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世彬 高娃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当前高校校园安全管理中的重大课题。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通过对校园进行信息化、智慧化的管理升级,实施全覆盖、全时段、全人群,及时客观、完备、多维度的数据采集与分析,打造教师和学生工作信息化平台,有利于提高校园安全管理的科学性、针对性,提升校园安全管理的质量和管理效率,更好为学校校园安全管理服务。
关键词:疫情;高校;安全管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0.028
校园安全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爆发,对人员密度大、人员所属区域分布广、人员流动性大的大学校园安全管理,带来非常严峻的挑战。一旦发生校园安全事件,将严重影响学校全体师生员工的生命和健康安全。因此,在校园安全管理中要时刻关注全体师生员工切身利益,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工作的第一位。加强校园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探索实现依托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工作平台和工作模式,落实好安全防控措施,“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在為全体师生员工身体健康提供安全防护的同时,加速实现教育部关于建设“三全两高一大”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
1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校园安全防控的现状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多次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抗疫方针,并号召“运用大数据等手段,加强疫情溯源和监测”。当前高校积极响应“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策略,根据上级防控要求,主动采取严格的全体师生员工返校安全管理制度,实行“一人一策、因人施策”管理策略。返校后建立健全严格的出行审批和报备制度,加强师生员工体温异常等健康情况的监测与上报,健康码、行程码查验等。严格校园的进出口管理,控制校内人员密度,保证安全距离,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等相关管理手段,收到一定成效,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
2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校园安全防控遇到的常见问题
2.1 校园信息化应用水平亟待提高,以适应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要求
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大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师生员工各类事务办理缺乏一站式服务平台,数据的统计分析和上报信息化程度不高。如在校外实习学生的相关证明往往需要返校现场办理,不仅增加人员流动还来的防控风险,也给校园的安全防控带来隐患。再如,师生员工返校路径、使用交通工具、返校日期、个人健康状况与体温异常等情况统计与监测常为人工统计上报,且数据多数是报表形式,学生数据由辅导员统计上报,教师数据由所属部门负责上报,学校防控主管部门负责整理汇总报上级部门,这种运作方式,不仅工作量大,且效率低下。再者人工上报,难免有不准确,甚至人为因素导致统计错误的存在,不能及时向防控部门提供精准数据。应急上报信息发布等校园安全防控体系机制不健全。目前学校报表形式的上报系统,虽在一定程度上能完成相关防疫数据统计任务,但缺乏各防控部门平台之间的相互沟通,统筹管理,而且信息不能及时共享,不利于形成相互支撑,总体发力防控格局,实现各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防控效率,影响疫情防控的及时性、针对性。
2.2 数字校园建设有待加强,校园出入口管理智慧化程度不高,给校园疫情防控带来安全隐患
当前高校现有出入口信息采集系统,大多比较陈旧,只有音视频的抓取功能,不能适应疫情期间较高的数据统计、全面的信息处理分析和异常情况自动预警的要求。陈旧的监控系统缺乏适应性大数据处理分析功能和完备的智慧算法,不能对所抓取到的信息进行即时性处理分析,更不能根据可能存在的风险提供相应预警。只能满足在遇到问题后,按程序申报,查看视频,找出相应时间段音视频文件,人工进行分析判断。这相对当前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式和现代智慧化数字校园的建设要求而言,显然不能满足要求。再就是现有师生员工和校外工作人员出入审批和报备,OA系统申报走程序大都需要经过多层、多人管理,一旦中间环节有一人没有及时审批,整个流程就会受到影响,延误工作,甚至给校园疫情防控带来隐患。
2.3 没有形成适应当前疫情防控新情况的身心应急机制平台
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大爆发是大家始料未及的,而且目前也尚未看到世界疫情的拐点。疫情的长期与人类共存的可能性和近期乌鲁木齐、青岛、喀什的疫情防控出现的问题,也时刻提醒着各大院校,尽管在疫情防控上我国取得了一定成绩,收到较好成效,但绝对不能放松警惕。新冠病毒传播速度快、传染能力强,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或疫苗能够完全治疗和防范病毒对人的侵害,新冠肺炎疫情对人的影响深远而持久。长期严防死守的疫情防控形势,需要建立一套与之适应的身心应急预警机制。疫情防控严峻时刻,居家隔离,居家办公,在家上网课,对大家心理产生较大影响。轻者是压力过大出现焦虑、躁郁等情绪,重则出现的各类心理异常问题,甚至出现极端事件的发生。有学者在对安徽省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护人员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做统计分析后得出相关结论:“医护人员总体心理健康水平相对稳定,但心理异常检出率较高”。也有学者统计,在新冠肺炎疫情应激状态下,大学生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发生率明显上升,急需对其采取精准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措施。
