长队。步行人群与车辆交织,导致交通混乱,很不安全。因此,建议在二校门前留出适当的拍照、参观、等候区域。此外,校园中的绿色区域或特色建筑,如二校门、工字厅、水木清华、近春园等,往往成为认知地图的中心或者参照物。学校可以增加一些绿色节点,形成混合功能的次中心。这对于校园环境认知来说很有帮助,可以帮助人们在空间中定位和定向。通过调研可以得知,高大挺拔的植物围合的街道,因其具有统一感、连续性和相似性,街道的形象特色较为清晰。因此,街道两侧的行道树时应该注重呈现整体连续的景观效果。此外,不同的观察者往往以自身居住的地点为中心,进行地图绘制。个体的行为模式的不同导致其对不同区域使用有不同的频次。因此,可强调在不同功能区域间的景观特色,并针对不同使用人群规划不同的设施布置、道路布局、标志物设定等。
参考文献:
[1]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顾朝林.北京城市意象空间及构成要素研究[J].地理学报,2001(1):64-74.
作者单位:
官涛,北京市园林古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孙少婧,北京市海淀园林工程设计所。
官珍,北京中外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