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共进社及其《共进》杂志与陕西早期中共党团组织的建立

2021-03-24 11:17冯一鸣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杂志

[摘要]共进社与《共进》杂志是五四运动之后陕籍旅京进步学生所创办的社团及其刊物。通过研究共进社与《共进》杂志有助于清晰地了解早期马克思主义在陕西的传播以及共进社成员对于陕西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团组织建设的贡献,更深刻地认识共进社和《共进》杂志对于陕西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开展的重要历史意义与深远影响。

[关键词]共进社;《共进》杂志;马克思主义;陕西中共党团组织

[作者简介]冯一鸣(1993-),男,陕西西安人,西安医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共党史与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D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21)02-0019-03

五四运动之后,以旅京陕籍多名进步学生所创办的共进社及《共进》半月刊规模之广泛、持续之长久、影响之深远历来为学界所关注。因此,探究共进社这一进步团体与《共进》杂志对于陕西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陕西中共党、团建设以及陕西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历史影响与价值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一、共进社与《共进》杂志的创办

早在五四运动之前,旅京陕西籍学生便已经开始酝酿《共进》杂志与共进社团的创办。最初,一些陕籍学生率先在京发起了三秦公民救陕会,继而又组织了陕西学生团。五四运动之后,更名为旅京陕西学生联合会,并以此名义自编自印了刊物《秦劫痛话》来反映陕西黑暗局势,痛陈民间疾苦。虽然创刊初衷无可厚非,但是由于社会历史环境的影响以及出刊动机的不切实际,总的来说是极不成熟的产物。“尽管起了一些暴露陕西实况的作用,但还有些哀求的味道,更谈不到有反抗的勇气”。

1920年1月20日,旅京陕西学生联合会正式以团体名义发行了《秦钟》月刊。《秦钟》的诞生是《秦劫痛话》的延续与发展。如果《秦劫痛话》是将陕西黑暗局势介绍到全国的话,那么《秦钟》则更有积极意义。其宗旨是:1、唤起陕人自觉心;2、介绍新知识于陕西;3、宣布陕西社会状况与外界。其思想为“谋桑梓幸福及文化发展”。《秦钟》较之《秦劫痛话》虽然有些改良主义的意味,但是其宗旨皆以陕西为中心,“情感结合”难免带有地方狭隘主义色彩。

在《秦劫痛话》与《秦钟》停刊之后,旅京陕西学生联合会的社团活动也无形停滞。而1920年8月陕西教育界发生王授金(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教务主任,后在渭华起义中牺牲)因反对郭希仁(省教育厅长)尊孔而被罢免的事件,引起轩然大波。①在京陕籍进步学生听闻消息后,情绪高涨极为愤慨,坚决反对并迅速抗议此次事件,与在陕诸多高校师生遥相呼应。这也成为了《共进》杂志诞生的导火索。

经过此次事件,在京陕籍进步学生决定创建一个以陕西为对象,介绍陕西局势反映陕人疾苦的刊物作为喉舌。1921年10月10日,在北京大学求学的陕籍学生刘天章、李子洲、杨钟健、杨晓初、赵国宾、刘含初、呼延震东、韩述之、王君毅等人联合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改为北京师范大学)杨明轩、魏野畴等数人,以及在京其他高校陕籍进步学生,正式创建了《共进》杂志社。《共进》创刊之后,旅京陕籍学生通过寄送杂志回乡等手段,使远在西北腹地的陕西人民一睹《共进》之风采。宣布以“提倡桑梓文化,改造陕西社会”为宗旨。在陕西思想文化界产生了强烈的震动。《共进》创刊伊始继承了《秦钟》对于“桑梓”陕西局势的关注,不过仍然带有浓厚的狭隘地方主义观念。如激烈批判陕西封建军阀刘镇华的《去刘篇》;以大量篇幅揭露陕西教育界的弊病与黑暗等等,希望利用革新陕西教育引领陕西社会变革,但绝大多数还是将着眼点置于“桑梓”陕西,理论实践上均体现出了其不切实际甚至幼稚的一面。显然早期《共进》与《秦劫痛话》和《秦钟》一脉相承。

在此之后,诸多杂志社进步学生进一步要求并决定扩大成立一个具有更强凝聚力的社会团体组织。于是在《共进》杂志创刊一周年后,旅京陕西籍青年的政治性社团——共进社应运而生,《共进》雜志因此成为了该社团的机关刊物。随着国内反帝反封建斗争局势的密切变化,从共进社成立到1924年初,是《共进》杂志与共进社的健康发展时期。很快将“情感结合”的地方主义转变为“提倡文化,改造社会”。注重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相结合,并利用《共进》杂志发表社会评论等政治手段来传播新思想。其中变化最鲜明的是大量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俄国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思想,并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的众多理论来分析陕西乃至全国的社会形势。自1922年起,《共进》所发表的文章中多次宣传马列主义,并基本接受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时局的主张,趋向于拥护宣传党的政治理念。其许多观点与党的主张不谋而合,成为宣传马列主义的主要阵地。为陕西早期马克思主义的启蒙和传播共产主义思想、党团组织建设以及陕西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共进社及其《共进》杂志与陕西早期中共党、团组织建设

