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娜,杜 娟,王 敏,王晓东
(营口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营口 115000)
2019年对职业教育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出台,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方案》为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职业教育改革勾画了壮丽蓝图。《方案》指出,职业教育要深化育人机制改革,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对接科技发展新趋势,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新形势,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学习社区的建设和应用,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混合式教学模式[1]是传统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它集中了传统教学和线上教学的优势,既充分发挥了传统实体课堂的情感交流功能,实现信息交互、信息反馈的即时性、高效性,又放大了网络平台的优质资源共享功能,实现了个人学习的时空延展性。虚拟学习社区的信息开放性、交互性,大数据分析的准确性、时效性,顺应了零零后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实现碎片化学习与系统化学习的有机融合。
对于高职护理专业,我院(营口职业技术学院)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临床导师与专业教师通力合作,以护理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服务于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依据学生的心理及认知特点,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通过不同路径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引领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以培养新时代企业所需的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我院护理专业以教育心理学、脑科学、认知学理论为依据,依托校院(医院)合作,注重工学结合,贯彻“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设计理念,注重课程教学的科学性、有效性、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努力营造有温度的课堂氛围[2]。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对课程教学特点的整体理论把握扎实的特点,充分挖掘临床导师在实践实训方面的优势,专业教师与临床专家携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定教、以学促教”,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准备坚持“以学生实际需求为中心”,授课过程秉持“以学生思维为中心”,作业布置中体现“以学生能力需要为中心”,课外拓展围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学业评价遵循“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与“学”。混合式教学设计框架见图1,具体教学流程见图2。
图1 混合式教学设计框架流程图
图2 混合式教学流程图
建设线上资源的基本原则是有效降低学生认知负荷,兼顾知识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性,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为课堂的深度学习做有效铺垫。专业课教师从课程教学规律出发,负责线上资源的总体设计,包括理论课教学视频制作、教学素材的选择与制作,以及题库与作业库的建设;临床导师主抓实践实训视频、教学素材的制作、临床案例的选择,以及学科拓展资源的搜集。
线上教学资源包括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微课视频、PPT、阅读材料、临床案例、拓展链接、测试题、讨论题等。这部分内容绝不是资源的简单的罗列。资源的种类、质量、呈现方式、编排结构等直接决定了学生课前预习的效果,进而影响线下课堂交互的效果。临床导师、专业课教师联合教研,互相切磋,依托教材,结合临床护理工作需要,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系统设计,以“注重整体、加强人文、强化实践”为原则,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微课视频精选Fousky软件制作的视频资源,其炫酷的动画转换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整体场景布局+页面缩放”的组织方式,天然呈现了知识的整体结构性,让所有的知识细节都置于整体结构的背景幕布下并逐层做递归处理,清晰地显示了知识的脉络逻辑关系,有效弥补了知识点碎片化带来的知识体系结构化的不足。充分利用技术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体验,激发学生原本的内在求知欲和好奇心,建构知识框架体系,夯实坚实的理论基础。
针对学生特点,对视频资源重新整合、加工,为我所用。通过设置前置问题,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观看,提高视频观看的目的性、有效性。视频播放过程设计成闯关模式,让学生感觉有一定的挑战性,提高观看的专注度。视频播放后进行有关内容难易度的问卷调查,以帮助老师确定线下课堂讲授的重点。线上资源的表现形式多样化,遵循认知心理规律,多采用图片、动图、动画,增加知识的生动性、可视性、趣味性,降低认知负荷,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记忆、理解;运用表格进行相似知识点的归纳、比较,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理解知识的横向、纵向关联,有效完成认知加工,实现知识的建构和重构;利用思维导图、流程图系统化呈现知识的脉络结构,引导学生建立合理知识框架体系,培养发散思维。线上教学资源结构及内容见表1。
表1 线上教学资源
线上资源除了本次课的知识点,我们还增加了“兴趣拓展”部分(见图3)。精选与每个知识点相关的医学上的发明创造、历史事件、典型病案,尤其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一线医务人员的故事,或惊心动魄或感人肺腑或唏嘘惋叹……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展示形式,潜移默化培养学生职业情感、职业态度、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怀,引发对生命的思考,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开心一笑”部分(见图3)选择符合学生口味的医学趣谈、有趣的临床见闻,让同学开怀大笑的同时,培养一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临床工作每天面对的都是病痛和死亡,医务工作者必须要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抗打击能力和应对突发意外灾难的心理素质,才能更高效地完成救死扶伤工作。医务工作者要有意识地把乐观精神传递给患者,更好地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引导患者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进而战胜疾病,践行“整体护理”的理念,彰显护理“人文精神”[3-4]。
