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时云/江苏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
2021 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做好2021 年农业农村工作,意义特别重大。我们要全面贯彻中央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特别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江苏时的重要指示要求,坚决扛起政治责任,确保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确保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确保乡村建设行动有力有序有效实施,确保“十年禁渔”全面落实,确保低收入农户和经济薄弱村收入稳定增长,确保农村社会安全稳定。重点是“抓好一件大事、扭住两个要害、起好三个新步,推动四个提升”。
抓紧抓好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这一头等大事。落实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确保粮食面积和产量稳中有增,生猪产能继续恢复,水产、畜禽、蔬菜等重要农产品平稳发展。第一,总量要达标。2021 年,国家再次下达了粮食和生猪约束性考核指标,并将粮食面积和产量都纳入考核指标,省级将对考核指标进行细化分解。我们要切实扛起粮食大省的政治责任,充分挖掘粮食面积、单产、效益增长潜力,稳定扩大优质稻麦生产,适度恢复大豆、油菜生产,种足种好特色、小宗粮食作物,更大力度开展粮食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创建,推广高产高效种植技术,建设400 个以上示范片,确保全省粮食播种面积8120 万亩以上、产量372.5 亿公斤以上。把农机装备自主研制摆上突出重要位置,围绕智慧农机、特色农业、绿色环保和特殊地形农机装备领域,补齐关键共性技术短板,新建一批智能农机示范基地,启动省级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县建设,推动农机装备向智能化、精细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80%以上。切实稳定生猪生产恢复势头,围绕“稳种猪、稳规模、稳大县”的要求,压实生猪稳产保供和非洲猪瘟防控属地责任,落实好养殖用地、规模猪场扩能增量奖补、良种补贴等支持政策,确保猪场不能砍、母猪不能少、防疫不能松,确保生猪存栏1300 万头以上。苏北、苏中主产区要进一步夯实生猪生产能力,苏南主销区要逐步提高地产生猪自给率,持续增强猪肉市场供应保障能力。第二,品种要多样。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扎实抓好肉蛋奶、果菜鱼等农产品生产。突出叶菜等大宗蔬菜和地方名优特色蔬菜生产,加快建设一批绿色蔬菜产业基地,认定一批蔬菜特色乡镇和特色县,蔬菜播种面积达2100 万亩,绿色蔬菜产值达900亿元。大力发展特色园艺生产,积极发展特粮特经作物,加快发展蚕桑产业。积极推进地方家禽生产,持续推进奶业振兴,加快优质肉羊扩群增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畜禽生产。坚决稳住水产养殖面积,强化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实施,加快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池塘生态化改造,加快推进沿江沿海沿湖地区生态渔业发展,力争水产品产量稳定在480 万吨左右。第三,质量要过硬。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建设,全面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开展质量安全信用监管试点,推行“网格化+精准监管”新模式,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20 个,新建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741 万亩,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62%,规模以上农业生产主体可追溯率达85%,省级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80%以上。实施品牌强农营销富民工程,新增100 个左右省级农业目录品牌,举办第二届江苏省“十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大赛,扩大江苏农业品牌传播力。
紧紧扭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粮食安全,要害是种子和耕地。种子方面,要加快实施现代种业创新工程。出台加快推进种业创新发展打好种业翻身仗的工作意见,启动实施一批种业创新工程项目,加快推进千亿级现代种业产业建设,实现种业引领的三产融合年产值850亿元以上。建设50 家国家级、省级种质资源保护库(场、区),开展现有农业种质资源登记工作。启动水稻、小麦、油菜、玉米、大豆、生猪、奶牛、白羽肉鸡等种源“卡脖子”攻关计划,新建10 个省级以上种业创新中心。开展第二批江苏优势特色种苗中心认定,提升种苗市场核心竞争力。优化育种创新体制机制,支持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开展主要农作物、特色农作物品种创制联合攻关,扶持壮大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专业特色作物种业企业。耕地方面,要坚持稳数量与提质量并重。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地力提升和节水灌溉。按照农业农村部统一部署,对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划定开展回头看,加强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严守耕地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提升耕地质量的重要抓手,按照“旱涝保收吨良田”的目标要求,采取“集中连片、规模建设、整体推进”和“先流转、后建设”的方式,区域化全方位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全年新建高标准农田390 万亩、高效节水灌溉23 万亩。全面开展补充耕地质量评定工作,加强退化耕地治理和补充耕地地力培肥,建设30 个省级耕地质量提升示范区。扩大轮作、减少休耕,耕地轮作达到200 万亩。用好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成果,加强耕地分类管理,全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