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如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席卷中国大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全国各地更是掀起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大浪潮。其中《共进》对于马列主义与中共革命思想在陕西的广泛传播尤为重要。以至于1926年前后北京、陕西等地均流传着反动势力要镇压共进社的消息,认为“大共(指共产党)小共(指共进社),都是一共”。

(一)《共进》杂志对中国共产党理论的宣扬

早在《共进》杂志创办之初,《共进》第十七期便刊登了《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一文,大力宣传中共对于当时时局的正确看法。而后多次转载《新青年》《向导》《先驱》等党的机关刊物与进步报刊上的文章(如:党的领导者李大钊等人的文章),这是“共进”从一个松散的进步学生组织转变为倾向于中国共产党的优秀政治团体,并且逐步开始向党组织靠拢,慢慢过渡为党的外围刊物,发展成为党的外围组织。

1923年3月,共进社在《本社宣言》中提出“我们认为中国目前应解除的两大恶势力,是国际资本主义和军阀政治”,反帝反封建昭示着共进社主动接受并宣扬中国共产党的正确主张。1925年7月19日至25日,共进社在陕西三原渭北中学召开第二届代表大会时所发行的《共进社第二届代表大会总报告》中明确提出社会改造的具体步骤:“(一)唤醒一般民众使之奋起。(二)实地指导民众组织团结。(三)武装民族。(四)以民众的武力打倒一切统治阶级。”1926年8月《共进社第三届代表大会宣言》指出共进社今后的工作应是:“(一)对于世界联合各弱小民族并各国的无产阶级,及平等待我的国家,共同打倒帝国主义。(二)对于国内联合全国革命势力,消除一切反革命派,打倒封建军阀及一切恶势力,并自动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三)对于陕西:1、组织民团做武装民众的基础。2、努力以民众武力铲除一切反革命的队伍。3、推到一切劣绅与土豪……”这与党的基本纲领中的反帝反封建、民族独立以及而后的武装夺取政权等正确思想异曲同工。

共进社也极其拥护党在革命统一战线以及联合社会各阶级的正确主张,接受党的政治理念并向党组织积极靠拢。其对待工人、农民阶级的观点也与党的阶级观念不谋而合。在1923年5月1日劳动纪念日所刊发的《五一》与1925年刊发的《五一劳动节纪念》②中都表现了对劳动工人阶级的赞美,并指出中国工人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大致步骤:“(一)劳动运动。(二)同盟罢工。(三)无产阶级专政。”《农民运动的三要点》与《告陕西农民》两文中明确指出:广大陕西农民同胞在“交农运动”中应更加激进,勇敢的与劣绅土豪相抗争,实行更加积极的农民运动。而《全国各阶级与国民革命运动》文章中,“促成国民革命运动的惟一良策,是要全国各阶级联合起来共同合作,共同奋斗”这一论述正是对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所秉承的革命统一战线理论的宣传与拥护。

通过《共进》杂志多篇文章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共进社的诸多思想都继承传播了中国共产党正确的价值信念。共进社持之以恒的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传播党的革命纲领以及政治主张,拥护中国共产党,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共进》半月刊已成为党间接领导的刊物,并且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理论传播的坚实堡垒。

(二)共进社成员与陕西早期中共党、团组织建设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以其理论的正确性而保有顽强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传入陕西的时间虽较京、沪等地偏晚,但是在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旅京陕籍的共进社成员便不遗余力的向家乡传播介绍马列主义先进文化以及中国共产党的诸多革命思想。1922—1923年间,李子洲、郝梦九、魏野畴、刘天章、武止戈、雷晋笙、王尚德等共进社多名早期领导骨干陆续回乡,这些人基本都为陕西旅京进步学生中最早加入党团组织的革命骨干,早在求学阶段已加入早期中国共产党以及共产主义共青团,选择了共产主义道路,思想上更是坚定不移地认同马列主义与党的理想信念。他们将马列主义启蒙引导与中共早期党团建设相结合,对此后党团组织在陕西的建设和陕西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全面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923年8月,多数共进社早期骨干(多数为中共党员)返回陕西,散布于陕西三道各县,并在三原、西安、渭南、华县、榆林、绥德、延安等地成立共进社分社以扩大影响力。共进社成员秉承服务“桑梓”的初衷,主要在教育领域向广大陕西青年灌输马列主义和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思想,率先在陕西教育文化界明确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前进方向。此时返乡的共进社成员主要以在学校任教、主持教务为主。其中李子洲(由李大钊、刘天章介绍入党)、魏野畴(经刘天章介绍入党)两人回陕后应三原渭北中学校长郝梦九之邀,赴渭北中学任教。之后李子洲于1924年赴省立榆林中学任教务主任,同年夏天又与杨明轩等人创立了有“陕西的上海大学”之称的绥德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并担任校长,成为陕北革命的一个重要策源地与活动中心。魏野畴则先后辗转西安成德中学、省立一中、省立三中、咸林中学、榆林中学任教。共进社员深知革新陕西教育之重要性,均以学校为阵地,展开对马列学说的传播。李子洲、魏野畴在课堂上更是公开教授《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国家与革命》《马克思主义浅说》以及《社会科学概论》等马列主义著作。并向青年学生介绍《新青年》《向导》《共进》等进步刊物。在宣讲马列主义真谛的同时也引导广大进步青年投身革命的队伍,如刘志丹、谢子长、潘自力等人都是在他們的影响下先后加入共青团与共产党。这些人后来多数成为了西北地区党和军队的骨干。

