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沃土琉璃厂

2021-03-24 11:17袁家方
北京支部生活 2021年3期
关键词:琉璃厂店铺期刊

袁家方

“琉璃厂文化街”是北京的一片文化沃土。它堪称没有围墙的大学校,哺育了一代代学子。1990年11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北京市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名单,琉璃厂东、西街名列其中。

“琉璃厂文化街”——北京一个闻名中外的文化街区。这里聚集着众多经营文献典籍、书法字画、碑帖尺牍、文房四宝、古玩玉器、古旧书刊的店铺。

说琉璃厂是名人、名店、名家、名书、名品“五名荟萃”,一点儿也不为过。但这里却很不讲“派头”,不以貌取人,倒很讲究求学、治学、治业的虚怀若谷。

琉璃厂的店铺门面简朴。但就在这不显山不露水的斋、阁里,那老板、伙计就可能是个古籍版本大王、期刊专家、書画鉴赏专家、古玩鉴定家、制笔世家、制墨名家、镌刻家,或者是著名的作家、书法家、国画大师、收藏家。

萃文阁是琉璃厂一家以治印闻名的店铺。萃文阁的创始人魏长青,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金石篆刻家。他是北京昌平人,从小在琉璃厂当学徒,写得一手漂亮的颜体字,临摹《麻姑仙坛记》碑,几乎可乱真。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兴建工程正式开工后,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邀请,魏长青带领徒弟徐柏涛,为人民英雄纪念碑镌刻毛泽东主席题词及周恩来总理撰写的碑文。

琉璃厂诸行业涌现出的专家式商人,是琉璃厂文化街的主导力量。琉璃厂的店铺创始人或掌门人,或是北漂的落第举子,或是各地进京谋生的“民工”或者小摊贩。但不管怎样,他们都曾长期坚持不懈地学习,特别是向琉璃厂特殊的顾客群学习、讨教。这使得他们有了厚实并不断丰满的学问功底。有了较高的专业造诣,他们才能和专家学者对得上话,和读者打得上交道,才能在琉璃厂文化街上站得住脚,戳得住字号,赢得“可持续发展”。

琉璃厂的松筠阁,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是一家古籍书店。松筠阁的创始人是刘际唐。刘际唐去世后,其长子刘殿文接续经营。

五四运动后,中国出版的期刊层出不穷,若能及时收集,必是后来的珍贵资料——刘殿文看到了这个“市场”,便另辟蹊径,开始了杂志的专营。他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跑小市场去“淘”别人不屑一顾的旧杂志,再配成整套出售。他还把搜集到的期刊以笔画为序,自己编纂了一个12 册的《中国杂志知见目录》,开创了“杂志目录学”的“先河”。

积年累月的努力,“买旧杂志找松筠阁”竟然成了一种口碑,行里人送给刘殿文一个“杂志大王”的雅号。刘殿文之子刘广振,不但子承父业,还承继了父亲的雅号,被誉为第二代“杂志大王”。

吴晓铃、郑振铎、刘半农、刘景超等学者常到松筠阁“淘换”旧期刊旧报纸。著名学者唐弢先生经常把所要期刊开出目录交给刘广振,刘广振会很快配齐送过去。收集全《晨报副刊》是唐弢先生多年的愿望。刘广振历经数年的收集,终于为他影印配全。唐弢先生曾说:“没有琉璃厂,便没有我的鲁迅研究成果。”

琉璃厂真是有难以数清的名字号和“术业有专攻”的名人。他们靠着自己的创造力、技巧、天赋,把图书、书画及古玩的经营,推演到高超的专业水准。他们是出色的知识信息传播者与咨询人,能提供有价值的线索、踪迹和学术研究动向,并使之与商业相结合,从而与各领域多门类的专家学者直接“对话”。

沈钧儒、朱自清、鲁迅、郑振铎、齐白石……数不清不同学科门类的专家学者、社会名人,都曾经穿过琉璃厂狭小而幽深的街道,在那些古朴的店铺里寻书访宝、攻读钻研。也正是从这里汲取了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精髓血脉,他们又把中国文化推向更新更高的水平。

琉璃厂不但是士人学者的,它还是民众的。对于贫苦学生,琉璃厂就是他们的免费图书馆。在北京的老百姓对晚辈的教育中,一个很正式甚而带有隆重色彩的“仪式”,就是带着孩子去“逛琉璃厂”。这,应当就是文学家、史学家瞿宣颖先生所说的“民至于今受其赐”。

琉璃厂,不过是一条文化商业街。但就是这条狭窄幽长、并不热闹的老街,“无形中便养成许多爱读书之人,无形中也养成北京之学术气氛”,而且还使“民至于今受其赐”。

(责任编辑:李爽)

猜你喜欢
琉璃厂店铺期刊
琉璃厂的传说
老店铺杂事
清代北京艺术品市场的探索与演进
印象·琉璃厂
上淘宝咯
期刊审稿进度表
琉璃厂重生记
瑞典 马尔默专门为老鼠开的迷你店铺
期刊审稿进度表
期刊审稿进度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