图3 “兴趣拓展”与“开心一笑”网页截图
课堂学习是教师引导下的深度学习和思维拓展,是混合式教学的重头戏,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周密的教学设计。专业教师与临床导师合作,从“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出发,以实际临床护理工作任务为载体,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具体的教学项目。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实际工作任务驱动学习,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构建起护理专业知识体系,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会让学生产生积极心理体验,反过来促进线上自主学习的有效开展,形成良性循环。
课前展示、点评上次课作业中的优秀作品,发现每个人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和放大,充分激发学生的自我实现需要;鼓励学生摸索并构建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提倡同学之间的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以同伴榜样的力量激发学习动力。
目前我国国内商务日语教材撰写依然将重心停留在学科建构方面,在实训教材上也依然完全沿用了理论教材体系,即使存在一些语言形式上的操练,但是依然无法满足培养学生实际性语言运用能力的需要。以《新编日语1(修订本)》为例,该书在撰写过程中是以“主听说、辅读写”为原则,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只针对旧版进行了部分理论知识调整,并针对不同课时出现的语法现象进行规范化的解说。即使是在教材中强调了“应用、实践为本”,但是多为机械性语言操练,并不能达到日语商务交流和沟通的层面。
通过适当的习题训练进行课前热身,激活已有知识,同时借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确定本节课讲授部分的侧重点。利用“学习通”投屏展示每道题学生作答的统计图,利用社会认同、同伴认同心理,激发学生比、学、赶、超的竞争意识,促进下次课预习质量的提升。
课堂讲解部分,其目的不单是把重难点向学生解释清楚,而是着力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因此,对于一个知识或技能,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记住是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而要给予知识技能的论证过程,展示渐进逻辑,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一知识或技术的起源;它在医学史上的动态演变过程;当初的同行前辈是基于临床工作中出现的什么问题或什么需要而研究它、应用它,进而一步步改进它。通过对知识发展脉络体系的分析,回顾知识技能的“前世今生”,不但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点,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临床思维方式,进而实现思维方式的迁移运用,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对医学发展史的回顾中,鼓励学生学习前辈们的科学精神,体会职业崇高感,培养职业情怀和担当意识。
根据临床护理工作特点,运用“行动导向”教学理论[5],以临床护理工作过程为导向,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6]、小组讨论法进行课堂教学。由临床导师与专业教师共同商讨,选择典型临床案例,以小组为学习单位,4~5名学生为一组(分组注意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性),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教师下达的项目任务,组内的成员分工合作。在小组的任务中,每个成员都要积极参与,成员之间相互切磋、集体讨论,运用“头脑风暴”法,依靠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对每一个具体案例、每一项护理程序、每一个实操项目,大家都要群策群力,认真讨论,提出建议(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并诚恳地指出队友存在的不足,协助纠正(培养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努力使团队每一名学生都能达到规定标准(培养乐于助人的品质)。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集体的力量,实践团队协作,体验合作的快乐(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小组讨论流程见图4。
图4 小组讨论流程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从多个角度去探讨问题,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学会在合作中自主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碰撞和延伸。临床护理工作绝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处处需要团队合作,包括护理人员与医生的合作、与患者及家属的合作、与医技部门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人格的完善,为将来的临床护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巧妙引领,师生交互中渗透“课程思政”。依据不同的课程内容精选热点新闻和典型案例,结合学生思维特点创设情境,恰如其分地融入思政元素,用身边人、身边事儿保证思政教育的真实性、鲜活性,让思政之“盐”巧妙融入专业课之“汤”,变显性教育为隐性教育,进而实现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以学生为主体的行动导向教学,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有效调动了学习自主性。以学生为主体,依托实际临床护理工作问题,将理论和实践紧密融合,使教学目标清晰化、具体化,符合学生的基本认知方式,培养了临床思维方式,深化了日常协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倾听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结合护理专业特点,把护士上岗证考试真题融入课堂互动测试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对真题的精讲剖析,进一步实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内化,为之后的护士上岗证考试夯实牢固基础。
