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尔“试错法”述评

2021-03-24 09:50王晓蕾
现代商贸工业 2021年11期
关键词:波普尔研究方法

王晓蕾

摘 要:卡尔·波普尔是当代著名的且是极具争议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可错性”思想和“试错法”科学方法论构成了其著名的“错误观”。他的可错主义认识论具有反传统认识论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试错法”这一方法在社会科学方法论系统中具有创新性和发展性特点,对其历史根源、相关理论、优劣性以及在当下的应用发展进行分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波普尔;试错法;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1.046

1 波普尔“试错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古往今来,众多思想家、理论家提出了不同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思想,通过研究分析,不难发现这些众多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思想存在一个共性,那就是对前人思想的借鉴和继承,没有任何一种社会科学方法论思想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波普尔也不例外,他的“试错法”同样没能离开历史的“照映”,其产生的历史根源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1 逻辑实证主义发展困难

哲学发展到现代阶段,逻辑实证主义发展遇到困难,这对波普尔“试错法”方法论的产生、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逻辑实证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科学主义思潮的一个重要流派,不同于其它流派,逻辑实证主义的特点是以经验为根据、以逻辑为工具、以物理学为统一的语言,将数理逻辑方法与传统实证主义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进行推理。逻辑实证主义追求的目标是使哲学成为科学的哲学,在这一目标之下,该流派提出要彻底地改造哲学。逻辑实证主义一度成为当时分析哲学的高潮,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其本身存在诸多深刻的内在矛盾,如绝对区分语言的职能、主观经验主义等,因此受到很多哲学家的批判,逻辑实证主义的发展由此陷入困境。波普尔“试错法”在此时应运而生,这一方法论在批判逻辑实证主义的同时,针锋相对地提出经验证伪主义,符合时代需要,在当时的背景下不断发展起来。

1.2 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然科学相关领域飞速发展,物理学的三大成果——X射线、放射性、电子,两大理论——相对论、量子力学相继出现并逐渐完善,使科学经历了全面的革命。波普尔“试错法”这一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形成正是得益于当时物理、化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牛顿万有引力理论的缺陷使波普尔意识到自然科学的成果不是无误的,即使是已经应用的成果亦存在错误,在此背景下,一個新引力理论诞生了,波普尔认为这一引力理论更接近真理,是对牛顿万有引力理论的否定,是对证伪原则“第一次重要确证”,“对思想发展产生了持久影响”。后来,量子力学、信息论的提出和发展过程也对波普尔“试错法”的构建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2 科学的研究方法:试错法

波普尔高扬客观真理,认为只有承认客观真理,才能鼓励科学家深究客观世界的奥秘。但是,波普尔否认科学能够认识客观真理,因为在他看来,客观世界存在于人的经验之外而超越人的经验,是不可能被人充分认识的。在此基础上,波普尔提出科学的根本性质就是“猜测与反驳”,所有科学都是建立在有误基础之上,因此对科学进行探索的唯一方法就是“试错法”,即“尝试与清除错误的方法”。波普尔认为:“试错法本质上就是排除法。”这种方法通过不断地排除错误而逐渐接近真理。波普尔提出的“试错法”是通过尝试-批判-检验这样一系列的过程去“证伪”、而不是“证实”,在“证伪”后进行排除,从而筛选出正确的道路。

在科学哲学发展史上,波普尔提出了著名的以“猜测与反驳”为核心的增长模式,首次对科学知识的增长问题进行关注。波普尔认为科学不是认识,我们不能认识、我们只能猜测。“由于科学的理论仅是尝试性或猜测性的假设,因此,任何理论,不管它曾经获得何等成功,也不管它曾经受到任何严格的检验,它们都是可以被推翻的。”据此,他提出了科学“试错法”的四段式模式:P1——TT——EE——P2。其中P1是我们要验证的原始问题;TT表示我们预想可行的尝试性方法,是我们初步得到的假设性答案;EE指排除错误,是对我们之前的尝试性方法做对比、做批判说明,从而消除错误的观念和方法;P2指的是新问题,这个新问题是在我们之前筛选出正确性较高的理论、方法等基础上重新出现的。这样一个过程的循环往复,是对波普尔“试错法”具体运用方式的生动描述。在波普尔看来,真正的科学就是从问题出发,最终以新问题出现为结束标志的动态过程。

3 “试错法”在运用过程中的优劣性分析

任何一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都有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试错法”也不例外,它在运用过程中既有不同于“逻辑实证主义”的显著优势,也存在着绝对化、不彻底性等问题。

3.1 “试错法”在运用过程中的优势

从其合理性方面来看,存在以下两方面优势。

3.1.1 有助于培育问题意识

波普尔的试错法,是从问题出发进行探索。根据我们对它四段式模式的剖析,发现这种方法从一开始就带有问题意识,首要步骤就是提出问题,随后根据问题设计、构想出一系列相关解决方案。通过不断地进行验证、排除,去解决旧问题从而进一步探索新问题,四段式模式循环往复,都是在问题意识的引领下去丰富和发展我们的科学知识。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解决一个问题只需要通过特定的方法、策略按程序进行,而提出一个问题往往需要从新的角度、新的立场出发去思索,进而提出具有科学意义的问题,从而推动科学的不断进步。可见,问题意识对我们进行社会科学研究起着重要作用,而“试错法”这种从问题出发的研究方法恰好有助于培育问题意识。

