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辉 周沁桐
摘要:中国进一步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政策的出台,使得原有的城镇老旧小区居住空间发生着深刻变革。本文从社区养老模式下的空间需求出发,对老旧小区居住空间再生的需求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志愿服务便捷性空间再生的需求、自我价值实现性空间再生的需求、再次学习趣味性空间再生的需求和邻里互助交流性空间再生的需求。并提出了城镇老旧小区的空间再生设计策略,包括老旧社区资源利用和养老社区活动服务的空间再生设计策略。使其更好的适应新时代老旧小区居民生活的需要。
关键词:老旧小区;社区养老模式;空间再生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21)02-0083-02
1 研究背景与目的
随着城市科技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攀升,城镇原有小区老化的状况越发突显,居住环境规划落后,基础设施老化破损,治安维护管理困难。为了解决居住小区迅速老化带来的问题,从2017年我国开始在广州、长沙、廈门等15个城市开展老旧小区整治改造试点项目起,与老旧小区改造相关政策的推行也越来越受到相关社区居民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讨论[1]。2018年全国各地老旧小区改造规划相继进入了实施阶段,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发布,“旧改”已经成为拉动我国相关产业和经济发展的一大增长点。
我国现阶段老旧小区改造主要针对的对象主体为2000年以前建成、建造标准不高、公共基础设施设备老化、配套服务缺失落后、缺乏有效管理机制等老旧小区,及对社区居民日常生活有较大影响的居住小区。又恰逢我国处于人口老龄化问题快速发展阶段,此类老旧小区的居民主要以低收入的老年人为主,对完善的现代社区功能和空间的需求迫切。
城镇老旧小区再生和社区养老模式的结合使原有的小区空间发生改变,对原有老旧小区居住空间规划布局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既需要满足城市更新中老旧小区的基本功能缺失问题,又需要为社区养老模式在老旧小区的发展创造环境。因此,要结合多方面的实际需要与不同要求,对城镇老旧小区居住空间进行合理的再生设计,探寻适合社区养老模式的居住空间环境。
2 社区养老模式下居住空间的需求
社区养老模式的推广,老旧小区改造对社区空间的需求也有所提高,老旧的小区空间布置规划难以满足新时代社区老年居民的空间需求,因此需要寻求再生空间。
2.1 志愿服务便捷性的需求
志愿服务是养老模式中的重要一环,我国的老旧小区普遍缺乏志愿服务空间。大多数老旧小区居民主要以老年人为主,年龄的增长和身体机能的减弱使得他们需要更多的关怀和帮助。但社区相关功能空间的缺乏让社会志愿组织难以有效组织志愿者集合,采买用具,开展活动。有困难的老人也没有一个专门的渠道可以了解相关的志愿服务措施,社会志愿活动更多的流于形式,久而久之造成许多老旧小区志愿服务事业难以维持[2]。
因此,在老旧小区改造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确立一个专门定点空间,便于志愿服务的开展,可以节约志愿者的精力和时间,同时也方便困难老年居民亲自上门寻求帮助时有地可寻,体现了空间再生后的便捷性。
2.2 自我价值实现性的需求
大多数人认为,老人退休后就应该要好好休息别折腾,有些好心反而给子女添乱的事情时有发生。所有的老年人在他们年轻时都被工作和家庭需要着,肩负着养家糊口甚至建设国家的重任,但当退休后,由于身体和精力的限制许多老年人无法继续从事劳务活动,子女也不愿意他们继续劳累,从而无所事事,造成自我价值感的缺失,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
事实上,在老旧小区改造和空间再生的过程中应多征求老人的意见,老一辈人此前几十年内所见所学的知识经验是十分宝贵的财富。而且老人对于自己的居住空间改造往往更加的上心,明白什么是他们想要的,什么是可有可无的。社区养老模式的老旧小区改造需要帮助老年居民建立文化活动空间或劳动空间,帮他们找到自己可以去做、喜欢去做的事,在生活中充实起来,逐渐找回价值感,适度的劳逸结合能有效减少心理疾病的产生。
2.3 再次学习趣味性的需求
有句古话说的好“活到老学到老”,新时代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新的知识,虽然银发浪潮的趋势越来越猛,但对于许多老人来说,即便身体衰老,也没放弃对再次学习的追求。趁着心智还没有老化,眼睛还能视物,耳朵还能听声,应多接受与学习外界的新知识、新事物。因此,近些年老年大学逐渐在我国许多地方兴起。
在老旧小区空间再生的过程中,为探索和建设社区文化养老新模式,满足老年居民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需要推进老年大学的建设。社区老年大学可以和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合作,开设书法、绘画、音乐、舞蹈、健康知识、美食烹饪等课程,丰富老年居民的晚年生活。
2.4 邻里互助交流性的需求
我国老旧小区的居民主要以空巢老人、低收入务工人员等弱势群体为主,更容易产生困难从而寻求他人的帮助。建立邻里互助交流空间的本质是建立一种老年居民自发性的互帮互助模式,在面对居民所遭遇的困难问题时,相比于外界提供的帮助,这种社区邻里间的志愿服务是不可代替的,往往能够更及时、更准确,也更人性化,能关注政府和社会忽略的角落,将困难纠纷尽早解决在起始阶段。
