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建帅 刘惠婷
摘 要:美育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审美素养,能够影响大学生的气质、情感、人格,促进大学生感性和理性能力的结合。本文从美育的内涵为出发点,并结合美育的培养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这四大功能,提出在美育视野下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美育;大学生;全面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0.04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今后开展教育工作的“9个要求”,其中之一就是“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新时代下美育担负着引导大学生能从平凡的生活的美中看到精神世界的美,并领略美的真正内涵,以此在追求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生的真谛的重任。高校肩负着重要的任务和目标,即通过教育和教学,培养具有道德、智力、身体、审美和劳动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
1 美育内涵
美育,即感性教育。
第一,感性指人的个体性。人类的自由,幸福和自身价值体现在每个人身上。因此,感性强调大学生个体的重要性,要求尊重大学生个体,展示大学生的风采,调动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第二,感性教育意味着人的“生理本性”,是指人的本性与生理有直接联系。感性就是肯定这种直接的联系,强调美育从自然无意识以及本性欲望到对人的美的启蒙自觉性的整体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感性教育要发展大学生审美能力,启发大学生对美有新的发现,对美有新的感悟,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感性是指以心理承受能力为载体的情感,是进行一种与理性教育相互协调的教育。在提升大学生的感性能力的同时,也要增强大学生的理性能力,使大学生的感性情感和理想思维相结合,更好的完善大学生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第四,感性通过观念意识来表达,而审美意识通过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来表现出来,体现为一定程度上的个人品德、理想观念和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强调美育以其特殊的方式对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带来影响。
2 美育的功能
2.1 培养审美能力
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美育的特定目标之一。
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审美能力不仅仅是自身赋予的,更多的是通过后天教育的结果,而审美能力的培养主要来自美育。美育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力和想象力,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自然界以及社会中的事物是简单的、孤立的、丰富的,但却以多种方式相联系,而大学生的想象力探索并揭示了这种丰富性和联系性。因此,审美能力的培养不可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需要在审美活动中不断实践和发展,审美活動使大学生不断地通过外在的形象把握事物更深刻的内涵,加强对审美对象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其在审美活动中不断培养和提升审美能力。
培养具有审美能力的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对大学生开展美育活动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不仅可以加强对审美对象体验式的理解,领悟审美对象其中的意味,提升自身情感的自由愉悦,使其审美需求得到满足和提升。
2.2 陶冶情操
人的性情指人的性格和欲望,它是人类感知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与个人的欲望功利联系在一起。大学生在审美对象的感知和自身价值体验中获得愉悦的感受,并且影响大学生的性情和品德,大学生在审美活动中的这种愉悦感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满足。通过对审美对象中所蕴含的意义、自身价值体验和理解所获得的情感、心灵震撼,灵魂洗礼和超越,对大学生的自身性情以及气质有积极的影响。
美育对大学生的影响的过程是潜移默化的,逐步帮助大学生培养和树立起一种超越实际效用的生活态度,改变大学生的性情和气质。
通过美育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不仅丰富和升华大学生的情感,而且使大学生对自己的前途充满热情和动力,这也是美育的特殊目标之一。
2.3 健全人格
人格可以说是个人的道德品质。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对象带给人们的感受是以潜移默化这种形式影响着人们的心灵,使人们升华到“无我”的精神境界,让人们摆脱生活中的“个人自我”,做真正拥有“自然属性”的人。美育使人们摆脱了有限而自私的占有欲,升入了自由无限的崇高精神境界,并构建了高尚而美丽的人格。美育的这一特征使其成为大学生实现人格建构的重要途径。
美育在大学生人格的建构有着特殊的意义。通过开展审美活动,大学生可以在自然界以及社会实践中建立起和谐而美好的关系。这种和谐的自然关系和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活都会巧妙地影响和塑造了大学生的精神和情感,从而实现大学生人格的构建。这是一个从个人到社会再到个人的审美化过程,而美育是实现这一良性循环的重要中介,通过这种形式,从而达到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
2.4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正确的审美观意味着能够分辨出真善美,也能够明辨假恶丑,懂得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通过对大学生审美活动的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从而掌握符合时代的审美标准。
在现实中,对于大学生在审美观上出现的问题,谈论原则并非没有道理和无用,空谈没有实际的做法只能让大学生产生抵触情绪。通过美育,让大学生清晰地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之间的界限,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审美观,使大学生有意识并自觉地做出符合时代真善美的事情。