3.1.2 主张以科学态度对待错误和批判

在波普尔证伪主义理论诞生之前,科学研究方法都是以“证实主义”为大前提,对犯错和批判普遍采取消极、抵触的态度。波普尔倡导知识的可错性,提倡对“错误”采用一种科学的态度,提倡批判精神。错误不可避免,关键是以何种态度对待错误,“只有真理观念才容许我们合理地谈论错误和理性批判,并使理性讨论成为可能——就是说,寻找错误的批判讨论,是以尽可能消除错误为严肃目标,为的是愈来愈接近真理。”这一理论提倡对“错误”的正视,动摇了长期以来建立在科学归纳法基础上无误理论的地位,将科学方法论引领到一个“可错”的时代,赋予错误和批判合理性,在错误的基础上积累经验、寻求真理,有利于人们大胆地进行实践探索。

3.2 “试错法”在运用过程中的劣势

从其不合理性方面来看,同样存在以下两方面不足。

3.2.1 片面夸大证伪、批判的力量,走向绝对化

在波普尔看来,演绎、归纳、分析等建立在实证主义基础上的其它科学方法都是存在问题的,故而将“试错法”定性为唯一的科学方法,并且他反复宣称“我们一切理论都是猜测”,所有的正确观念、措施都是从人们头脑当中产生,再经过不断地尝试、验证去排除,从这方面来看,波普尔“试错法”片面地夸大了证伪和批判的力量,从而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等科学方法通通抛弃,否认了客观真理的存在,一步一步走向绝对化,从这一点来看,波普尔的“试错法”存在一定的主观唯心主义错误。

3.2.2 “试错法”需要耗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根据波普尔的四段论模式,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个从问题出发到检验、批判,直到出现新问题,如此模式循环往复以致无穷的过程,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将若干种可能性方案逐一进行验证、批判、排除,这就需要耗费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例如,一名化学工程师要想找到适合工程的那种化学成分,就必须从成千上万种有潜在可能性的化学成分中进行筛选。这种弊端不仅仅局限于自然学科,人文学科亦是如此,人文学科教育学者对所有教育方法进行验证从而找到适合当下阶段、当下情形的教育方法是不可能行得通的。

4 “试错法”在当下的应用发展

“试错法”虽然是由波普尔在20世纪提出,但是在当下社会,不少领域中我们也都能看到“试错法”的应用发展,只不过根据不同的社会科学领域、不同的情境,对“试错法”的应用发展有所区别,在这里,主要从两个典型的领域——改革和教育方面进行分析。

4.1 改革过程中对“试错法”的合理应用

20世纪70-80年代,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国家具体走什么样的经济改革之路才能適应中国的国情并没有明确的答案,因为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才能走出适合中国的改革道路。邓小平深刻认识到这点,创造性地提出了“摸着石头过河”这一权威性的设想。“摸着石头过河”这一设想解决了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没有过往经验和模式,无法在较短时间内找到发展生产力之路的难题。通过比较,改革过程中的“摸着石头过河”和波普尔的试错法是有一定渊源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根本性质是大胆尝试、严格检验、正视错误,通过对错误的排除找到适合本国的经济改革之路。但是,“摸着石头过河”并不是全面照搬波普尔的“试错法”,而是对其进行了扬弃,它是“证实”与“证伪”两种方法论的辩证统一。“摸着石头过河”,不仅要摸到那些踩不得的“石头”,更重要的是为了摸到那些可以放心踩上去的“石头”。

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新的历史方位对国家各领域改革提出了新要求,那么“摸着石头过河”适应新时代的改革之路吗?答案是肯定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试错法”不是为了“犯错”,而是通过“摸着石头过河”,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改革发展之路。

4.2 适度“试错教育”提升受教育者的积极性

时代的发展不仅使科技更加繁荣、文化更加繁茂,人们的思想在现代文明多样化成果之下也更加多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各个阶段的受教育者有不少都潜藏着丰富的创新力,传统的教育方法重视理论灌输,教育者出于惧怕犯错心理不敢让学生尝试新生事物从而抑制了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顾名思义,“试错教育”是“试错法”这一科学方法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就是以学生出现过的错误为契机,教育学生敢于尝试做事,出现错误后勇于面对错误、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在不断纠错的过程中成长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在当下的许多课堂教学中,不乏有很多教师鼓励学生提出新的构想并自己动手去验证,比如数学课程中鼓励学生用各种解法去解决同一道题目从而自己探索找到最省时便利的解法、手工艺课上老师提供总的灵感和思路,让学生自主去尝试各种类型的剪纸、折叠。这样的“试错教育”如若使用适当,结合鼓励教育方式,可以极大提升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为创新创造注入活力。

5 结语

波普尔提出的“试错法”从新的维度探讨了科学研究的方法,不仅适用于自然科学领域,同时也为社会科学增加了新的方法论内容,对现代科学的发展起着启发性作用。但不可否认,“试错法”具有本身的缺陷和不足,只有结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对“试错法”进行批判性运用,才能充分发挥其有效性,为社会科学研究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2]怀特劳.爱因斯坦对我的科学观的影响——波普访问记[J].自然科学哲学问题,1980,(03):16.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67-68.

猜你喜欢
波普尔研究方法
波普尔政治哲学与西方理性主义的危机
关于“学案导学,分层互动”教学模式中学情的研究
谈谈翻译史的研究方法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国内哲学界“历史规律的复杂性视角”研究述评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波普尔的真理观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