3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以校园信息化建设助力高校校园安全防控
3.1 加强校园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和应用,提升防控覆盖面,提高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
校园防控防疫工作,要抓住关键,形成合力,严而又严。以加强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校园信息化应用为切入点积极探索,以信息化、智慧化“赋能”校园管理与服务,促进校园管理的高效、便捷、优质发展。运用现在智能化和智慧化的技术理论和方法,通过打造信息化、智慧化平台,助力高校疫情防控,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
加强校园安全信息化、智慧化平台的建设,提升师生员工线上综合事务的处理能力。打造应用平台系统,所有服务师生员工事项“应进必进,应接必接”,全部实行线上“一网通办”、自助云端打印、线下一站式服务等,减少师生员工因办理各种手续、开具各类证明等返校,提升办事效率,减少因人员接触引发的感染风险。同时,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如采取在线无接触式工作会议、线上教育教学活动或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会议形式与教育教学等,不仅减少了因师生员工线下聚集的防范风险,也提升了效率。
另外,信息化、智慧化平台的建设还能提升报表管理,系统可以根据学校管理者需要,快捷获得各类管理报表;完善校园应急预警机制,应急管理系统的建设,形成包括智能扫描检测、自动形成行踪记录与健康档案的等核心功能,有效支持高校实现校园精准化管理。再就是,通过共建共享,进行大数据分析,借以发现潜在的关联性问题,有效支持学校科学管理和决策。加强对校园安全管理中的智慧化建设探索,达到校园安全管理的科学、便捷、高效,最终实现疫情防控目标,保证师生员工的生命健康。
3.2 提高校园数字化建设水平,提升对学校关键区域异常人员和人员异常的监控能力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数字校园建设,首要是完善出入管理的智慧门禁系统,严防入口,利用智慧门禁系统,进行出入校门、关键区域的异常人员和人员的体温异常等健康状况的预警和分析。
再就是加强校外进出校园人员的信息管理,完善即时报备制度,实现人员信息的互联互通,提升管理效率;陌生入校人员识别、学生出入校园异常数据提醒、校园、校内区域入侵预警和分析;意外滞留预警和分析等,加强人员的管理,提升疫情防范的针对性、及时性。
最后是重点区域内,进出人员数量、非法滞留等多种情况进行记录和预警,避免发生校外人员或同学滞留引发的危险,使学校管理者对每个建筑物内的人员情况进行实时掌控。学生上课出勤情况与校园各出入口监测数据匹配,一旦发生学生在校记录与监测不一致,可以根据预警信息,及时有效地进行快速排查和处置,形成精确和有效管理。
3.3 提升防控防疫信息精准推送能力,加强对师生员工健康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问题及时干预
运用学校官微、校内信、微信群,开发APP应用、小程序等便捷终端信息化应用手段,及时推送疫情防控相关信息给师生员工和家长,开展在线健康教育、举办在线健康讲座,进行心理健康相关技能培训等,提高师生员工、家长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意识、应对能力,提升教职员工工作中的安全感,获得感,推进师生员工健康生活,安心工作,专心学习的良好氛围。
根据防控统计要求的关键字段,建立一套完整的师生员工疫情期间健康档案。各防控部门分工协作,做好每日常规健康监测。对学生和教职工中有发热、咳嗽等症状的重点监测,形成预警机制,做好严格的筛查工作。区别这些症状原因是一般疾病还是新冠肺炎疫情,并根据防控要求及时进行相关检测、隔离等排除风险。信息统计分析中如有心理异常,及时安排专业人员进行干预,常规性问题进行朋辈疏导或公开讲座等,提升师生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EB/OL].[J2018-04-20].http://edu.china.com.cn/2018-04/20/content_50922481.htm.
[2]李士雪,单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研究进展述评[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58(3):19-25.
[3]陳贵梅,荣健,何欣然,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安徽省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中华疾病控制杂志[J].2020,24(08):965-970.
[4]杨雯雯.新冠肺炎疫情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防护“五位一体”模式研究[J].成才之路,2020,(30):8-9.
基金项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信息技术在校园公共安全管理中的应用(ghxm202002)。
作者简介:祝世彬(1975-),男,汉族,上海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