正确的审美观念对大学生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影响,可以保证大学生对美的追求不出现偏离,从而可以其在促进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3 美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实施途径
3.1 加强审美理论学习
审美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懂美的前提和理论基础。美学的基本理论是对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的美的总体概括,是美的精华,展现了世界的奇妙,让人们通过课本知识就能领略世界的精彩。美学的基本理论使大学生能够了解美的各种形态和形式,了解自然美的各种存在形式以及人类审美活动的过程,理解人类为什么需要美,为什么要展开各种审美活动。只有学习和掌握美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引起大学生对美有新的发现和感悟,大学生才能自觉接受美育。
大学生通过学习并了解前人的美学经验以及生活阅历,可以看到历史的沧桑巨变,可以感悟出人生的新境界,可以发现辛勤劳动者的智慧美与技艺美,从而引发自己对精神世界和生活态度的情感和理性思索,从中得到美的启示从而去追求美、創造美。
审美理论学习奠定审美的基础,提高审美修养,是美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实施途径之一。
3.2 提升艺术品位
美育具有实践性,除了理论学习之外,美育更重要的实施途径是实践性极强的艺术活动。艺术陶冶便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种美育实践活动,这也是长期以来美育被认为是艺术教育的原因。
大学生在艺术活动中提升审美创造力和想象力,切实加强对美的深切体验。如今,大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意参加的艺术实践活动并不难,如唱歌、跳舞、绘画等,选择其中一项,并且将之作为爱好兴趣,长期培养发展,必定能增加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才能。
通过艺术作品对真实的社会生活有深刻的了解。出色的艺术品的最大的价值体现在:能够深刻的反映出并揭露当时的社会和历史现状。提高艺术品位有助于大学生更好的欣赏艺术作品,深刻理解作品的表达深刻含义和意义,使其对社会、生活和现实生活有更全面的了解,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也是美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3.3 走进自然
自然美是审美客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欣赏也是美育的实践途径之一。
自然美以其最丰富的色彩、声音与形象,影响着大学生的对美的感受,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大自然的美以其蕴含着的宇宙感、规律感、历史感以及伟大生命感等来展示给世人的。因此,自然之美对大学生的气质修养、人格完善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优美的大自然给大学生和谐、平静、松弛、舒畅的感受,使其感受到大自然纯粹的美丽,激发起大学生对大自然深深的热爱;壮丽的自然气息唤起了大学生舒适而大胆的壮丽感,激励大学生对自己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使大学生摆脱平庸琐碎的境界;新奇的自然引起大学生超越日常审美经验的震撼情感;奇异、奇特、奇幻、奇妙的自然现象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性,让大学生获得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情感冲击与审美享受,激发大学生的求新欲望,使其不断追求新的事物。
自然美有着艺术美所不具有的特殊的教育作用。自然美着力培养大学生一种人与自然平等有好的感情,给大学生一种不同于艺术美的愉悦感和舒适感,同时自然美在歌颂自然崇高伟大的同时,也使大学生产生一种崇敬自然之情。通过这些对大学生的熏陶,增进其身心健康,去引导大学生更好的追求美、创造美。
3.4 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在社会整体中,由于人的社会属性,每个人都是其中之一,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构成了极其复杂的关系,因而也产生了各样的人际交往互动。毫无疑问,在人际交往中,“美与丑”之间是有区别的,美好的人际交往也是提升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方式。
大学生因其性格以及行为等因素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某些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导致大学生心理出现落差进而导致一系列的心理疾病,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而且对大学生未来的成长有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过渡阶段,随着他们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交往形式逐步深入,交往内容日趋多样,大学生就会从中学到在课本,在学校学不到的内容,大学生就会意识到其本身社会经验的不足,慢慢的就会自觉的去学习去积累相应的人际交往经验。因此,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对大学生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4 结语
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升审美素养,提高审美能力,提高审美水平,才会在实践中去发现美、去欣赏美、去追求美、去创造美,以审美的精神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美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在高校教育中,必须把美育和德智体劳四育这五育并举并且相互融合,才能够真正的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
[2]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2019]2号[Z].2019.
[3]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15]71号[Z].2015.
[4]杜卫.美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5]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王岗峰.美育与美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7]曾繁仁.美育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麻建帅(1993- )男,汉族,河北邯郸人,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新时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