在构建长江禁渔长效机制上起好步。2020年底江苏省已基本完成退捕任务,仅剩骆马湖水域1599艘渔船计划于上半年完成退捕,宿迁、徐州两市要加大推进力度,确保6 月30 日前全面完成。从2021年起,长江禁渔由攻坚战转为持久战,各地必须咬定目标、精准施策,在长江禁渔全面启动之年起好步、开好局。一要在网格化监管体系建设上见成效。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暗查暗访、监督考核、责任落实等机制,设立禁渔执法管理网格,划定管理区域、管理单位和责任主体,确保长江干流和湖泊保护区的每一段岸线、每一片水域的执法监管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具体责任人。二要在渔政执法队伍建设上见成效。按照省委编委文件要求,对照长江岸线每1.5 公里配备1 名人员标准,加快配备渔政执法人员,确保2021 年3 月底前机构调整到位、编制增加到位、人员配备到位。强化禁捕执法机构建设,沿江市县尽量单设渔政执法机构;已实行农业综合执法的,要加挂渔政执法机构牌子,阶段性增加领导职数。加快组建禁渔巡护队伍,打造渔政执法的重要辅助力量,实现群防群控。三要在智能化监管装备建设上见成效。尽快制定拿出系统科学的技防方案,抓紧建设陆上执勤点、浮动码头等设施,配备一批执法船艇及红外、热成像等夜间执法装备,推进长江干流和湖泊保护区“电子围栏”建设,实现对偷捕易发水域、交叉共管地段和关键时段的有效覆盖,提升禁渔“技防”水平。四要在联合执法机制建设上见成效。健全应急值守、有奖举报和渔政执法快速反应机制,确保通讯畅通、接报和处置迅速。加强与公安、市场监管、海事、水利等部门联合联动,推动信息共享,整合执法力量,组织专项执法行动,形成“水上打、岸上堵、市场查”的监管合力。
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上起好步。将启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作为补上农村现代化短板的重要抓手,坚持硬件和软件一起抓,面子和里子一起做。一是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按照国家“十四五”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要求,牵头组织相关部门,研究制定江苏“十四五”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升行动具体方案。各地要以县为单位研究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工作方案,聚焦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长效管护等重点任务,抓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和黑臭水体治理等薄弱环节,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展现江苏“新鱼米之乡”的最靓颜值。二是持续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社会保障向农村倾斜。各地在农房项目选址时要充分考虑农业产业园、工业园区等产业基础支撑,同步推进农房改善和产业配套。以鲜活农产品主产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重点,坚持“农有、农用、农享”,依托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工程,支持100 个市场主体建设产地仓储保鲜冷链设施。三是持续提升乡村人才素质。加大“双新双创”宣传力度,举办农村创业创新项目创意大赛,鼓励引导一批返乡下乡人员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深入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全年培育高素质农民15 万人。实施基层农技人员知识轮训工程,分级分类提升基层农技人员素质。加强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示范创建,推进农民合作社“双建双创”行动,省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达1700 家,各级示范家庭农场达1.5 万家。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合发展,鼓励构建家庭农场服务联盟、农民合作社联合社、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提升农业组织化水平。
在推动城乡深度融合发展上起好步。通过搭建平台、拓展渠道,激励引导城市工商资本、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参与支持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向纵深发力。一是创新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设计。把县域综合服务能力建设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把乡镇服务功能提升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承载点,推动出台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的政策,重点支持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重大工程、重大项目。促进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加强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用地保障。开展富民强村帮促行动,推动落实帮促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巩固拓展脱贫致富奔小康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二是深化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建设。用好项目推进这个重要抓手,围绕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突出短板,建好重大项目储备库。强化重大项目与资本对接,建立完善全省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在线投资地图,健全招商储备项目信息和地方支持政策,在项目精准落地上求突破。深化“万企联万村、共走振兴路”行动,强化用地、金融等村企合作要素保障,加快签约项目落地建设。三是积极开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试点建设。落实部省共建协议,聚焦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将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加快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试点建设。充分发挥资源要素的集成效应,在产业发展、平台载体、重大项目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推动形成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可行路径和工作机制,展现示范建设的探索性、创新性和引领性。启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监测,选择纳入示范建设的重点县市开展监测评估,跟踪指导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工作开展。