总结本节课内容,画龙点睛,承上启下。组织学生自评互评,填写本节课学习情况调查问卷,为下次课教学提供可行性参考。
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作业布置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既要符合大多数同学认知能力,又要满足少部分同学拔高的需要,体现高阶性与挑战性。
结合护士上岗证考情的需要,实现“考教结合”,设置分层次作业[7]。以历年护士上岗证考试的真题为蓝本精心设计,逐层考察学生对单个知识点的理解、对病例的分析判断能力及临床综合运用能力,使学生能够在理解、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迁移运用。作业分层及每一层的具体考核要求见图5。
图5 作业分层及每一层的具体考核要求
在医学领域,随着基础研究的不断推进,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为了有效弥补教材滞后于临床的问题,充分发挥临床导师的业务优势,及时引入合作医院最新的临床护理理念、护理程序、护理技能操作,给教材注入新鲜血液,实现教学与临床的零距离对接;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优质资源共享,推荐学生关注行业内较权威、认可度高的APP、公众号、小程序(医学界、护理之家、丁香园等);鼓励学生放眼世界,了解学科前沿,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恒久动力。
学业评价的目的不是对学生的学习结果盖棺定论,而是通过评价让学生看到已取得的成绩,进一步增强自信心;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改进方向。学业评价也有利于教师反思教学,实现教学相长。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在职业技能培养中渗透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教育,落实职业教育育人目标。
遵循多维度、多主体、个性化、动态发展的原则,精心设计考核标准,注重学习过程考核,采用“过程考核+终结考核”的方式[9]。考核内容囊括理论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临床护理技能的达成,职业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养成;考核方式有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进行个性化评价;坚持用动态的、发展的观点评价每个学生,体现“以人为本”育人理念。考核方式及内容见表3。
表3 考核方式及内容
临床实习的评价,评价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护理专业操作、护理程序这些硬技能的掌握,还要考察学生在复杂多变的临床真实护理工作中的应变能力,护患沟通技巧。目的不是知识的再现,而是做事、做人的能力。通过这样的评价,使学生通过临床实习了解医院机构设置及规章制度,感受临床护理工作氛围,体会护理人员的角色和作用,培养临床护理思维,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由带教老师和临床导师组成考核小组,同时引入第三方(如患者)评价机制,结合实习出科考试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评价,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三维立体化考核。
信息化教学改革关键在于教师教育观念的革新。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师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勇于走出舒适区,践行“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跨时空共享最优秀的教学资源,教师的角色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和垄断者,而是提供学习外部环境的支撑,如优质资源的获取方法、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过程的陪伴、激励,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在“互联网+”大背景下,让“传道、授业、解惑”插上信息化的翅膀,线上线下多路径结合,提升教育教学效果,培养新时代人才。
与普通本科生相比,高职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相对较差,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加之医学类课程发病机理深奥复杂,病理生理知识理论晦涩难懂,临床表现千变万化,完全靠学生自主学习很难达到教学目标,因此课堂重难点精讲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关键是课堂教师讲多少、学生练多少、小组讨论多少、怎样安排、如何组织?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班级安排都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教师深入了解班级学生的情况(学科基础、心理特点、性格特征、认知方式、知识需求、临床思维养成情况等),深刻领会教学需达成的目标,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具体流程,详尽安排成绩评价方式,有的放矢,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对课堂把控能力,打造教与学积极心理体验,让学生能体会到学习的获得感,教师能体会到职业幸福感。
充分利用学习通网络平台大数据统计功能,随时了解学生整体及每个学生个体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实现个性化学习、个性化督导;即时开展每节课课前、课中、课后的问卷调查,及时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期待和需求,师生在不断地磨合中找到教与学最适合的路径,实现信息化时代的精准教学。
职业院校80%的课程是专业课,要充分发挥专业课育人的功能,做好专业课的“课程思政”[10]。首先,要用正确的育人观整合教材,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恰如其分的融入;其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时代特征,变显性教育为隐性教育,切记生拉硬拽,要用身边鲜活的临床案例触动学生内心中最柔软的部分,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践行“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再次,教师要身体力行,用饱满的激情投身教育工作,爱学生、爱生活、爱工作、有理想、勇担当,用高尚的人格力量感召学生,使教育回归育人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