共进社中的大多数人更是投入到如火如荼的陕西党团组织建设之中。

1、渭北地区:1922年8月,王尚德奉命回陕开展革命活动,创办赤水职业学校作为根据地,并于1924年6月和张浩如、刘建侯成立了陕西最早的团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赤水支部干事会,隶属于团中央直接管理。该支部广泛传播马列,吸纳进步青年,并于1925年冬,正式成立中共赤水特别支部。同期,社员李子健回到三原,先后成立渭北青年社、共青团三原特别支部,后来又建立了团的特别支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三原特别支部。

2、西安地区:1923年6月武止戈返乡与魏野畴一起在西安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西安社会主义青年团小组。8月雷晋笙回陕西参与指导团小组工作,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西安支部(后称团西安第一支部),1924年秋,社员邹均赴西安与魏野畴一同又创建了团西安第二支部。1925年陕甘特派员吴化之到西安后,11月13日,两支部改组为共青团西安地委,同时吴化之又同魏野畴、雷晋笙等人一起成立了中共西安特别支部。

3、陕北地区:1924年秋至1925年初,李子洲等人率先在绥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与社会主义青年团特别支部,在以李大钊为书记的中共北方区委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随后李子洲又联合其他同志发展完善了团组织并建立了党组织,吸纳了刘志丹、郭洪涛等革命青年加入党组织。1926年,谢子长、李象九等人又成功创立了宜川特支。

1927年1月28日,应中共北方区委要求,党中央决定成立中共陕甘区委,耿炳光任书记,魏野畴任宣传部长,李子洲任组织部长,刘天章任区委委员。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后,党中央决定将中共陕甘区委改为中共陕西省委。耿炳光任书记、李子洲任组织部长、崔孟博任宣传部长、魏野畴任军委书记。至此陕西党团组织趋于完备。

从陕西早期团的建设到党组织的确立,共进社员无不处在第一线,多数成为了早期党团组织的负责人。由此可见,共进社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者,为陕西早期革命事业乃至后来延安时期的历史伟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结语

旅京陕籍学生所创办的共进社和《共进》杂志在陕西地方革命史甚至西北革命史上都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其矢志不渝对马列主义的积极传播,对党的宣扬拥护,为陕西早期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为党培养了一批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骨干,更为之后陕西早期中共党、团组织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一定意义来看,也为陕西土地革命时期渭北革命根据地以及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发展,乃至于后期党与中央红军在陕北的辉煌岁月起到了深远影响。

[注释]

①这次事件轰动了陕西省教育界,当时西安称之为“评孔风潮”.共进社和《共进》杂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第3页.

②《共进》第八十一期(1925年5月1日).共进社和《共进》杂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79页.

[参考文献]

[1]《共进》半月刊杂志.共进[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2]中共陜西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共进社和《共进》杂志(陕西党史资料丛书之一)[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3]张允侯,殷叙彝,洪清祥,王云开著.五四时期的社团(三)[M].北京:三联书店,1979.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研究室编.五四时期期刊介绍(第二集)[M].北京:三联书店,1959.

[5]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在陕西[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6]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在陕西[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

[7]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党史研究室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陕西大事记述[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

[8]袁武振.陕西近现代革命史[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1997.

[9]康民,秦生.西北五四运动与大革命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

[10]梁星亮.共进社和共进半月刊[J].西北大学学报,1979(01).

[11]张守宪,董建中,张钧华,梁星亮.魏野畴烈士事迹简介[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1979(01).

[12]田杰,韦建培.五四运动在陕西[J].陕西师范大学.1979(01).

[13]齐心,孙启蒙,张守宪.中国共产党陕西地区组织的建立及其初期革命活动[J].人文杂志,1981(01).

[14]张军孝.革命先烈李子洲同志[J].人文杂志,1981(01).

[15]李振民.马克思主义在陕西的早期传播[J].西北大学学报,1983(01).

[16]石洁,张守宪.李大钊和陕西革命运动[J].西北大学学报,1984(03).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杂志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食品科学》杂志征订启事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东方养生杂志征稿函
2020年杂志订阅单
杂志介绍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