全面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充分发挥长三角城乡消费水平较高这一优势,鼓励生产高端品质农产品,拓展农业内涵和外延,提升乡村发展品质,打造精而美的特色乡村经济。一是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把休闲旅游农业作为都市农业的重要业态来抓,深入开展“苏韵乡情”乡村休闲旅游农业系列活动,组织开展最美游线大赛、乡土美食大赛、文创设计大赛,开展主题创意农园、乡村休闲旅游研学基地、康美基地“三个100”推广。发挥“乡村休闲游APP”平台作用,吸引更多的企业上线,增强用户粘性,打造高质量乡村休闲旅游农业平台。全省休闲旅游农业综合收入达900 亿元。二是大力发展高效精品农业。依托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绿色蔬菜产业基地、标准化生态建设畜牧养殖场、水产健康养殖场等,因地制宜发展生态绿色农业、外向型农业、高科技农业、精致农业、社区农业。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做强25 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立300 个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1500 个示范点,加快“苏字号”农业科创成果推广应用。加强开放型农业载体建设,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进一步推动农业“走出去”“引进来”。三是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实施智慧农业升级赋能行动,新建一批国家数字农业应用推广基地、30个省级数字农业农村基地,规模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推广应用面积占比达25%,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达66%。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建立“1+1+N”市场化运营机制,新建设10 个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超过1000亿元。加快“苏农云”统筹建设,整合优化农业农村业务应用系统,推动市县系统平台、数据对接,构建“应用全打通、业务全融合、资源全调度”的江苏农业农村大数据“一云统揽”新体系。四是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以培育8 个千亿元级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乡村旅游、手工文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乡村生活服务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着力做强一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做强一批农业产业强镇、“味稻”小镇、特色小镇,打造一批乡土特色产业十亿元镇和亿元村。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做强一批“航母级”龙头企业,重点培育10家左右省级示范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推动在建产业园区提档升级,支持建设10 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10 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全面提升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把农业绿色发展作为鲜明导向,统筹好重要农产品生产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关系,加快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新格局。重点落实好“三个化”。一是化肥农药减量化。加快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向粮经作物并重拓展,建设150个国家、省级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积极组织实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建设一批国家、省级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县。探索建立化肥农药使用监测体系,提升精准精细工作水平。在太湖地区、长江干流及大运河沿线、洪泽湖周边等环境影响敏感区域,推进科学轮作种植,选择有条件的地区以县为单位探索开展化肥限量使用试点,全省化肥总量比上年减少0.6%。积极推广苏州等地“统一配供、限量使用”的农药差率补贴经验,推动“科学用药进万家”行动,建设一批国家、省级绿色防控示范县,新建省级绿色防控示范区300 个,农用农药使用量比上年减少0.5%。推进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试点行动,全省年内新增参加兽用抗菌药试点养殖企业超过30家。强化水产养殖投入品监管,加强养殖用药规范使用指导。二是废弃物利用高效化。完善提升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利用设施设备,指导非规模养殖场户实行畜禽粪污规范处理、还田利用,支持养殖集中区域建设畜禽粪污集中处理中心,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在20 个县开展生态型犁耕深翻还田试点,秸秆综合利用率95%以上。废旧农膜回收率达88%。三是生产方式生态化。推进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试点村、环太湖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理示范区建设,打造一批种养循环的家庭农场,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模式。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示范推广面积10 万亩以上。加强湖泊渔业资源监测评估,因地制宜开展增殖放流,促进水生生物多样性修复。加强养殖区、限养区生态健康养殖管理,加快推动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推动传统生计渔业向现代生态农业转变。