通过社区养老模式下老旧小区的再生,能给居民提供交流的空间,拉近居民邻里关系,培养社区内的互助精神和力量,提高居民凝聚力,自己力所能及地解决社区问题,减少社会资源浪费的同时反哺社会。例如:由部分有能力的社区居民担任志愿者,为行动能力缺失的老人提供照看服务;组织老年志愿者巡逻队,在社区及周边,协助管理人员处理社区问题等。邻里互助交流空间的增多有助于完善社区居民信息的更新,加强居民对社区基本情况的了解。
3 社区养老模式下城镇老旧小区居住空间再生设计策略
城镇老旧小区不仅原始结构老旧,规划建造标准混乱,其原有的基础功能和空间布局也难以适应新时代城市发展的要求。再生可以理解为重获新生。老旧小区居住的空间再生有助于居民获得新的居住体验,满足居民日常生活中出行、购物、娱乐及其他活动的需求[3]。因此,借老旧小区改造的机会,使其和缺失的社区养老模式相结合,在满足基本居住要求的基础上,对社区空间功能进行再生。城镇老旧小区的空间再生,可以从社区建筑的重生和社区生活的活化两个角度进行思考。
3.1 老旧社区资源利用的再生策略
老旧小区空间再生是在原有社区基础上的更新和发展。老旧小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社区往往位于城市的中心或者较发达区域,周边配套设施相对齐全,积累了大量的社区资源。但落后于时代的进步速度,相较于新建小区更为正规的模式,其无序的社区居住环境,杂乱的社区规划和简陋的管理,限制了老旧小区的发展,社区资源的利用率低下。所以需要通过改造更新的手法,引导和发展老旧小区养老托幼、医疗卫生、文化休闲、安全防护等服务[4],在一定程度上发掘和重新利用闲置社区资源,构建老旧小区后续长效的管理机制。
对社区资源利用的再生需求不仅仅是指社区本身需要什么,还应包括社区不同居民的需求。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围绕一个切入点,针对寻找需要的具体资源,做好心理建设,资源可以为我所用,但不是为我所有。把一些零散的社区资源要素通过一定方式相互组合衔接,从而实现资源信息系统的共享和协同工作,并最终重新形成一个有价值、有效率的整体。使本来无意义的事物变得有意义起来,让这些闲置或浪费的社区资源再次获得或超越其本身价值。
3.2 养老社区活动服务的再生策略
在老旧小区居住空间再生的设计中,需要考虑社区老年居民的日常行為活动、身心情况、思维方式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养老活动服务的缺失或相应的服务内容非常有限。
社区举办活动前期,为提高参与人数,社区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小区楼道宣传、公告栏内张贴海报、微信业主群等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对老年居民进行活动宣传,鼓励更多的老人参加活动。活动中对于老人害羞、忘词、行动缓慢等需要给予鼓励,增强信心。活动中由于老人情绪激动而产生头晕、胸闷或者意外摔倒等突发状况需要确保做好安全保护措施,要有医护人员在场。
对于认知能力下降的老人,可以开展将音乐与轻松的手工相结合的相关社区活动,对于保持他们的心理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有所帮助,有助于维持老年人的认知水平。
4 结论
老旧小区空间再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在按照国家规定无法大规模拆除的基础上,将城市中已经不适应居民现代化生活的居住空间进行有计划性的改造[5]。未来的老旧小区空间设计需要考虑养老模式、社区不同居民群体的组成结构、经济状况、老旧房屋结构等诸多因素影响。本文是社区养老模式下城镇老旧小区居住空间再生设计的探索和尝试,进行了社区养老模式下居住空间的需求和城镇老旧小区居住空间再生设计策略两方面的研究。把我国现行“旧改”政策法规、传统养老理念、老旧小区居住空间的现实状况、未来发展等相结合,从老旧小区建筑的重生和养老社区生活的活化两个角度,尝试探究更加符合未来城市发展方向,满足社区弱势群体的生活需求,提高生活质量,推进更加人性化的老旧小区空间再生设计。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规划)课题《面向人工智能设计的环境艺术设计思维创新引导研究》(课题批准号:GH180402);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吉林省老工业基地文化旅游开发及生态保护研究》(项目编号:20198135)。
参考文献
[1]李志,张若竹.老旧小区微改造市场介入方式探索[J].城市发展研究,2019,26 (10):36-41.
[2]王涵,社区养老服务多元供给主体的角色定位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3]曹静静,王梓慧适老化居住空间环境设计研究[J].城市建筑,2020,17 (21):98-99
[4]袁方,城镇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治理对策分析及改造提升[J].建筑·建材·装饰,2019 (14):155-156
[5]霍威妮.城市更新之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态更新——以本溪市闲置教育用地改造为例[Jl.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 (10):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