全面提升农村改革集成运用水平。着力加强农村改革系统集成,推动改革在广度和深度上拓展,系统重塑、集成运用,进一步释放农业农村发展潜力和动能。一是深入推进农村土地改革管理。指导启东市稳妥推进“再延长三十年”试点工作,建设互联互通的农村承包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稳慎推进宅基地改革管理,严格落实乡镇属地责任,推动宅基地执法处罚权下放到乡镇政府。指导6 个国家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市、区)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具体路径和办法,力争在宅基地分配、使用、流转、审批、监管等方面形成可复制、能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鼓励支持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二是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拓展集体资产股份权能,争取尽快破解集体资产股权抵押难、担保难等改革难题;逐步扩大“政经分开”改革试点范围,打造集体经济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各司其职、相互协调的新格局。全面推行农村产权线上交易,加强农村产权交易监测评价,提升各级交易机构软硬件建设水平,构建更加完善的市场化体制机制。加大省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平台建设推进力度,推动全省数据汇交和分析。多措并举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强村比例达35.4%。三是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推广省级普惠金融发展风险补偿基金“苏农贷”产品,加强新型经营主体名录与金融机构对接。推进省乡村振兴投资基金投资运作,加快已签约投资项目落地,分行业组织一批符合条件的经营主体参加路演。推动省农担公司在基础好、需求大的农业大县设立县级分支机构,扩大担保数量和贷款余额。继续推进水稻收入保险试点,探索创新生猪养殖保险模式,鼓励开发一批满足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需求的保险产品。
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坚持强化管理与自我提升相结合,加强制度建设,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高乡村善治水平。一是不断创新乡村治理机制。丰富完善“1+4+1”乡村治理“江苏路径”,发挥乡村治理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加大协调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力度,深化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创新运用“积分制”等方式方法,加强乡村治理数字化建设,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社会治理新格局。聚焦农村集体“三资”、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畜禽屠宰、“瘦肉精”、生鲜乳违禁物质、兽用抗菌药等重点领域,严厉打击涉农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好农民合法权益。二是有序推进乡村公共空间治理。贯彻落实省“两办”《关于依法有序推进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的指导意见》,坚持“依法有序,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共治共享”,以县域为主,突出针对性,体现创新性,注重长效性,扎实推进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已开展的市县,要全面总结、深化治理,完善长效机制;尚未开展的,要勇于实践、积极探索,以点促面,挖掘典型经验,推动规范化制度化治理。三是持续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深入推广“马庄经验”,将中国农民丰收节与农民体育、农事节庆活动等有机结合,进一步放大丰收节的品牌效应。增强农耕文化保护意识,探索多样化的保护与传承方式,积极组织开展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申报,推动传统农耕文化释放新活力。会同有关部门办好2021 扬州世园会、江苏国际农机展、双新双创大会、上海花博会等重要活动。四是持续深化农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深入推进渔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持续排查整治渔业生产风险隐患。深化“一打三整治”,不断提高渔业安全治理水平。加强沿海渔港和渔船综合治理,全面落实渔港“港长制”,落实船东船长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推动渔港规范运营、渔船安全管控、船员有序管理。大力推广“柳堡模式”等典型经验,全面推行农机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深入开展“平安农机”示范建设,实施农机报废更新补贴、农机政策性保险。开展农业、渔业、畜禽屠宰行业危险化学品使用安全专项治理,统筹推进其他领域安全生产,严格行业准入,强化主体责任,努力提升本质安全水平,确保农业安全生产形势继续保持稳定。
“十四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幕已经拉开,加快探索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要求,振奋精神、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奋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作出新的更大贡献!□